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維(作者單位:本溪廣播電視臺)
?
新聞寫作借鑒文學手法的技巧研究
宋希維
(作者單位:本溪廣播電視臺)
摘 要:在這個什么都在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新聞這一文化當然也得發(fā)展。然而,我們卻在新聞寫作上停止了,古代有八股文,而我們就在寫新聞上很好地借鑒了古文化,形成了新聞八股。什么都是一塵不變,概念化、公式化、標準化。有些新聞就好像是用標準零件組裝起來的機床,這樣帶來的結果,毫無疑問,使讀者失去興趣,在他們看來,他們讀的不是新聞,而是一種固有的模式。長久以后,不知道新聞這種文化還能否在文學上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新聞寫作;借鑒;文學手法;技巧研究
在如今的新聞寫作上,不僅是中國,國外的新聞上也在追求“新”?!靶隆奔磩?chuàng)新——新的事物、新的文體、新的表現(xiàn)方法。新聞的基本特征有“真”,真實可靠;有“短”,短小精悍;有“活”,活潑生動;有“廣”,廣泛;有“新”,時間短,事實新等。本文將對新聞寫作如何借鑒文學手法的技巧進行研究
文學手法分為兩個方面——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就是運用比喻、比擬、對偶和排比等手法將文章賦予生動性,讓文章具有一種藝術美感,富有表現(xiàn)力。而表現(xiàn)手法則是通過渲染、烘托、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欲揚先抑等方法使文章跌宕起伏,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如果能將兩者合理正確共同運用,那么寫出來的新聞效果會更加理想。
2.1 有“新”可讀
墨守成規(guī)不會讓別人注意你,只有讓自己不斷進步努力,站在最高點才會讓別人看見你。因此,在寫作新聞上,為了嶄露頭角,我們需要在表達上進行改變,讓新聞變得讓人愛讀卻又不失去它真實本質。都說在寫文章中用第一人稱“我”來寫遠遠比用其他人稱好,這是因為“我”讓讀者身臨其境,更能感受氛圍。因此,寫新聞也是這樣,要讓讀者感受最真實的一面,而文學手法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同時我們也可不必按照傳統(tǒng)新聞結構,如“倒金字塔”“三段式”“排浪式”等結構來寫新聞,新聞也可以像散文那樣,具有靈活多樣性。
2.2 遵循事實
一部電視劇中,女記者深受大家喜愛,然而她所用的方式就是夸大事實,采訪暴雨新聞中她跪在地下,使積水淹沒于她的腰際。她用夸張的方式掩蓋住事實的真實性換取了大家的喜愛,但事情總會撥開云霧見青天。因此,遵循事實,是新聞的基本。白居易曾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要用最真實的心來寫新聞,不能重形式而輕內容,舍本逐末。
2.3 與時俱進,開拓思路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蔽覀冊谛侣剬懽魃弦惨裱R克思主義道路,與時俱進。在如今,讀新聞不僅僅是了解身邊事,更是關心國家的表現(xiàn)。中國是一個大國,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都可以發(fā)生很多值得報道的事,而作為人民與國家的聯(lián)系者,新聞記者應當義不容辭地為人們盡可能提供更多的消息。這就需要我們改革新聞語言,使它準確、簡練、具體。使讀者看見更多看不見的東西,在細微之處描寫也屬于開拓思路,將細小之事細微地描寫下來,“于細微之處見精神”。
2.4 文學手法要有“度”
文學手法毫無疑問可以為新聞帶來勃勃生機,增大了可讀性,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閱讀需求。但是,我們不能因此過度使用文學手法,否則,反而會掩蓋了新聞的本質,形成一種弊端。新聞不等同于文學,它必須要做到屬于它的基本準則,真實、客觀,不能任意地通過其他方式將它改變。
本文是本單位共同討論,是員工們的個人經(jīng)驗組合而來,就新聞寫作借鑒文學手法的技巧進行研究。主要解釋了什么是文學手法以及如何將文學手法與新聞寫作相結合。在如今的時代,我們的消費觀念也在改變,其中就有消費文化。如何將文學手法與新聞寫作結合其實也是一種商業(yè)策略,在如何將文學手法與新聞寫作融合中,我們分了四個部分來敘述。第一個部分,有“新”可讀,使新聞寫作與文學手法在一起形成創(chuàng)新;第二個部分,遵循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必須是真實的,不能將它夸大,也不能捏造虛假信息;第三個部分,與時俱進,開拓思路,隨著時間不同,新聞寫作也要不同,要和時代一起進步,否則又將會回到原點;第四個部分,文學手法要有“度”,新聞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不能矯揉造作,它是連接人類與社會的樞紐。總的來說,新聞寫法借鑒文學手法是值得推崇的,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使它們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王金星,杜春海.新聞寫作[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2]彭建軍.運用戰(zhàn)略思維與時俱進做新聞[J].中國廣播,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