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文化,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儒家文化的宣傳和傳播,對對外漢語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過對外漢語教學這一正統(tǒng)形式,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世界的各個地方,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本文深入分析了儒家文化傳播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儒家文化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喜歡到中國學習中華文化,這樣,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外國留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教師要本著平等、開放、尊重的理念,充分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打破語言和民族的界限,將儒家文化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促進漢文化的傳播和發(fā)揚。
1 儒家文化簡述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儒家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而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和開創(chuàng)者,更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推崇,孔子學院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和文化互通的見證者,據(jù)國家漢辦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2012年,全球有102個國家和地區(qū)設有孔子學院349個,孔子學堂400余個,注冊學員約50萬人,儒家文化以其獨特的文化教育理念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如何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推動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認同,更好地將儒家文化滲透到對外漢語教學中,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是當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代表著作《論語》,是根據(jù)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合編而成??鬃拥恼擖c主要有“仁義禮智信”,“禮”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就是指在綱常禮教的情形下治理國家,社會秩序。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許多人到中國來,就是為了學習儒家文化。如今,在世界各地都建有以孔子名字命名的“孔子學院”,它在世界各地傳播中國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滲透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古文詩詞曲賦、小說、民族音樂、民族戲曲、國畫、書法、對聯(lián)、燈謎、酒令、歇后語等,還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除夕等,還包括各種民俗活動等。它廣大博深,讓人一輩子也學不完。
古文《岳陽樓記》寫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范仲淹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至今仍感動著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代表。小說《儒林外史》寫出了知識分子的悲慘遭遇?!都t樓夢》寫出了榮國府與寧國府的各色人等,表現(xiàn)了追求自由的青年人的人生悲劇,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滅亡的歷史規(guī)律,歌頌了青年人美好的愛情觀念。
2 儒家文化的形態(tài)
儒家文化一直作為中國主流文化,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占據(jù)正統(tǒng)地位,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它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是中國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chǎn)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展現(xiàn),儒家文化體系蘊涵著豐富和深刻的文化精神。它包括三方面:
2.1 凝聚之學
它是內部凝聚力的體現(xiàn),它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團結、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儒家文化的基礎。
2.2 兼容之學
儒家文化不是一個封閉的學科體系,它總是以開放的姿態(tài)吸納各類文化,兼容并蓄,因此不斷發(fā)展壯大。
2.3 經(jīng)世致用之學
儒家文化重點體現(xiàn)經(jīng)世致用,以究天人之際為基礎,落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追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人生價值,這是它的核心。
3 儒家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的有機結合
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和思維方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將儒家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有機結合,教師必須注意教學方法的階段性和針對性,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把握好文化傳播的“度”。
3.1 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對外漢語教師是向外國學生傳遞中華文明的橋梁,是引領外國人領略漢文化的重要媒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能夠影響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活動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和發(fā)揚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加強知識儲備,提高授課水平。在課外,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情況,并能夠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困難,讓學生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另外,培養(yǎng)教師十分重要,對外漢語教師走在教學的第一線,他們肩負著傳播知識傳播傳統(tǒng)文化儒家文化的重任。教師的文化底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這要求對外漢語教師要不斷學習我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儒家文化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為文化傳播做好準備,要把傳達中國文化當成自己的終身使命。
3.2 通過將儒家文化編入教材傳播
儒家文化重和諧熱愛集體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祈求“福祿壽喜”,向往幸福美滿和睦團結,富裕平安、吉祥如意、健康長壽,這是他們的人生觀。除此之外,儒家文化推崇堅毅勇敢純潔高尚的道德情操,贊揚忠厚、善良、謙虛、誠懇、舍己為人、助人為樂的優(yōu)良品德,憎惡兇惡、狠毒、殘暴、狡猾、奸詐的惡劣品質,鄙視貪婪、狂妄、自私、怯懦、虛偽、諂媚、勢利的小人。留學生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文化,是不會理解成語“愚公移山”、“班門弄斧”、“胸有成竹”等成語的。中國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因此,要選擇一些重點的東西編入教材,比如《詩經(jīng)》、《離騷》、《漢賦》、《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小說》等等。不僅編入教材,還可在課堂上表演教材,讓教材活起來。比如,在學習元雜劇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排演關漢卿的《竇娥冤》,由于《竇娥冤》中有很多浪漫主義寫法,教師應對學生們詳細介紹當時的文化背景,讓同學們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時代背景,更好地將情緒融入到排演當中,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
在講《紅樓夢》時,也可以通過先講解,后排演的方式,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節(jié)選《紅樓夢》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比如《林黛玉進賈府》,設定賈母,賈寶玉、林黛玉等角色。首先,教師應預留作業(yè),讓學生們熟悉、了解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并了解整個家族的大背景。然后,讓他們按照各自性格扮演人物,通過學生們的表演,了解學生們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從而進行合理的指導,幫助外國學生更準確的把握人物特征和儒家文化。
3.3 通過文化活動宣傳儒家文化
留學生在課外有很多業(yè)余時間,可以通過為學生安排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提高學生對儒家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例如,很多留學生喜歡中國的京劇,教師可以在業(yè)余時間帶學生去觀摩京劇,讓學生們在觀賞的同時,領略中國國粹的魅力。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一些民俗活動,比如參觀“文廟”,進行書法學習,使學生眼界大開,讓留學生認識到中國的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3.4 在教學中注意文化的包容性
世界是多元文化的共融,因此,教師在弘揚儒家文化時,要注意文化的兼容并蓄。不能只允許一種文化生存而排斥其他文化。對外漢語學校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個不同的國家,他們有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別國文化與歷史風俗,保持一個包容的心態(tài),不能讓學生覺得排他而有反感。避免不必要的沖突,這樣才有利于教學的正常開展。例如,伊斯蘭教文化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它的禁忌很多,因此如果教授這樣的學生,就要時刻注意到兩種不同文化的區(qū)別,尊重每一種文化,讓這樣文化背景中的學生心情愉快地在我們這里學習漢語。在教日本學生的時候,我們盡量求同存異,多做文化的共融,允許個體差異的存在。避免一些現(xiàn)在引起國際爭端的問題,搞好團結。
3.5 對外漢語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儒家文化導入的規(guī)范性
這就要求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的教師自身首先要熟悉中國文化、熟悉對中國人影響至深的儒家文化,能在必要的時候向學生系統(tǒng)規(guī)范的介紹儒家文化,也能將儒家文化的精髓貫穿到自己的言談舉止當中,讓外國人看到在中國文化、儒家思想滋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有著完善的人格、豐富的內涵,從而提升對外漢語教師的形象,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消除由于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誤解。惟有這樣,漢語學習者才會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繼續(xù)保持學習漢語的熱情,尊重中國人、中國文化,完整、客觀、真實地了解中國,不斷領悟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3.6 教學方法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本國學生在學習成績上有優(yōu)劣之分,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這種情況也會存在,因此,對外漢語教師應該針對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生,展開不同的教學方式。初級階段的學生,他們掌握的漢語詞匯量較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降低語言的復雜,運用一些簡單、易懂的詞匯進行解釋,并通過科學的方式加強學生對詞匯量的掌握。中級階段的學生,他們的詞匯量較為豐富,由于儒家文化中一些詞語很難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收集視頻、照片等形式,將這些難以理解的詞匯更加直觀的展現(xiàn)給同學們,降低詞匯的專業(yè)性和難度。這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加強自身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并能夠將儒家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有效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將深奧的儒家文化用淺顯的語言具體的表達出來,讓留學生們不僅能夠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還要真正認識到漢文化的內涵。對于高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他們的漢語知識及中國文化知識都有了一定的儲備,前面兩種方法可以繼續(xù)進行。另外,也可以以專題講座、小組討論、沙龍活動、文化考察等方式,向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儒家文化,提供更多的中國文化背景知識,讓他們全面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處世哲學等,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漢語。
4 總結
儒家文化有很先進之處,比如它宣傳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克己奉公精神,這些,在世界的今天,仍有著無法替代的積極意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傳播儒家文化,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宣傳儒家文化的道路,這個責任落在對外漢語教師身上,教師承擔著責無旁貸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責任。這就要求教師有高的道德水平,高超的文化水平,較好的文化修養(yǎng)。教師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文化視野,將儒家文化的貫徹融合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才能真正做好對外漢語教學,也才能更好地傳播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