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湖南衛(wèi)視推出了升級版《變形計》,在拍攝時間和拍攝人物上都進行了新的設計,節(jié)目開播后不久便在社會影響和收視表現上取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在娛樂節(jié)目花樣迭出的電視叢林,《變形計》保持了一貫的風格,以高度的社會責任心為己任,關注青少年的成長發(fā)育,對中國社會所存在的留守兒童、獨生子女、親子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探究和展示。本文通過案例研究,對這檔真人秀的社會功能進行了探討。
早在2006年9月4日,湖南衛(wèi)視推出的中國第一檔生活角色互換類節(jié)目《變形計》就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2014年,《變形計》在拍攝時長和拍攝對象上都進行較大調整,升級后的節(jié)目卯足力氣,連續(xù)播出了第七季到第十季。2014年,改為在湖南衛(wèi)視的黃金檔推出,節(jié)目內容和制作手法都有了更多新的嘗試。這檔號稱“新生態(tài)紀錄片”的真人秀節(jié)目,以關注青少年的成長為主要題材,通過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通過電視屏幕,引發(fā)了全社會對青少年問題的集體反思。
1 《變形計》節(jié)目介紹
1.1 精準的節(jié)目定位
1.1.1 這是一檔生活類角色互換節(jié)目
在節(jié)目形式和內容方面,《變形計》的定位非常明晰。那就是在40天的時間里(最早是7天,現在變成40天),挑選兩位(或多位)主人公交換身份,體驗對方的真實生活。
1.1.2 角色的定位為農村和城市少年
在角色選擇方面,《變形計》的主人公具有很強的差異性。瀏覽早期節(jié)目可以發(fā)現《變形計》在2006年開播初期的主題還比較寬泛,有父子換位的,也有職業(yè)換位的,但在2008年之后,《變形計》關注的重點放在了青少年的社會問題上。同時,節(jié)目角色的選擇范圍也變得更加典型化、集中化——主要圈定在城市問題少年和農村貧困少年這兩個范圍之內。
城市問題少年基本包含以下特性:性格叛逆、厭學貪玩、家庭經濟條件優(yōu)越、親情溝通有障礙等。而農村貧困少年的選擇條件,則不僅包含生活條件惡劣、物質條件匱乏,還必須是學習努力成績突出的“三好學生”。
事實上,這兩類主人公篩選過程,都可以說是“千里挑一”。有時候節(jié)目組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夠找到合適的拍攝對象。因為這畢竟是一檔真人秀節(jié)目,主人公的表達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選擇標準。
1.2 紀錄片式的拍攝制作手法
1.2.1 真實記錄每一個細節(jié)
作為一檔真人秀節(jié)目,《變性計》的最大特點就是紀實性。在角色交換時期內,欄目組要以一種紀錄片的手法,通過跟拍、安裝多角度攝像頭等方式,完成對參與者所有行為語言的記錄。最后,節(jié)目在收集完大量素材后,通過簡單剪輯,加旁白解說后進行播出。
1.2.2 拍攝過程困難重重
在實際拍攝中,《變形計》的攝像和編導需要圍繞主人公進行40天、每天24小時的全方位跟拍,與《爸爸去哪兒》的其樂融融相比,拍攝《變形計》絕對是個“苦差事”。
在對城市少年的拍攝中,除了要與主人公一起經歷農村的艱苦生活條件,最大的困難還是來自拍攝對象本身。在紀錄過程中,節(jié)目組不僅要跟拍這些叛逆少年的種種舉動,有時候還不免遭到拍攝對象的拳打腳踢。
工作人員在保障變形主人公和設備安全的情況下,還需要盡量捕捉現場畫面,以保證節(jié)目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其團隊專業(yè)性的要求可見一斑。
2 《變形計》的社會功能
2.1 反映青少年社會問題
如前文所提到的,《變形計》已經將主人公的選定,固定在了城市叛逆少年和農村貧困少年這兩個范圍之內。通過這兩個鮮明的群體,可以看到《變形計》所關注的社會問題有以下兩個方面:
2.1.1 日益加劇的城市子女教育問題
在多期節(jié)目中,城市少年的教育問題非常突出。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提升,外來信息的不斷增加,城市少年中存在的拜金主義、消費主義、自我主義也是日益突出。美國60年代出生的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而中國的這一代90后子女,則正在處于“垮掉”的邊緣。不懂得感恩、沒有敬畏之心、性格孤僻、追求物質、拜金主義、自私自利等,這些性格缺陷,幾乎都在《變形計》的城市主人公身上得到了體現。
在2014年《變形計》第七季《遠方·遠方》中出現的城市主人公“假小子”劉珈辰就是這樣一位典型人物。裝扮酷似“假小子”的劉珈辰,從初二起就出現了嚴重的叛逆心理,她早早輟學,變成了一名“啃老族”。十七歲的她,養(yǎng)成了揮霍無度的壞習慣。在記者的跟拍中,劉珈辰的日常消費令人瞠目結合。她所購買的手表、手提包大牌云集,超越了很多成人的消費規(guī)模。她自稱是一名“鞋子控”,所擁有的鞋不僅價格高昂(有的達到上萬元),而且數量驚人,她向記者展示的三四十雙鞋子,僅是她所有鞋子的一個零頭,有的鞋子只穿了三次,就被她投入了“冷宮”。而她與父母的關系,也幾乎停留在了索取金錢的層面上。
像劉珈辰這樣的案例,在《變形計》中可謂不勝枚舉。在2014年4月之后,《變形計》又加大“強度”,將城市主人公的人數,增加到三名。其中“超越”劉珈辰的問題少年更是不在少數。很多男孩子存在性格暴力、抽煙喝酒、揮霍無度的問題,還有一些甚至出現和父母打架的情況。
2.1.2 城鄉(xiāng)二元化帶來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問題
再將視線轉向農村主人公。目前,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初級階段,農村地區(qū)出現的資源匱乏等問題,依然困擾著我國大量農村兒童的正常學習生活。城鄉(xiāng)二元化發(fā)展帶來的兩極化趨勢,使得我國中西部地區(qū)的農村仍處于極不發(fā)達的經濟狀況下。
在《變形計》中,甘肅、貴州、云南等農村地區(qū)資源匱乏,經濟條件落后,很多地區(qū)還保持著相對非常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由于生活條件的艱辛,很多農民出現了因病致殘、因病致死的悲劇,家里的生活重擔往往落在孩子的身上。很多農村主人公,從小就肩負起了照顧家人的重任,做飯、洗衣服,照顧老人和弟弟妹妹已經成為了常態(tài)。因貧輟學的現象依然存在。
2.1.3 日益嚴峻的留守兒童問題
除了經濟條件差、生活環(huán)境惡劣等問題,近幾年來,留守兒童也成了社會關注度極高的一個群體。
根據教育部統(tǒng)計的最新數據,2013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共2126.75萬人,而留守兒童的總數則更是超過了6000萬人。由于沒有父母保護,近幾年還出現了留守兒童頻繁遭遇暴力、性侵、猥褻等令人震驚的案例。在這一龐大的群體中,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離,大多數孩子不僅面臨親情缺失,還有很多孩子在經歷這接近于被“拋棄”的生活。
《變形計》通過電視畫面,對他們進行了最直接和最深刻的紀錄。
在前面提到的《遠方·遠方》這期節(jié)目中,城市主人公劉珈辰來到農村后,遇到了一位名叫李芬的留守兒童。這個小女孩的生活狀態(tài)令人無法想象:她一個人住在家里的閣樓上,兩張薄薄的破棉被就是她的床和桌子。每天,李芬都要一個人做飯、砍柴、打掃衛(wèi)生,還要去上學,她每天的晚飯就是一晚白面加一些隨手采來的野菜。
在2014年第八季的《少年·少年》這期節(jié)目中,生活在貴州省糧都的農村主人公梁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哥哥姐姐在外上學,四五年來都是一個人生活。十四歲的他,由于長期營養(yǎng)不良,看起來就跟十歲的孩子差不多高。他吃過最好的東西,就是豆腐和豆皮。在來到城市后,節(jié)目組發(fā)現,這個孩子由于長期的營養(yǎng)不良,他的腸胃消化能力已經非常薄弱,甚至連雞蛋都消化不了。
2.2 傳播主流價值觀起到教育示范作用
除了反映社會問題,《變形計》的社會功能也體現在對主流價值的對外傳播中。
在上面提到的《少年·少年》這期節(jié)目中,和農村少年梁訓互換的是兩位城市“公子哥”,這兩名城市少年在來到農村的30天內,通過在當地干農活、養(yǎng)豬,了解到了賺錢的不易;在體驗了被留守的生活后,體會到了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孤獨,這讓他們學會了如何珍惜親情;在學校上學的過程中,同學們的幫助,使得他們體會到了金錢買不到的友情。這些正能量,都激發(fā)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期盼。本來仇視父母的他們,在見到父母的那一刻,都流下了悔恨的眼淚。
《變形計》中也有許可以供家長借鑒的教育方法。在一期節(jié)目中,城市主人公有一個踢門發(fā)泄的壞習慣。有一次,他又對學校宿舍的門進行了無情的襲擊,老師就循循善誘地開導他,告訴了他控制情緒的方法,引導他正確地發(fā)泄情緒,最后兩個人還一起修復了被破壞的門。在另一期節(jié)目中,農村孩子因為害羞,而不太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老師就支持這個孩子參加學校廣播臺,鼓勵她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大提升了這個農村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由于這些方法在節(jié)目中得到了實踐,使得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強烈的認同感,節(jié)目的教育示范作用也就因此而得到了體現。節(jié)目中出現的教育方法,也就成為了親子教育中可以推廣的范例。
2.3 發(fā)展公益事業(yè),注重節(jié)目后續(xù)效果
作為一檔有著一定目標性的真人秀節(jié)目,《變形計》主人公后續(xù)的生活狀況如何,可以說是判斷這檔節(jié)目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對于這一點,節(jié)目組也在節(jié)目的回訪、微博的跟蹤和節(jié)目的內容本身,得到了答案。
2.3.1 通過公益事業(yè)幫扶農村主人公
很多觀眾在看完《變形計》后,都會產生要幫扶農村主人公的愿望,為此,湖南衛(wèi)視特別設立了“變形計勵志幫扶金”,專門用于對節(jié)目中農村主人公的學校和鄉(xiāng)村進行公益幫扶。截至到2014年,已經有數十萬觀眾和網友通過這個基金奉獻了愛心,該項基金41位《變形計》中的孩子和17所農村學校實施了151.23萬元的公益捐贈。
除了物質幫助,精神的激勵更為重要。在最近的幾期節(jié)目中,農村主人公通過在城市的生活,在心里上產生了更多的期望。農村主人公小芳就表示“磨刀不費砍柴工,讀完初中再打工”;因為母親殘疾而輟學的卓瑪,在在結束變形生活后,回到了自己的學校,并且在黑板上寫下了“我要上大學”的愿望。
2.3.2 城市少年多被觸動,能夠浪子回頭
觀摩往期節(jié)目,大部分城市少年能夠在節(jié)目中獲得比較深刻的感觸。而《變形計》節(jié)目組也關注了這些孩子的微博,經常與他們產生互動,加深他們對節(jié)目本身的印象,從而起到耳提面命的作用。
之前提到的“假小子”劉珈辰,后來就收獲了很多為她加油的“粉絲”,她自己也經常發(fā)布微博,表示自己正在努力賺錢,并出售了自己收藏的很多鞋子。就在今年年初,劉珈辰還用自己賺到的錢,專門去之前交換的楊杰家中,探望曾經照顧自己的“爸爸媽媽”。
不過,《變形計》也有失敗的案例,在2012年參加變形的主人公李耐閱就是一個變形失敗的例子,她在回到學校后又再次輟學,隨后因為失戀,而在微博上發(fā)布了多張自殘的照片,令人惋惜。
2.3.3 借鑒失敗案例,節(jié)目組改變制作模式
正是由于之前有過失敗的案例,節(jié)目組為了能夠盡可能地加強節(jié)目的最終效果,將節(jié)目的拍攝時長,由原來的7天,加長到了現在的40天,使得參與節(jié)目的主人公,能夠更加長久、深刻地進行體驗。
為了應對獨生子女生活中出現的孤僻、自私等問題,《變形計》在2014年4月開播的節(jié)目中,將城市主人公逐漸增加到兩位,繼而增加到三位,后來更是增加到了四位以上。
親子關系的惡化,可能是影響城市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節(jié)目組也在最新推出的一期《變形計》中,將變形的城市主人公,升級為了父子倆。從教育的根源入手,進一步探究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發(fā)育所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