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青 馮彩霞
(作者單位:臨朐縣廣播影視中心)
地方電視臺如何讓民生新聞更好地貼近百姓
趙興青 馮彩霞
(作者單位:臨朐縣廣播影視中心)
摘 要:近年來,民生新聞越來越受到百姓的喜歡和認可,因為它涉及的是百姓的身邊事,關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時對政府部門的工作舉措進行報道和解讀,反應了老百姓最樸實的需求。地方電視臺既有優(yōu)勢也有劣勢,要使本地的民生新聞穩(wěn)健地發(fā)展下去,還需要更好地貼近百姓。本文從地方臺的實際出發(fā),結合筆者的工作實踐,就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如何更好地貼近百姓進行分析。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貼近性;
近年來,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得到了蓬勃發(fā)展,但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新問題。比如,觀眾在新聞中的互動參與性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再比如新聞事件太瑣碎,表達膚淺,將鏡頭過于集中地定格在一些生活小事、怪事上;報道目標群體的范圍還有所局限等現象的出現,抑制了民生新聞的進一步發(fā)展。那么,如何讓地方臺的民生新聞健康、長久地發(fā)展,筆者以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其科學地貼近百姓。
2.1 在新時代,要利用全媒體背景下的豐富資源,迅速與老百姓加強聯(lián)系,以便于在第一時間更快地了解百姓身邊新近發(fā)生的大情小事。我們知道,民生新聞主要關注的是老百姓的身邊事、煩心事、稀奇事等日常小事,以平民的視角來關注和表現普通人的生活、生產、生計、生命,這類報道首先要強調抓住新聞的時效性,準確、快速地報道新聞事實,通過記者的現場采訪、調查跟蹤等方法進行采、編、播。事實上,提高時效性,最主要的是要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直接、真實的報道。
而目前地方電視臺由于設備相對落后,從業(yè)人員業(yè)務能力職業(yè)水平參差不齊,電視媒體管理理念落后等原因,容易導致新聞報道不及時,難以滿足受眾需求。因此,如何在硬軟件條件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加強民生新聞的時效性,正成為許多地方電視臺面對的課題。
當前,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媒體與群眾聯(lián)系的新渠道更加多樣化,互聯(lián)網、手機、微信平臺等新媒體,都可以迅速建立起與之聯(lián)系的新渠道。比如臨朐電視臺的《臨朐新聞》欄目就利用自己的微信平臺征集“學雷鋒 尋好人”活動,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互動性,增加了百姓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也使得這些好人真正能夠從百姓心中來,更能贏得廣大群眾的掌聲。
在微博、微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發(fā)表意見最為常用的工具的同時,還具有不少的優(yōu)勢。拿調查類節(jié)目來說,電話調查往往存在只有數字、難以收集民情民意的缺憾,而微信可以彌補這個缺憾,它能發(fā)起投票,收集網友評論,報料新聞事件,為節(jié)目提供更加豐富、生活化和貼近性的觀點?,F在,臨朐電視臺的許多民生新聞就經常將微信征集到的圖片、視頻、觀眾反饋、評論用在節(jié)目中,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熱情參與。因此,將全媒體平臺發(fā)展成電視欄目與觀眾互動的平臺,是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應該努力的方向。
2.2 立足本土,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播群眾所需。民生新聞被稱為“老百姓自己的新聞”。作為地方電視臺來說,尤其是縣級電視臺,農村人口占到了絕對多數,因此建立一種真正為農民服務的載體不能缺少。所以,筆者認為,地方電視民生新聞如果要取得更大的發(fā)展和更高的社會公信力,關于農民題材的報道應該成為報道的主體。
這就需要在傳媒的實踐運作中,記者、編輯、主持人要具有“農民意識”,多一些“農民視角”“農村視角”“農業(yè)視角”,主動將鏡頭伸向農村生活中盡可能多的角落,切實關注農民的疾苦、需要和情感,自覺充當農民與外界全方位交流、互動的使者。
民生新聞是以與百姓日常經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為主要題材的一種電視新聞體裁。對一些農業(yè)大市或農業(yè)大縣來說,加大對農業(yè)的宣傳必不可少。濰坊電視臺推出的《四季禾風》欄目,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和收視份額逐步攀升。而臨朐作為農業(yè)大縣,是大棚果基地和養(yǎng)殖基地,目前也把農業(yè)的民生新聞列為宣傳重點,既服務了經濟發(fā)展,也能進一步拉近與農民的距離,真正地貼近百姓生活。
另外,隨著農民維權意識的提高及其在正常維權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農民越來越多地寄希望于媒體能夠幫助其解決糾紛與矛盾,因而對地方民生新聞有較高的期望值。臨朐電視臺開辦的民生新聞欄目《新聞女生組》就在這方面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評。該欄目把鏡頭對準群眾,對準“三類矛盾”,即在現代觀念和傳統(tǒng)觀念的沖突之下,導致婚姻家庭領域出現的離婚、婚外情呈上升趨勢,由此引發(fā)的老人贍養(yǎng)糾紛、子女撫養(yǎng)糾紛、家庭財產糾紛等矛盾;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等新政策與遺
留問題的矛盾;以及一些村集體經濟薄弱,“無錢辦事”,導致在村莊規(guī)劃、房屋搬遷、道路修建等方面欠賬較多引發(fā)的一些問題。欄目把為老百姓解決這些問題作為切入點,主動服務群眾,回應群眾訴求。通過協(xié)調解決群眾之間的生活瑣事,化解了隱藏在基層的矛盾和糾紛,不僅和睦了鄰里,和諧了社會,也使得地方電視臺真正成為農民群體的代言人,自覺擔任了農民利益的吶喊者。所以,在農民這個目標群體上進一步擴大范圍,也是地方電視臺更好地貼近百姓的一條重要途徑。
2.3 抓住熱點,推出“獨家”新聞。熱點問題,就是百姓所關注的、百姓眼中的熱點,這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把熱點新聞報道做到“獨家報道”,才能讓觀眾喜歡看,該媒體的輿論引導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彰顯。
舉例來說,臨朐老龍灣是全國72大名泉之一,是臨朐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2014年6月,老龍灣發(fā)生了斷水干涸,這是全縣上下普遍關注的大事。臨朐電視臺的《周末報道》欄目先后通過《打好老龍灣攻堅戰(zhàn)》《老龍灣:打開復涌的問號》等多篇報道及時回應了社會的關切。同時,也向民眾宣傳了臨朐縣委、縣政府在封井保全等工作中做出的多方面努力,在這一層面上,彰顯了民生新聞的厚度、深度和高度。這可以說是體現了“政府重視、群眾關心、普遍存在”的采訪選題定位,在報道選題上凸顯了新聞的價值,采制播出切實反映公眾利益,新聞價值含量高的新聞。這既強化了新聞的貼近性和服務性,也滿足了老百姓對信息的需求和對知情權的渴求,所以得到各方一致好評。
2.4 打造一支躬身實踐“三貼近”的編輯記者主持人隊伍,轉變文風。地方電視臺處在基層,最大的優(yōu)勢是更貼近當地群眾。地方電視臺要想創(chuàng)作出貼近百姓生活的作品,就要求編輯記者不僅要堅持實事求是,遇事要調查研究,還要養(yǎng)成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社會的作風,加強對社會變化情況和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的了解。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求記者轉變文風。這要求記者下大力氣提高文化品位,還要有靈活多樣的寫作手法。從而在語言上更貼近百姓。都知道,“地方性語言”是“保持新聞的地方接近性”最有力的元素,當主持人的語調變平和了,語言變生動了,就更能增強節(jié)目的貼近性。當然,這也需要主持人在主持風格上和形象上要貼近百姓。畢竟,濃厚的地方特色更容易讓觀眾產生歸屬感,從而喜愛上這檔節(jié)目。
地方電視臺要想使自己的民生新聞更貼近百姓,提高競爭力,說到底,就必須加強節(jié)目內容的本土化和接近性,強化觀眾的互動性,并不斷拓寬目標群體范圍,用內容鮮活的節(jié)目來服務本土的經濟,服務當地老百姓的生活。這也是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魅力所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新科技的廣泛應用和新聞媒體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地方電視臺一定會使自己的民生新聞?chuàng)碛懈訌V泛、更加堅定的受眾群,從而走出一條更加健康的持續(xù)發(fā)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