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告白》上映伊始,就在電影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在各大電影評分網站的評分趨于兩極化,許多網友質疑其陰暗、非主流的價值觀。本文從價值觀沖突、敘事風格、視覺設計等方面對《告白》進行分析,強調藝術作品的“再現”功能,明確價值觀傳遞并不是影視文學作品的必備功用。
在2011年的美國電影奧斯卡獎上,《告白》作為唯一一部入圍年度“最佳外語電影”提名的日本電影,卻鎩羽而歸。有人猜測,因為在奧斯卡評獎歷史上,向善、積極的價值觀是評委們所看重的,但《告白》的黑暗、暴力、血腥、悲觀都與奧斯卡背道而馳。這樣一部帶有濃重后現代風格的影片,通過敘事結構、矛盾制造、強烈的影像風格等來傳遞導演的價值觀,引導觀眾去思考人性,尊重生命。
1 黑色電影的風格特征
《告白》這部電影不論從主題、敘事都具有黑色電影的風格特征。在黑色電影中,主人公總是表現出犯罪或者類似于犯罪的行為,看起來亦正亦邪,再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斷。
1.1 懸念設置
黑色電影一般多為懸疑犯罪類題材。在人稱上,多為第一人稱敘述法,以《告白》為例,它延續(xù)了原本小說的特點,即多重第一人稱敘事。
“多重聲”的敘事手法一般是通過多個主體敘述同一件事,從不同角度來還原事件,這是一種主觀重構的手法,在《羅生門》中首次使用,而在《告白》中導演運用得更為成熟。電影中,共有五個人告白。通過不同人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告白,激發(fā)觀眾對于事件的解讀。而非以往線性的敘述方式,使得電影具有懸念的張力,同樣的故事敘述五遍,卻每一遍都有新的發(fā)現,在每一次的敘述過程中,觀眾似乎又離真相進了一步。多重聲的敘述方法實際上使觀眾能夠以上帝視角全面地觀察事件的每一個角落,對影片的倫理取向和主題模式也有了多種選擇,這樣就會給觀眾留下無限的詢問和探索的空問,并將故事的未知因素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1.2 暴力美學的影像風格
黑色電影慣用表現主義影像風格,犯罪的主人公行為特征決定了黑色電影必然是暴露社會陰暗面的。而為了表現這類主題,黑色電影常常使用冷色調,通過對比、重置、非正常角度鏡頭來展現人物內心的狀態(tài)。
1.2.1 冷峻色調。
中島哲也十分擅長運用色彩、光線的變化來創(chuàng)造影像。在《告白》中,以灰、黑、白三色為主,給人以壓抑和不安感,使觀眾快速進入人物情緒。如少年B殺死母親的那一幕,場景慘烈:房間里白色的墻體、倒在血泊中的母親、身上四濺的斑駁血跡。在灰暗色調的映襯下,鮮血的鮮艷色調在此時顯得格外顯眼。在《告白》中,中島哲也正是十分嫻熟地運用這些冷色系列的顏色,很好營造了冷峻殘酷的氛圍,傳達出人類生命的脆弱與無助。
1.2.2 暴力美學的運用。
在感官風暴席卷電影的今天,暴力美學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視域之中。作為一種電影表現手法,暴力美學以暴力作為審美客體,削減了暴力過程中的血腥味、殘酷性。從低級階段上升到以美學的高度衡量和評判,用慢鏡頭、細微物件使片子能夠詩意化甚至悲壯化。導演中島哲也在影像處理上是充滿感官美的,這完全符合日本導演對待暴力和死亡時冷靜的態(tài)度。他片中的死亡不像別的影片中是血肉模糊或者脫離人形的,讓人在視覺上感覺不舒服,而是以慢鏡頭為主,以色彩絢麗的、節(jié)奏緩慢的鏡頭畫面,營造精致而凄美的氛圍。渡邊修哉幻想母親被炸死前的種種情形,采用慢鏡頭回放和特效的奇觀化視覺沖擊,讓死亡在爆炸和坍塌中具有審美意蘊,解構了人們對死亡感到恐懼的本能。加上充滿絕望氣息的背景音樂,使得一場爆炸變得唯美且宏大。暴力的殺戮氣息便隨著詩意化的處理被弱化,成為一種符號化了的、作為表現電影場景的形式美,以詩意的畫面來渲染暴力,讓暴力乃至死亡都顯得唯美。
2 后現代多元價值觀碰撞
像《告白》這樣的電影,中島哲也并不是第一個敢于嘗試的導演。尤其是韓國導演樸贊郁的“復仇三部曲”,在風格、故事類型等方面與《告白》極其相似。
在后現代主義文化中,電影開始打破表現主流價值觀的規(guī)則。有學者認為,隨著后現代電影傳達出的道德界限越發(fā)模糊不清,會使得觀眾產生價值觀上的困惑。但如果細看電影,《告白》恰恰就是在用黑暗的表現方式教觀眾“認清生命之重,反省所犯之罪”。在這部電影中,你可以有千百般理由去指責森口悠子沒有師德,影片只是展現出這種可能性,展現出不同于別樣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影片最重要的責任并不是傳遞價值觀,而是“再現”每一種生活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