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藏蕓
(作者單位:云南省昆明市宜良縣廣播電視臺)
講好中國故事 寫好新聞
曹藏蕓
(作者單位:云南省昆明市宜良縣廣播電視臺)
當前,關于如何寫好新聞有很多的論述和探討。記者每天采訪報道不同的人或事,這些不同的人或事組合起來就是行進中的中國。報道好普通人的故事,講述好行進中的中國故事,也就是寫出了好新聞。結合工作實踐從5個方面探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寫好新聞。
講故事;主題;懸念沖突;信息價值;意義象征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燦爛歷史文化依靠各種方式進行著傳承,包括書籍、曲藝、民間的口耳相傳等傳承至今。雖然借助的傳承方式不同,但都是通過講故事這一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的。人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故事,交流溝通中離不開講故事。新聞報道中也同理。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寫好新聞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好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在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講述好一個故事;另一層是指講述了一個好的故事。寫好新聞也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把新聞寫好;另一層是指寫出很好的新聞。兩者之間存在著邏輯上的因果關系。具體而言,只有講好故事,才能寫出好的新聞;或者說,只有講出一個個很好的故事,寫出的新聞才有可能成為好新聞。
作為黨政新聞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為黨立言,為民代言,發(fā)揮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但一些人認為,黨政新聞沒有都市類報道好看,缺乏可讀性,因此不愿意看黨政新聞,而愿意看都市類報道。如果報道的新聞沒人愿意去看去聽,那又如何去引導輿論呢?由此可見,要想發(fā)揮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首先報道得有人愿意去看、去聽。
引起讀者興趣,讓讀者愿意花時間去關注,看后、聽后能記住所報道的內容,并不由自主地認同所提供的事實、觀點,并產(chǎn)生思考,接受輿論引導。記者文章寫得好,就會提高報道的可讀性。人既是事實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講述者。如果不能以人為本,作品就不會受到大眾的喜愛。故事不但具有形象概括的超能力,還具有長久的群體記憶功能和廣泛的群眾傳播功能。不論時代怎么發(fā)展,故事,尤其是那些精彩有趣的故事,都能在瞬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并深刻地影印于人的記憶中。由此可見,在人的記憶中,更容易留存以講故事的方式向提供的信息。因為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與受眾溝通,更讓人容易產(chǎn)生閱讀欲望,接受故事所要傳達的信息。實際上,講故事,講好故事,就是通過事例來幫助人們理解各種抽象的道理。
“平”指記者、采訪對象、受眾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視角是平視的。在“講故事”時,記者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是故事的聆聽者,與受眾進行平等交流。同時,“平”還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通俗易懂,親切感人上。如果語言文字生澀、乏味,充滿說教,那樣只會降低宣傳的效果,甚至讓人反感。
講故事時,敘述的方式淡化了政治色彩,力圖按照生活本來面目著力表現(xiàn)普通人真實的日常生活,注重對生活“細節(jié)”的刻畫,體現(xiàn)對百姓的人文關懷,新聞人物形象不求“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以重大歷史事件和英雄模范為主,而是刻畫普通人。敘述與傳統(tǒng)新聞的宏大敘事有著本質的不同,語言追求生活化,幽默含蓄,平實有加,這樣就為講好故事開了一個好頭。
“實”不僅指記者所報道的內容是真實的,更指生活的“原生態(tài)”。故事是普通人身邊已經(jīng)發(fā)生或正在進行的,讓民眾產(chǎn)生親切感。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新聞從業(yè)者必須牢記的,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背。
“準”指報道切入點準確,圍繞主題來選擇報道的角度,正確處理好報道廣度與深度的關系,把選準的點說全、說透、說深,切忌面面俱到但一面也說不明白。同時“準”還指用詞用語的準確。
“活”首先指通過細微觀察,發(fā)現(xiàn)挖掘出人物的“閃光點”。其次,指寫作方法靈活巧妙,刻畫人物栩栩如生,防止千人一面。通過對兩個層面的把握,引起受眾的共鳴。
例如,筆者采訪寫作的電視專題片《清潔工李大姐的一天》,清潔工是很普通的工作,甚至有人歧視的工種,中年的李大姐,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轉身匯入茫茫人海無法尋覓。文章用“李大姐穿上工作服又開始了一天”為開頭(鏡頭畫面:李大姐換好工作服,整理衣服,攏頭發(fā)?,F(xiàn)場音:掃地的聲音),讓人在很自然,很親切的狀態(tài)下,感受到一個真實鮮活的“李大姐”,頓時拉近與“李大姐”的距離,受眾好象在和街坊鄰居、對門的大姐聊家常,絲毫感覺不到“說教腔”,從心理上先入為主,讓“李大姐”順利進入受眾視野。結尾是“李大姐”晚上掃地的鏡頭和現(xiàn)場音。通過文字、畫面、鏡頭、采訪、旁白、現(xiàn)場音和音樂等的配合,用故事將普通人的一天娓娓道來。
傳統(tǒng)的相聲分為“捧哏”和“逗哏”兩個角色,兩個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說得繪聲繪色。相聲里引人發(fā)笑的藝術語言叫“包袱”。它是相聲演員沿用的術語,實際上它和笑料、噱頭的意思完全一樣。運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過程。相聲的包袱要想使用響亮,就必須二人的積極配合,做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在故事里設置懸念和制造沖突,可以起到與相聲里的“系包袱”和“抖包袱”異曲同工的作用。故事里的懸念和沖突,必須真實地反映生活,運用精練、概括的語言,巧妙安排故事結構,使前后情節(jié)遙相呼應。例如,通過廣播電視的各種表現(xiàn)手段,可以產(chǎn)生強烈的視聽感染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達到升華精神、啟迪心靈的作用。一個個看似普通的故事經(jīng)過“二次升華”包裝,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緣委一一道出。
《清潔工李大姐的一天》講述了平凡普通的下崗女工“李大姐”在相關部門的關心幫助下再次就業(yè)成為一名清潔工,學會笑對生活和家庭的雙重困難,一直用積極、樂觀、向上的信念過好每一天,重新溶入社會的故事?!袄畲蠼恪鄙砩系膬?yōu)點有很多,但在電視熒屏上僅僅展示了她作為一名普通的下崗工人“失業(yè)不失志”,積極調整心態(tài)自強不息的一面,體現(xiàn)出選題“準”?!肚鍧嵐だ畲蠼愕囊惶臁分?,一開始沒有提到“李大姐”為何選擇清潔工這一職業(yè),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講到“李大姐”下崗再就業(yè)加入清潔工行業(yè)的過程。首先講述“李大姐”下崗的彷徨、困惑、不安,接著,把鏡頭推向之前已下崗幫人跑貨運但卻又因重病臥床的丈夫。上有年邁的雙親,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在這樣的困境中,相關的部門沒有忘記“李大姐”及其一家,及時伸出援手幫助“李大姐”一家度過難關。為“李大姐”的丈夫聯(lián)系就治醫(yī)院,想方設法實行醫(yī)療費用減免;為“李大姐”安置清潔工的再就業(yè)崗位。通過設置懸念和制造沖突,激發(fā)起受眾關心“李大姐”及其一家遭遇的迫切心理(設置懸念),進而通過現(xiàn)場采訪、文字解說、畫面等綜合手法再現(xiàn)特定的場景(制造沖突),讓受眾隨著報道的深入,故事的講述,一起感受著“李大姐”及其一家的喜怒哀樂。
再如筆者采訪寫作的電視新聞?!陡涣瞬煌l(xiāng)親》講述一位做建筑的農(nóng)民致富后不忘鄉(xiāng)親,為幫助鄉(xiāng)親解決賣菜難的現(xiàn)狀,在家鄉(xiāng)投資建設脫水蔬菜廠,但因原料短缺,出現(xiàn)生產(chǎn)困難,后來通過探索定單生產(chǎn)讓企業(yè)起死回生的曲折創(chuàng)業(yè)故事。當故事講述到因原料短缺工廠停工、銀行貸款還不上時,采訪了主人公、主人公的妻子、村民。主人公為鄉(xiāng)親解決賣菜難的一腔熱忱,遭遇挫折后苦悶,一方面通過主人公正面“現(xiàn)身說法”自己表述壯志躊躇,另一方面?zhèn)让嫱ㄟ^主人公妻子,村民表達不理解,這一正一側的表達,起到了激化沖突的作用,更加突顯主人公富了不忘鄉(xiāng)親,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創(chuàng)業(yè)的血性男兒形象。
《清潔工李大姐的一天》文字:“李大姐的家不但面積不大,而且家里陳設簡單樸素,最引人注目的是電視和冰箱。簡單的炊具旁是一排擦得透亮的,裝著調料的玻璃瓶?!睆摹耙慌挪恋貌恋猛噶恋?,裝著調料的玻璃瓶”這一細小的情節(jié)中可以看出“李大姐”愛整潔的生活習慣。通過文字解說和畫面配合,在現(xiàn)“李大姐”下班后,麻利換下工作服,對著鏡子梳了梳頭,在菜市場挑選蔬菜,與人討價還價,看到自家陽臺上花開時的喜悅神態(tài),這些生活的情節(jié)感覺很真實,就在身邊上演著,也預示著“李大姐”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
時效性,要求記者以最快的速度告訴廣大受眾最想知道、最急于知道、最關心的人或事,并且讓廣大受眾首先記住。
新鮮性指通過仔細觀察能用不同視角發(fā)掘出新的,與眾不同的“亮點”,吸引人們的眼球。但這里得新鮮性并不代表獵奇或拋開新聞報道主旨的所謂“轟動效應”。
重要性,寫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新聞報道也同理,根據(jù)確定的報道主題來進行取舍和安排。
趣味性,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換位思考“我是一名受眾,此時我最關注什么?”“怎樣才能吸引我?”
現(xiàn)場感,報道中把記者隱于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的背后,使新聞更具現(xiàn)場感,聽眾仿佛可以親歷新聞事件的整個過程,因此,更為自然、生動,更具有可看性。
新聞不能貼標簽,喊口號,要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以小見大。黨和國家的任何方針政策都是為民謀福祉。所以簡單地說,就是“抓住兩頭,講好故事”,即抓住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抓住群眾的呼聲。
一方面,要抓住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記者應該根據(jù)實事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真實、全面的報道,在觀察與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要保持正確的角度,不能道聽途說、不能胡編亂造、不能圖一己之私、不能摻雜個人情感等。新聞報道工作本身具有非常濃厚的政治性質,報道內容中應該充分遵照與體現(xiàn)黨的方針、政策,進一步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發(fā)展。記者應該明確自身的責任,進行真實、客觀、全面的新聞報道,更好地促進社會穩(wěn)定與經(jīng)濟發(fā)展。
另一方面,要抓住群眾的呼聲。深入生活,溶入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例如,以上涉及的下崗女工、農(nóng)民企業(yè)家,通過講述某一特定時期特定人群的生活狀態(tài),讓人們關注她(他)的故事,進而關注她(他)所代表的群體境況,真實地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普通群眾的真實生活。在國家和群眾之間搭建交流平臺,讓社情民意的上傳下達更便捷、更準確、更有效。
只有不斷改進報道的形式和方式,讓報道快起來、活起來、亮起來,才能完成輿論引導的重大責任,才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