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珂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口語傳播的價值與播音主持的轉型
——評鄭藝《播音與主持藝術教程》
王琳珂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要想在多元化的信息環(huán)境下更好地生存,播音主持必須適應新媒體的變局,走轉型之路。本文以鄭藝的《播音主持與藝術教程》貫穿全文,在品評的過程中介紹了口語傳播自古以來的價值和在現(xiàn)代社會的地位,為播音主持的轉型搭建了新的創(chuàng)新平臺。
播音與主持藝術;教程;口語傳播
作為加拿大多倫多學派的雙子星,伊尼斯和麥克盧漢以傳播技術的發(fā)展階段為整個人類社會分期——這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歷史觀,因此多倫多學派又被稱為媒介技術學派。而在人類傳播的不同時期里,伊尼斯和麥克盧漢格外青睞口語傳播社會。在《傳播的偏向》一書中,伊尼斯對人類早期的口頭文化傳統(tǒng)推崇備至。他認為口頭傳播達到了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相互平衡的一種理想境界,正是人類口語傳播的智慧之光奠定了人類早期的文明繁盛基石。西方的古希臘時期和東方的春秋時代以口頭傳播為主體,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化成果,各自成為東西方文明的源頭,從而被稱為文明的軸心時代。
然而人類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隨著新媒體的普及,手機、電腦迅速成為社會媒介的主流形態(tài),基于手機媒介的信息獲取與社交活動幾乎成了人們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同時,傳統(tǒng)媒體如報紙、廣播和電視則逐漸從中心滑落到邊緣。曾經的王者——廣播電視媒體陷入了轉型的陣痛之中。廣電媒體要想在當今社會獲得一席之地,就必須變革理念,轉變思維,開拓出屬于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展之路。作為一種基于大眾傳播媒介的人際傳播活動,在廣播電視傳播中,播音員、主持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是廣播電視行業(yè)的標志,其專業(yè)素質關乎廣播電視的發(fā)展。因此,培養(yǎng)高素質的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已經成為當下傳媒藝術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點。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的,湖北民族學院鄭藝副教授等主編的《播音與主持藝術教程》一書具有特別的意義。
《播音與主持藝術教程》深度契合了當下廣播電視高等教育的現(xiàn)實需求,從傳播學的理論框架中建構了播音主持藝術的知識體系。它由深入淺出地系統(tǒng)介紹了播音主持藝術的基本理論、核心內容和運用規(guī)律,使讀者對播音主持這種大眾化口語傳播活動能夠產生清晰認知,進而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去。
西方的古希臘,東方的春秋時期,都是在口語社會里創(chuàng)造了繁盛的文明。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人們從口頭傳播起步,歷經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直到網絡傳播,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演變。而伊尼斯特別對人類口頭傳統(tǒng)的衰落表示惋惜,他認為,人類又回歸于眼睛占支配地位的文明,這種傳播產生的壟斷給西方文明構成了毀滅性的威脅。但目前最原始的口語傳播仍是使用最廣泛的傳播方式之一。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播音員面向受眾的播報,都是在使用口語傳播??梢哉f,在各種新媒介層出不窮的今天,口語傳播仍然是應用最廣泛,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形態(tài)。
播音員、主持人憑借他們口語的藝術力和感染力吸引著廣大受眾。但是播音工作是復雜的,它要求播音員在稿件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不僅把文字語言轉變?yōu)橛新曊Z言,而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個性結構系統(tǒng)、審美理想追求,融入有聲語言。”播音主持需要有感情地和受眾進行互動,也就是說,這是獨具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活動。
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口語傳播的格局發(fā)生了裂變,播音主持工作者必須主動適應當下媒體格局的變革。新媒體點對點的傳播特質使很多播音愛好者得以通過一些網絡音頻節(jié)目APP、微信公眾號或者微博上傳自己的口語文本,用自己的聲音感染聽眾并吸引了大量粉絲。
在這樣的宏大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教程》在口語傳播領域的深耕細作就具有獨特現(xiàn)實價值。它試圖以對當代播音主持藝術發(fā)展走向的全面思考,為新的媒介生態(tài)下播音主持傳播構建創(chuàng)新平臺。這種勇氣值得贊許,這種探索值得重視。作為藝術的個性內涵在書中得到了充分的凸顯。書中提出,現(xiàn)在的社會需要的是全能型的綜合性播音人才,在這個自媒體如此活躍的時代,播音工作者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文化知識、機敏的控場能力等基本素質之外,還應該準確找到自身的發(fā)展定位,在節(jié)目個性內容和個性表達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盡可能多地強化個性化因素,形成自己個性化的主持風格。只有這樣,播音主持工作者才能在這場變革中以自身的播音主持藝術的探索來求得發(fā)展之路,并進一步推進傳統(tǒng)媒體的全面轉型。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2D003);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2014年教研項目(KJY20131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