趙 欣
(作者單位:遼寧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中心)
當今電視專題片的制作手法
趙 欣
(作者單位:遼寧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中心)
電視專題片發(fā)展到今天,最明顯的變化是對受眾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我國對電視專題片的研究和制作一直顯示著時代的要求,從開始的新聞政論片和形象塑造片逐漸發(fā)展成了包含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成熟節(jié)目類型。近年來,電視專題片越來越呈現出情節(jié)化、人物化、故事化的發(fā)展趨勢,這主要表現在編導在策劃電視節(jié)目時,更加注重情感的刻畫,在敘事時主要依靠情節(jié)來推動同時又兼顧了紀實性。
電影化故事;規(guī)律;節(jié)奏;信息密集
隨著審美標準的不斷提高,我國電視專題片發(fā)展迅速,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飛躍式的進步。專題片與純新聞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在于專題片對時效性的要求要低于新聞,更多的是追求文化、歷史和社會價值。我國的專題片在早期帶有著濃重的政治色彩和時代烙印,這些片子往往很小眾,觀看者往往可能只是社會上的一個精英群體。再好的片子對社會的影響也并不大。而專題片想要發(fā)展一定是要擴大影響力,讓更多的人喜歡并觀看。那么符合更多受眾的審美,就是電視專題片發(fā)展所不能忽視的了。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專題片的可看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并呈現出大型專題、系列分集的制作模式,出現了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優(yōu)秀獲獎作品,如《北方的納努克》、《大國崛起》到最近的《舌尖上的中國》等等,可以說這些專題片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上都有質的飛躍,在社會影響力上也越來越大。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當今電視專題片在制作手法上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拍攝制作方式。
第一,專題片的內容具有更加明確的電影化故事。好的專題片往往是一個好故事,尤其是“現在進行時”的故事。這是撐起專題片的“脊梁”,也是決定觀眾是否“買單”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在第一集播出以后,就有人評價它是中國好故事。它講的并不僅僅是美食,而是背后的文化,是社會變遷,是每個中國人家庭中的酸甜苦辣??梢哉f每一道美食在舌尖中就是一個故事,它在講故事時通常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將一個個勞動者的生活場景濃縮成一個個小片段呈現在觀眾面前,從而產生共鳴,讓觀眾被片子牢牢吸引。例如在《自然的饋贈》這一集中講述藏民采集松茸,在凌晨3點,單珍卓瑪和媽媽坐著爸爸開的摩托車出發(fā)。穿過村莊,母女倆要步行走進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這一段即是故事又是生活,還有特殊的地域文化,看完讓人回味無窮。但是故事不能只是平淡的講述。潘知常在策劃《南京零距離》時候曾經說過“講故事的時候我們不要簡單的把這個故事說出來,而是要倒過來看,要看這個故事最吸引人的東西是什么,而且有哪些最吸引人的東西,我們把最吸引人的東西先策劃出來,然后再去講”。這個可能就是我們在制作專題節(jié)目時候講好故事的一個重要方法。
第二,講故事要符合規(guī)律。美國學者道爾夫齊爾曼經過嚴格的分析和實驗,提出了著名的“興奮轉移理論”,核心內容就是受眾在觀看影視作品時,在一定的時間內就需要一個興奮點,而在觀看作品時候的心里興奮程度,直接決定著對作品的整體評價。在這一點上把握得最成熟的應該是商業(yè)電影,通常一個半小時的電影,一般分成10個部分,每兩到三個部分就要出現一個小高潮或者新的興奮點,刺激觀眾能夠繼續(xù)觀看下去,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就要有一個高潮,最后在結束時候達到頂峰。對于電視專題片來說和電影還有很大不同,但是在制作編輯趨勢上也有了規(guī)律化的趨勢,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近兩年央視制作的優(yōu)秀電視專題節(jié)目中,都有著時間上的段落痕跡,例如《大國崛起》和《公司的力量》中,每8分鐘左右一個故事就有著很明顯的制作規(guī)律。
第三,在電視專題片中,節(jié)奏變得越來越快。通常我們在說作品節(jié)奏的時候,大部分都會用剪輯率來做參考。剪輯率就是鏡頭轉換的頻率,它是由那些占有一定長度、一定放映時間的鏡頭序列中所包容的鏡頭的數目來計算的。在最早的專題片中,長鏡頭是經常出現的,剪輯率普遍很低,通常50分鐘的時長,鏡頭數量都不到800。但到拍攝《舌尖的中國》時候,50分鐘的時長,鏡頭數量都在1500個以上,平均一個鏡頭不到2秒,也就是說單獨在剪輯率上看節(jié)奏要比以前作品快了一倍。但是剪輯率只是一個參考,而不是節(jié)目的必要指標,也不是說快切就比長鏡頭好,還是要根據節(jié)目自身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意境來決定鏡頭數量的多少。
第四,作品中包含的信息越來越密集。近年來專題片中所包含的信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豐滿。在結構上看,不同于與原來的緩慢式波浪節(jié)奏,而是鋸齒型結構,高潮低谷高潮再低谷,并沒有緩慢的推進過程。在內容上看,節(jié)目涵蓋的信息面也越來越多,如詳實的背景資料、一個事件背后的故事、更深層次的就是事件背后文化上的沖突或共鳴,而這一點也符合大眾對信息渴求度的日益增加,太表面化或者過于膚淺的評論和分析是無法吸引當今的電視觀眾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電視專題片采用什么樣的制作方法和手段并不是專題片成功的關鍵。最重要還是在認真的在現實生活中擷取真實的事,再在事件中捕捉生動的情節(jié),表現感人細節(jié),這些才是一個好的專題片成功的核心。故事的真實性遠遠要高于制作方式和敘事手法,只有這樣才能制作出真正打動人心的好作品。
[1]〔美〕羅伯特·麥基著,周鐵東譯:《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屏劇作原理》,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趙欣(1984.10—),男,漢族,職稱:三級編導,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