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治釗
近讀《莊子》一書,對莊子的思維,尤其是視野之開闊、思路之敏捷、想象之豐富,很是佩服。一支生花妙筆,寫出了哲理,繪活了歷史,說出了人生,道盡了修養(yǎng),將人生分析得很透徹。以此真切感悟到,莊子道出的其中三種優(yōu)良品性,即:謙虛讓賢、寬容大度、戒驕戒躁,對于共產(chǎn)黨人為官從政,嚴以修身,走好人生之路,大有裨益。
據(jù)記載,戰(zhàn)國時期,莊周和惠施原本是好友,但倆人價值取向不同,莊周喜歡安靜清貧,惠施熱衷當官富貴。莊周去魏國游覽,時任魏國相國的惠施聽別人說,這次莊周來魏國,是與他爭奪相位的,并取而代之。因為莊周學識過人,才智出眾,聰慧賢達,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惠施頓時很緊張,感到很大的壓力,坐立難安,擔心競爭不贏,從而失去官職。
于是,惠施想歪招,派出衛(wèi)士,四處搜尋,捉拿莊周。然而衛(wèi)士們?nèi)找顾巡?,費了好大的力氣,也沒有搜索到莊周的影子?;菔┏圆幌嘛垼缓糜X,如坐針氈。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個時候,莊周卻獨自找上門來。知道惠施心思的莊周,就給惠施講了一個故事:“南方有一種鳥兒,從南海出發(fā)飛到北海。它品性高貴,質(zhì)地純正,非梧桐不棲,非仙果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貓頭鷹叼了一只腐鼠,從該鳥兒旁邊經(jīng)過,以為那個鳥兒要來奪食,就發(fā)出嚇人的驚奇聲音。”莊周把故事講完后,微笑著反問惠施:“難道像貓頭鷹那樣,你也要來嚇我嗎?”
這個故事見于《莊子》一書。在現(xiàn)實中,像惠施那樣心胸狹窄、小肚雞腸、難以容下別人的人,仍大有人在。比如,有人害怕比自己能力強的人調(diào)到本單位或者部門,擔心職位受到威脅,有朝一日被他人取代??墒牵酵庥猩?,樓外有樓,不讓別人來競爭,那是不可能的,正如俗話說,青石且壓不住雨后的春筍。另外,還有的人以己之心度量他人的心思,以為自己的位置很不錯,別人時時處處皆在惦記著,于是處處設(shè)防,不僅無益于工作,而且自己也搞得身心俱疲。
當前,中央倡導干部既能上又能下,主要在于營造良好的競爭環(huán)境,激發(fā)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對于共產(chǎn)黨人來說,競爭時代需要競爭氛圍,拿出競爭者的素養(yǎng),不能像惠施那樣,采取惡劣的手段,百般阻撓,而應(yīng)拋棄不良心態(tài),公平競爭上崗。如果擔心別人來替代你,那么就應(yīng)當有緊迫感、危機感,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zhì),爭取盡最大努力保住職位,以求心安理得。
可是,現(xiàn)實問題是,有的人能上還好說,就是不愿意下。明知道自身能力不適合干這個工作,還是硬撐著,使那些有能力的人沒有位置,缺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平臺。對此,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就應(yīng)該胸懷寬廣,以大局為重,倘若其他人確實比自己能干,就應(yīng)當心甘情愿地主動讓位于那些賢能者,別人其實并不會譏笑你,反而會為你的謙虛讓賢之高尚品質(zhì)而高看你一眼。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總比一浪高,這是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從內(nèi)心感到高興,是心安而不是沮喪,永遠保持進取之心,在實干中迸發(fā)正能量。
據(jù)《莊子·則陽》篇云:“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奔氉x品味這段話,一個國家地域遼闊,方圓數(shù)千里,可是在莊子眼里,僅像一個蝸角,連蝸牛也算不上,蝸牛本來就很小,蝸角就更小了。為了爭奪邊疆與土地,便發(fā)動戰(zhàn)爭,雙方死傷無數(shù),勝者追趕敗者數(shù)日,才收兵回府。
角度決定看問題的態(tài)度。倘若站在很高的角度,從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俯瞰地球,看到種族、國家、地域之間的人類戰(zhàn)爭,不就像蝸角之爭那么渺小嗎?由此看來,莊子想象力很豐富,以蝸角上兩國的戰(zhàn)爭,諷刺人類之間的爭斗。只要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心胸就會開闊,什么事都想得開,就不會故步自封,自我封閉,即使再大的事,也能容得下。
自古以來,寬容相待,舒心暖懷;驕凌傷人,結(jié)怨招災(zāi)。有修養(yǎng)者,就反對傲慢、囂張、搶奪。故平時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自然令人尊敬;謙讓平和,自然顯得平易近人。漢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問其故,答道:“我小兒,法當取小者?!庇帜铣和跆┯讜r,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群兒皆競?cè)?,泰獨不取。問之,答道:“不取,自當?shù)觅n?!笨兹谧尷?,王泰讓棗,讓出兄弟之情,被傳為佳話。
相反,那些熱衷爭奪、爭持、爭執(zhí),用庸俗語、刻薄話、污穢詞、市井氣,耍粗暴與蠻橫的行為,皆不是君子所為。由此想起《廣笑府》記載的一個笑話:有父子俱性剛,不肯讓人者。一日,父留客飲,遺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將出城門,值一人對面而來,各不相讓,遂挺立良久。父尋至見之,謂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飯,待我與之對立在此。爾飯后再來對峙于此?!笨戳诉@個笑話,在笑聲之余,感嘆世人不知寬容,僅僅就因為過路那么一件小事,就好狠斗勇,意氣用事,毫無謙忍之心、愧疚之意。
這給我們許多啟示,共產(chǎn)黨人有別于其他普通群眾,素質(zhì)更高些,修養(yǎng)更好些,就要學會寬容仁厚,群眾頂撞時,黨員不能激動;群眾發(fā)火時,干部不能生氣。這些榮辱得失,要放在黨群干群關(guān)系之大局來看。換一個角度來想,即使黨員干部受點委屈,與維護群眾利益比起來,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說,對共產(chǎn)黨人尤其黨員領(lǐng)導干部而言,不必把一時的面子看得太重,也不必患得患失,背負太多的包袱。斤斤計較,蠅頭微利,雖得猶失;弘毅寬厚,并容遍覆,雖失猶得。
每一位共產(chǎn)黨人,站立該是一座山,躺倒應(yīng)是一條河,做人、做事、做官,要講究寬容大度,對群眾的優(yōu)點虛心學習,容人之長;對群眾的缺點正確看待,容人之短;對群眾的錯誤不記舊賬,容人之過。敬人者人恒敬之,知人者人恒知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經(jīng)??吹饺罕姷拈L處,體諒群眾的難處,寬容群眾的短處,多想群眾的好處,這才是一個合格的共產(chǎn)黨人高尚品格修養(yǎng)之所在。
據(jù)《莊子·知北游》里記載,有一個叫知的人,北游玄水,登隱 之丘,碰見一個叫無為謂的人。知就問,怎么才能懂得道?知連問幾遍,無為謂皆笑而不答。返白水之岸,登狐闋之山,知又見到一個叫狂屈的人,請教同樣問題,狂屈說,唉,我知道如何回答……說到這里,好像又忘記了想要說的話,任憑怎么問,狂屈皆不答。知很生氣,便轉(zhuǎn)回黃帝之屋,又問黃帝。答曰,沒有思索、沒有考慮方才能夠懂得道,沒有安處、沒有行動方才能夠符合于道,沒有依從、沒有方法方才能夠獲得道。知對黃帝回答很滿意,高興地說,我和你才懂得道,無為謂和狂屈根本就不知,所以才啞口無言,難道不是這樣的嗎?黃帝卻不同意,他說,無為謂和狂屈,才是真正懂得道的人,我和你對道的認識,卻是非常膚淺的。
毋庸置疑,莊子者,智慧也。所著的《知北游》一文告訴我們,道是虛無縹緲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沒有必要去問,也沒有必要回答。真正懂得的,是不會隨便張口說出來,而那些滔滔不絕者,未必就真正明白事理。知之不說,說者不知,故智者以不言之教。道不以言傳之,德不以語傳之。正應(yīng)了農(nóng)村有句俗話叫,“半罐水響叮當,滿罐水則不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想到一些黨員干部驕傲與浮躁的心態(tài)。有的同志當了領(lǐng)導,手中有了點權(quán)力,就忘乎所以,自命不凡,什么都懂,聽不進不同甚至反對的意見,碰見任何問題,毫無謙虛之心,總是夸夸其談,對并不了解之事,也敢拍胸脯拍板,這些人顯然犯了官僚主義的錯誤;還有的同志遇到一點問題和困難,不是靜下心來研究對策,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嘮嘮叨叨,埋三怨四。就像莊子所描述的那個叫知的人, 心浮氣躁,自以為是,靜不下心來思考問題,受表揚就沾沾自喜,受挫折就萎靡不振。
在當今復(fù)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對于共產(chǎn)黨人來說,一旦具有驕傲與浮躁這樣的負面心態(tài),就很容易被誘惑所絆倒,很容易被困難所嚇倒,應(yīng)當堅決摒棄。要像莊子所述狂屈和無為謂那樣,寵辱不驚,修身正己,謙虛謹慎,力戒浮躁。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求真務(wù)實干事業(yè),一門心思為群眾創(chuàng)造實實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