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天 唐 嬋 張 誠(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民生新聞轉型探究
朱 天 唐 嬋 張 誠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摘 要:曾經作為電視新聞傳播改革標示的電視民生新聞,在經歷了其相應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尤其是當下新媒體在傳媒市場中的全面發(fā)展影響后,正面臨新的改革與轉型發(fā)展要求。如何既保持電視民生新聞的固有特性,又使其能跟上社會發(fā)展與受眾需求的變化,以互網聯思維為邏輯起點,進行傳播內容與傳播形態(tài)上的重構,使其功能實現多元與多向度發(fā)展,將是電視民生新聞轉型的必要選擇。
關鍵詞:新媒體 電視民生新聞 轉型 探究
1993年開播的央視《東方時空》欄目,“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理念,較為明顯地體現出了電視節(jié)目的平民意識與民本取向,并被認為是電視民生新聞的雛形。2002年南京電視臺城市頻道開播的《南京零距離》,通過整合“實用資訊、生活投訴與社會新聞”的價值追求,成為民生新聞的典型范本,開啟了民生新聞節(jié)目先河。此后,各地方電視媒體或出于電視新聞改革的目標,或為生存發(fā)展尋求突圍路徑的目的,紛紛興辦民生電視新聞節(jié)目,民生電視新聞欄目成為了城市電視新聞傳播的一種潮流,并被胡正榮教授贊為“中國新聞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然而,隨著社會轉型發(fā)展的不斷加速,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形態(tài)與受眾需求的顯著變化。尤其是以數字技術為平臺及傳播特征的“新媒體”(《Online》雜志將“新媒體”定義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進行的傳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1])傳播影響,傳統的電視民生電視新聞的價值與影響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無論是其社會影響力還是市場價值體現上,都暴露出來了明顯的“缺陷”,面臨必須進行的二次變革與轉型的選擇。
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下電視民生新聞面臨的現實挑戰(zhàn),既來源于電視民生新聞從觀念到形態(tài)上原有的相應“缺陷”,又來自于新媒體傳播影響所帶來的傳播價值變革,以及由此對受眾需求與市場價值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關于民生新聞的內涵界定,自其產生之日便引起學界與業(yè)界的激烈爭論,較為典型與較具影響力的觀點有:“民生新聞的主要形態(tài)是以城市居民為傳播對象,以頻道主要覆蓋城市為報道范圍,以市民日常經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為主要題材的一種電視新聞體裁”;[2]或 “電視民生新聞是以民眾生活為主體的新型電視新聞節(jié)目”;[3]或“民生新聞是經濟新聞、社會新聞兩大板塊中各劃出一塊來合并而成的一類新聞,是把民生新聞作為欄目的目標來著意追求”等??傮w看來,對于“民生新聞”的認識有多種理解,有從內容上對民生新聞作出闡釋,并認為其是一種新聞樣式,有在對內容認識的基礎上將其看成是欄目的追求目標等。[4]但迄今并未形成一個完全一致的基本概念。理念認識的不一致不但反映出關于民生新聞的理論研究落后于其實踐發(fā)展的現實缺陷,而且也造成了傳播實踐中的標準多樣性,甚至隨意性的現狀。
報道內容價值定位模糊,也是電視民生新聞傳播現實中存在的顯著問題。就概念而言,民生新聞的定位,應以對城鄉(xiāng)百姓的生活形態(tài)關注為主,既要符合城市民眾的口味,也要引導城市民眾的價值建構與精神取向,這既是電視民生新聞的價值起點,也是電視民生新聞自始以來始終堅守的風格特征。但無可否認的是在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中,更多給予報道與呈現的卻多為淺層面的家庭鄰里糾紛、災害治安事件、市民生活訴求、城市邊緣群體現狀展示等。不僅內容瑣碎,新聞價值較低,而且只關注了城市發(fā)展與市民生活空間的某些更易簡單呈現的部分,而對城市發(fā)展的整體特征,以及轉型發(fā)展中的城市精神建構與探索不夠。甚至由于長期對其新聞價值的簡單理解以及實踐中的慣性操作,使得電視民生新聞在多樣化的外形下,模糊了其應有的準確價值定位。價值高度同質化的內容,既易導致受眾收視疲勞,也使受眾在長期的收視習性影響下,對電視民生新聞形成簡單、片面的認識,直接影響了電視民生新聞的長遠發(fā)展。
而新媒體環(huán)境給電視民生新聞帶來的新挑戰(zhàn),同樣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電視民生新聞的轉型走向。
首先是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中信源結構的變革,普遍缺乏良好的適應能力,導致電視民生新聞傳播競爭力降低。新媒體的技術與傳播特性,使媒體傳播的傳統信源結構亦隨之改變,信源提供者從專業(yè)性到全民性,信源產生平臺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信源內容從層級單一到層級多元,從簡單報道式呈現到深層的態(tài)度表達等都是其顯見的特征。而當下可見的電視民生新聞報道,無論是內容還是形態(tài),大都還是傳統的電視新聞模式,在內容、形態(tài)的豐富程度,互動參與的介入度上均不及以網絡為主體的新媒體平臺,直接影響了節(jié)目的影響力。
其次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產生之初的一些創(chuàng)新性價值已逐漸“衰退”。一方面,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呈現出的平民化、互動性等理念,以及故事化、個性化敘事手法等表現特征,已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被廣泛采用,甚至已被新媒體平臺所超越。而雖然某些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官方微博、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形態(tài),已取得一定傳播影響力,但整體上,電視行業(yè)多元化的網絡媒介傳播格局仍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在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下,電視民生新聞功能與地位弱化。新媒體拓展了普通民眾的話語空間,使民生問題解決渠道更為多樣,起初只能通過電視民生新聞尋求幫助的受眾,日漸轉向利用自媒體表達訴求。這使得電視民生新聞必須尋求更具影響力的創(chuàng)新價值。正如沃納·賽佛林與小詹姆斯·坦卡德在《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中所言,過去發(fā)生變化的一種共同形式是,新的傳播技術并沒有完全擠走舊的傳播技術,卻必然需要而且會引發(fā)舊的傳播技術呈現新的角色。[5]
最后是新媒體的發(fā)展,必然帶來受眾需求與受眾構成變化,并進一步導致傳統廣告市場分流。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受眾主動性明顯提升,受眾信息接收習慣由定時定點“照單全收”,轉為隨時隨地“按需搜索”,由被動接收事實信息轉為主動發(fā)表個人言論,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已不再是受眾的“必需品”;同時,新媒體細分受眾,精確推送信息等功能吸引大批年輕用戶,電視受眾的老齡化趨勢明顯。陜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青春頻道副總監(jiān)侯璟就認為,傳統電視的單項傳輸模式將大多數“不忠實”的年輕觀眾“淘汰”,其忠實觀眾年齡在45歲以上。而在陜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青春頻道APP項目組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00位調查對象在通過手機看到有興趣的電視新聞預告后,會回到電視機前觀看的比例分別為:70后41%,80后33%,90后22%??梢?,電視對于年輕觀眾的吸引力逐漸走弱[6],隨之而來的便是電視受眾整體購買力下降,新媒體順勢成功分流電視廣告,電視民生新聞的收視、收益已無優(yōu)勢可言,尋求新的收視與收益價值點已刻不容緩。
電視民生新聞傳播,本質上是民本思想在新聞傳播實踐中的相應表達,其傳播價值契合當前社會發(fā)展需要,傳播特征符合新媒體傳播格局,新的媒介生態(tài)為其帶來巨大挑戰(zhàn)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
電視民生新聞“關注民眾”的傳播實質與新聞傳播基本規(guī)律一致,使其轉型發(fā)展具備基本的可能性。新聞傳播由傳播者、收受者、傳播媒介和傳播內容四大要素構成,新聞傳播規(guī)律就蘊含在這四大要素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之中,是傳受主體間恒久的、穩(wěn)定的關系的體現和反映,即新聞傳播規(guī)律揭示的就是傳播主體如何通過傳遞新聞滿足收受者新聞需求的內在關系,這一規(guī)律充分體現受眾的需要對于新聞傳播的重要性。而電視民生新聞傳播,致力于關注社會議題,傳播民生信息,解決民生難題,同時對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進行民生解讀,集中體現了主流媒體“上下通達”的功能,有效滿足民眾信息需求,并積極引導社會和諧發(fā)展。
電視民生新聞“和諧社會”的傳播價值與新時代社會發(fā)展需要契合,是其轉型發(fā)展的根本動能。電視民生新聞的產生發(fā)展與特殊社會背景密不可分,“親民愛民”的執(zhí)政理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改革思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與“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指導思想,為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與理論基礎。如今我國處于社會轉型發(fā)展關鍵期,構建和諧社會與全民熱議話題“中國夢”同途共向,而民生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以民為本的價值取向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著力點,可見,提升現有電視民生新聞欄目質量,以實現其在新媒體生態(tài)下轉型發(fā)展的重要性。
電視民生新聞“平等包容”的模式風格與新時代傳播格局高度匹配,為其轉型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電視民生新聞作為“第三次電視新聞革命”的產物,其發(fā)端即帶有明顯的創(chuàng)新特色,通過“開放、平等、參與、互動”的傳播模式與“親民”的話語風格,從多方面改變了傳統新聞的價值與敘事格局:采用現場直播,拓展傳播空間,保證了信息傳播時效性;通過視角回歸,關注平民議題,增加了民眾維權的可能性;突出實用功能,廣集群眾智慧,強化了新聞信息的服務性;凸顯情感元素,形成溝通語境,提升了媒體形象的親和性;還通過互動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交流氛圍,調動了觀眾的收視熱情。上述在電視民生新聞中可見的“固有痕跡”,與當下的新媒體傳播特性依然有著高度“匹配性”,也是電視民生新聞未來發(fā)展轉型的必要準備與堅實基礎。
在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下,電視民生新聞于內轉變思維模式,于外調整操作策略,應該是電視民生新聞轉型發(fā)展的必要選擇。
首先在思維與理念方面,需植入互聯網思維,強化公共服務意識與傳播實踐。
互聯網思維應是電視民生新聞轉型的邏輯新起點:一是強化用戶思維,即轉變傳統的大眾傳播思維,在開放、多元、互動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受眾需求,精準推送信息,并通過多元渠道維護傳者間、用戶間及傳受二者間關系,以提升受眾數量與忠誠度;二是強化平臺思維,即基于包容互通觀念,打造新一代電視新聞媒體系統,以廣大受眾的思想觀念為新鮮血液,高度整合優(yōu)勢資源,開發(fā)服務產品與服務終端。而社會轉型期,電視民生新聞轉型還需以理念的改進為先導:一方面,理論研究及理論視域上應有更多理念的碰撞與交流,在電視民生新聞再實踐與再認識過程中,引入科學社會學的“范式”概念及理論模式,以完善現有理論框架及認識框架[7];另一方面,需進一步強化電視民生新聞的公共特性,使其向更多的公共意識與公共服務轉型。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不僅應堅持信息傳播的職能,還應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在傳播中實現新聞報道多向度聯動,推動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在加強受眾粘度的同時,借以提升社會公眾的整體素養(yǎng)。
其次,在內容與形式方面,需著眼現實社會發(fā)展與媒介市場需求,打造出功能多元、形態(tài)多樣的媒體產品,以滿足日趨多元的社會人群的不同需求。隨著新媒體在社會生活領域中的不斷發(fā)展與廣泛滲透,受眾對社會資訊與社會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既對電視民生新聞帶來了現實的挑戰(zhàn),也為電視民生新聞的轉型發(fā)展提供了可為的空間。因此,電視民生新聞轉型需在堅持電視節(jié)目內容價值的同時,不斷拓展與強化電視民生新聞的社會服務功能,通過對
(下轉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