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京津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數字時代新聞攝像的真實性探析
楊京津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網絡數字化技術也逐漸應用到了社會各個領域中,人們越來越多地享受到數字化技術為生活帶來的便捷。對于新聞行業(yè)來說,以數字化技術為依托的相關數碼產業(yè),也為行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數字時代雖然為我國新聞攝像帶來了巨大的發(fā)展機遇,其真實性也受到了社會質疑。本文便從新聞攝像真實性的概念出發(fā),研究在數字時代下,新聞攝像真實性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主要對策。
數字時代;新聞攝像;真實性
隨著數字技術的日益先進,新聞攝像的真實性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質疑,尤其是出現電腦合成技術以后,很多圖片都可以進行修改,新聞的真實性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保證新聞攝像的真實性,便是新聞傳播的根本。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數字化設備進行攝像,但不可以借助電腦技術篡改其真實性。
所謂新聞攝像,主要是指通過攝影圖片,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這種形式與傳統(tǒng)的純文字方式相比,能夠在保證新聞價值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將新聞事件的事實還原。實際上,新聞攝像也是新聞記者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對新聞事件進行理解與表達的一種手段,主要目的與文字新聞一樣,也是要對新聞事件進行說明,向社會傳播新聞消息,引發(fā)社會對新聞事件的思考等[1]。而新聞攝像的真實性,是新聞報道中最重要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講,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靈魂所在,尤其是新聞攝像,其所表達的內容更應該將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完完整整地表現出來。
在網絡數字化技術尚未普及的時候,新聞攝像在操作過程中也比較復雜,需要由比較專業(yè)的人員進行操作,雖然也有一些處理方法,但效果較差,一旦真實性存在問題,很容易會被發(fā)現。但進入到數字時代以后,電腦合成技術不斷發(fā)展,在對圖像進行處理的過程中,不會留下痕跡,新聞攝像的真實性也在此基礎上受到質疑。具體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2.1虛假信息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各種各樣的數碼產品也讓人們應接不暇,很多普通人運用數碼設備也可以傳遞與捕捉新聞信息,所以,新聞報道中圖像的來源也更加多元化。普通人對新聞事件的拍攝不需要相關新聞單位的審查,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向社會傳播[2]。因為傳播門檻較低,就造成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運用合成手段合成新聞事件,制造輿論假象,不利于社會的和諧安定。
2.2擺拍
所謂的擺拍,是指根據攝影師的想象,設定一個拍攝情節(jié)與環(huán)境,被拍攝者根據事先設定的“劇本”進行表演的拍攝方法。當前,在很多新聞攝影中,都存在擺拍現象,其發(fā)展原因主要是由于攝像技術的發(fā)展給了人們更多實現攝像的機會,很多新聞報道為了博受眾眼球,利用這種方法來引起社會關注。另外,審查機制的不健全也是導致新聞攝影真實性降低的一個主要原因。
針對當前新聞攝影真實性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方面提升真實性的對策。
3.1強化監(jiān)管
當前,新聞攝像的真實性之所以存在問題,其主要原因便是因為當前領域欠缺有針對性的監(jiān)管。因此,新聞報道領域需要構建起統(tǒng)一的監(jiān)管體系,無論是社會、行業(yè),還是企業(yè),都需要做出努力,從而形成監(jiān)督合力,對新聞報道領域進行嚴格監(jiān)督,尤其是新聞攝像的生產過程,更要加大監(jiān)督力度。新聞工作者不僅要重視新聞報道產生的經濟效益,其社會效益更是需要關注的主要部分。
3.2提升道德
作為媒體工作者,高尚的道德品質與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必要的從業(yè)要素,對于新聞攝像工作來說也不例外,專業(yè)素養(yǎng)與職業(yè)道德都是必須培養(yǎng)的根本素質。媒體人在工作過程中,需要恪守職業(yè)規(guī)范與行業(yè)道德,將社會上發(fā)生的最真實的新聞事件傳播給公眾。
3.3加大懲處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對新聞攝像造假的懲處力度上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在很多國外主流媒體中,對于新聞攝像的處理有著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一旦違反,便會受到嚴肅懲處[3]。而我國當前在這方面還比較欠缺,因此需要加大對新聞攝像造假現象的懲處力度,與法律掛鉤,制定嚴厲的懲處措施,提升違法成本。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新聞攝影在數字時代下的真實性。
真實性是新聞攝影的靈魂,在對新聞事件進行拍攝的過程中,拍攝者可以選擇拍攝角度,也可以選擇事件立場,但卻沒有改變新聞事件真實性的權利。所以,針對當前新聞拍攝造假問題,需要強化監(jiān)管、提升道德,加大懲處,以確保新聞攝像內容在數字時代的真實性,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1]王成良,吳蘇蘇.影響電視新聞攝像質量的關鍵因素探析[J].視聽,2015(1).
[2]王晴川.自媒體時代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和反思[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3]蔣忠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析[J].新聞窗,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