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榮,劉瑞靜,范金玲,王貴良,楊勇濤,孫延林
●專題研究 Special Lecture
目標定向、動機自主與青少年課外身體活動選擇的關系
孫德榮1,劉瑞靜1,范金玲2,王貴良1,楊勇濤3,孫延林3
以430名青少年學生為被試,問卷調(diào)查其目標定向和自主性動機,通過聚類方法將目標定向分為高任務/高自我、高任務/低自我、低任務/低自我和低任務/高自我4種組合。通過調(diào)查了解青少年課外活動選擇情況,考察不同目標定向組合和不同自主性動機水平的學生選擇課外體育活動的差異。結果顯示:(1)高任務/高自我、高任務/低自我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最長,其次是低任務/高自我,而低任務/低目標的花費的時間最少。無論是何種目標定向的青少年在一般身體活動和教育娛樂兩種活動類型中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2)在體育活動和一般身體活動中,傾向于內(nèi)部動機的青少年要比傾向于外部動機的青少年花費的時間更長。但在教育和娛樂活動類型中,不同動機傾向性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費時間上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研究結果提示,培養(yǎng)學生的高任務定向為主的目標定向和給予更多自主性動機支持有助于促進青少年學生更趨向于參與體育活動。
目標定向;動機自主性;青少年;身體活動
課外活動作為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方向與質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fā)展。然而,近20年來,青少年的體質水平呈下降趨勢[1]。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課外時間并未得到合理的利用,青少年課外時間自主支配少;活動內(nèi)容選擇不均衡;課外體育鍛煉不足等[2-3]。針對這一現(xiàn)狀,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全面開展陽光體育,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雖然這一系列的措施在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上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些措施更關注于學生在校的體育活動,而對課余時間的活動并不是十分關注。學校體育課是一種強制性的課程,而課外時間是自主支配,課外時間參與體育活動是一種自主選擇,因此,如何幫助青少年積極主動的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相關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自主參與課外鍛煉的情況并不樂觀。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4],我國雖然有86%的學生能夠不同程度的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但強度明顯不足。青少年學生為什么沒能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身體鍛煉?針對這一現(xiàn)象,許多學者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是因為受物質條件的限制、受升學教育模式的制約[4]。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經(jīng)濟因素、政策因素、外部條件及課業(yè)壓力等也是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客觀原因[1]。從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更加傾注于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對影響青少年在課外時間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內(nèi)部因素探討的較少。因此,轉化視角從目標定向和動機自主等兩個動機因素來探討不同目標定向和動機自主水平與青少年課外活動選擇的關系。
目標定向理論認為,不同的能力知覺將會使個體在成就活動情境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目標定向,而不同的目標定向則會影響著個體不同的行為方式。陳愛國[5]也指出,目標定向并不是要達到的行為的數(shù)量標準,而是個體內(nèi)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目標定向與課外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堅持鍛煉的時間越長、次數(shù)越多,青少年的任務定向就會得到明顯的提高,任務定向的提高則會增強體育活動的內(nèi)部動機[6]。年齡大的學生比年齡小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內(nèi)部動機水平更高[7]。方媛[8]也指出,在體育課中的任務定向能夠增強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內(nèi)部動機和自我效能感,而自我定向則會削弱學生的內(nèi)部動機和自我效能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休閑時間的體育活動中,內(nèi)部動機定向和外部動機定向起著不同的作用[9],任務定向可以使個體產(chǎn)生愉快的心理生物社會狀態(tài)[10]。由此可以看出,任務定向更多的體現(xiàn)出個體內(nèi)部的動機始動,任務定向的個體更傾向于參與帶來內(nèi)部愉快的行為,那么如果體育活動更多的強化外部顯示或高能力感時,就容易導致回避。
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并非非此即彼的關系,已有研究采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對個體的目標定向進行劃分[11],同時也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具備一種特殊的目標定向類型,即中任務/中自我/高能力知覺[12],也可以看出在體育活動中,能力知覺是始動的關鍵因素,僅是考慮任務定向還是自我定向是不全面的,應該從目標定向的不同分類組合來對目標定向對體育活動的選擇進行考察。并且GARRY和JOLLY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13],他們在對武術比賽中運動員目標定向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運動員們存在3種復合型目標定向,即高任務/中自我型、中任務/低自我型和中任務/中自我型。因此,本研究借鑒其研究思路對不同目標定向的青少年在課余生活中選擇活動方式進行調(diào)查研究。
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SDT)認為,個體的自我決定程度的體驗是促進外在動機轉化為內(nèi)在動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動機會造成不同的認知、行為和情感[14]。傾向于內(nèi)部動機支配的行為會對活動本身感興趣,而不是注重結果,即使是沒有外部的獎勵也會發(fā)生。傾向于外部動機支配的行為是對活動的結果感興趣,如果沒有外部獎勵或者懲罰的刺激就會影響活動行為的發(fā)生[6]。但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學習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提高[15]。
自我決定的動機模式認為,在體育活動中自主性動機的滿足是重要的促進活動參與的原因[16]。自主性動機可以長期作為體育鍛煉參與的促進因素[17],自主性動機在課余體育活動中的作用更加明顯,高低自我決定的學生在課余時間的體育活動水平明顯不同,高自我決定的學生比低自我決定的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更多,而在體育課中,高低自我決定的學生的活動水平?jīng)]有明顯差異[18-19]。能力知覺和自我決定是預測學生參加課余體育活動的主要指標[20]。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和英國學生相比,自主決定與能力知覺關系更為密切[21],說明自我決定具有跨文化的特點,對中國學生來講,能力知覺是自主性的一個前提。
自我決定理論將個體的外部動機和內(nèi)部動機看作是連續(xù)的過程,其中外部動機也叫做控制性動機,包括外部調(diào)節(jié)和投射調(diào)節(jié),內(nèi)部動機也叫做自主動機,分為認同調(diào)節(jié)、整合調(diào)節(jié)和內(nèi)部調(diào)節(jié)[22-23]。自主性動機更容易導致鍛煉中的愉快、更多地付出努力和更強烈的鍛煉意愿[24]。可見,自主性動機對于體育活動的參與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證明具備高任務定向組合的目標定向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課外體育活動,自主性動機水平高的學生更傾向于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試圖提示我們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高任務定向為主的目標定向,以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以使保持學生長期的體育鍛煉參與的積極性。
1.1 研究對象
調(diào)查的有效被試為430人,均為普通在校學生,不具備任何體育專業(yè)背景。包括初中生197人和大學生233人;男生166人,女生264人,全部被試的平均年齡為17.07歲(SD=0.92)。
1.2 測量方法
1.2.1 課外活動的調(diào)查 在本研究中,參照自我陳述式身體活動檢查表(Self-administered physical activity checklist)的內(nèi)容設計[25],將青少年的課外活動分為競技運動與舞蹈、一般身體活動、運動、教育與娛樂活動等4種類型,每個類型中設計了不同數(shù)量的具體活動。其中競技運動與舞蹈是指帶有競技特點的活動,如籃球、足球;一般身體活動指走路、騎自行車和家務勞動等。運動是指鍛煉性質的活動,如跑步等;教育與娛樂活動是指做作業(yè)、聊天、上網(wǎng)和玩電子游戲等。調(diào)查中共設計了35項課外活動,要求被試回答:1.過去7日你是否有做這項活動?選擇是或否。2.如果是,過去7日你花多少天做這項運動?3.平均一天你花費多少時間在這項運動上?選取被試選擇“是”高于10%的活動進行分析。
對課外活動調(diào)查量表處理方式:采用每周每項花費天數(shù)×平均花費的時間算出每個人在4類(競技運動和舞蹈、運動、一般身體活動、教育與娛樂)項目中每周共花費的時間,然后除以7天計算出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因為青少年課外活動的時間是成偏態(tài)分布,所以在數(shù)據(jù)的分析過程中,用中位數(shù)(Med)描述其平均水平,用四分位數(shù)間距(Q3-Q1)表示其離散情況。組間差異的檢驗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法。
同時,調(diào)查了學生對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試圖了解學生參與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差異,說明學生對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意向是不一樣的。
1.2.2 目標定向的測量 目標定向的測量采用了希臘學者PAPAIONANNOU在1994年編制的《體育課中的學習定向和成績定向量表》(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Orient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Questionnaire,LAPOPECQ),在我國研究中已有使用[26]。該量表共有27個題目,包括兩個維度,即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每題后面都包含著5個選項,從非常不同意(1)到非常同意(5)。任務定向量表和自我定向量表的信度指標分別為0.73和0.72。本研究中,對目標定向采取聚類分析的方法按照高任務/高自我、高任務/低自我、高自我/低任務和低任務/低自我等四種類別進行了劃分。
1.2.3 動機自主性水平的測量 對動機自主性水平的分析采用了《動機自主性量表》(Μotivation Autonomy Scale,ΜAS),該量表共14個題目,分為4個分量表,分別測量外部調(diào)節(jié)、投射調(diào)節(jié)、認同調(diào)節(jié)和內(nèi)部動機等4個維度,4個分量表的信度指標分別為0.84,0.73,0.81和0.76。其中,RAI(相對自主性指數(shù))是表示動機水平的一個指標,該指標可以通過給每個分量表一個如下權重來得到,外部調(diào)節(jié)(-2),投射調(diào)節(jié)(-1),認同調(diào)節(jié)(+1)和內(nèi)部動機(+2)。RAI即通過按權重相加計算而得到,正數(shù)表示活動的動機是來源于內(nèi)部的,負數(shù)表示活動的動機是來源于外部的,分數(shù)越高表明內(nèi)部動機水平越高,該問卷在國內(nèi)研究中有所使用[27]。
1.2.4 數(shù)據(jù)分析 使用SPSS17.0對所有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將a=0.05定為顯著水平。
2.1 青少年課余生活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分析
由于被試對所參與的課外活動的回答情況有些集中,有些比較分散,對于有些活動根本沒有學生選擇參加過,因此,選擇第一個問題中回答“是”的比例達到10%以上的課外活動進行分析。表1顯示,青少年課外活動調(diào)查結果中達到10%以上的共17項,課外活動的人數(shù)百分比排在前5位的是:走路(73.6%)、非電話聊天(70.9%)、看電視(68.7%)、計算機/網(wǎng)絡(67.7%)和家庭作業(yè)(64.9%)。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青少年學生在課外生活中花費時間最多的是進行非運動性質的教育和休閑娛樂活動。
表1 青少年課余生活中經(jīng)常參加活動現(xiàn)狀調(diào)查表
2.2 青少年對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態(tài)度的差異
在研究過程中,對青少年對待課外體育活動和體育課的態(tài)度進行調(diào)查(見表2)。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喜歡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青少年在人數(shù)上均占有較高的比例(70%~80%以上)。其中,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喜歡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shù)均高于喜歡體育課的人數(shù)。同時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女生不喜歡體育課的人數(shù)將近達到30%。這一調(diào)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喜歡課外體育活動卻不喜歡體育課,這樣的現(xiàn)象應該引起學校和體育工作者們的注意。這和已有的認為學生參加體育課和業(yè)余體育活動的表現(xiàn)是不同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8-19]。
表2 青少年喜歡體育活動和體育課的情況
2.3 不同性別青少年課外活動選擇的情況
為了分析在4種課外活動類型上青少年花費的時間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對17項課外活動進行分析,以性別為分組變量,以競技運動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運動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一般身體活動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和教育娛樂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為檢驗變量進行兩個獨立樣本的非參數(shù)檢驗。結果顯示(見表3),在運動和教育娛樂兩大類型的活動中,男生和女生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R>0.05)。而男生和女生在競技運動與舞蹈和一般身體活動上平均每天花費時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05)。其中,在競技運動與舞蹈上男生活動的平均時間為0.29 h,明顯高于女生的0.10 h,而在一般身體活動上女生平均每天活動時間為0.71 h,明顯高于男生的0.5 h。
表3 不同性別組在各個活動類型中平均每天花費時間(h/d)
2.4 不同目標定向與青少年參加課外活動的關系
2.4.1 目標定向的分類 采用系統(tǒng)聚類分析法進行目標定向分類。首先,采用標準Z分的方式對所有的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采用SPSS17.0進行系統(tǒng)聚類分析。分析過程中,聚類方法采用Ward's method(最小方差法),聚類測度采用歐式聚類平方法,目的是組內(nèi)的差異達到最小。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分為三類和四類比較合理。最后根據(jù)One-way ANOVA分析法檢驗各組分類后組內(nèi)的差異程度并結合實際的數(shù)據(jù)將目標定向分為4類(見表4)。類別1的特征為任務定向均值較高(0<Z<3),目標定向均值較低(-3.5<Z<0.5),因此,將其命名為高任務/低自我組,該組共92人,男生占40.2%;類別2的特征為任務定向的均值較低(-1<Z<1),任務定向的均值較高(0<Z<1.5),因此,將其命名為低任務/高自我組,該組共133人,男生占37.6%;類別三的特征是,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的均值都較低,Z值均小于0.5,因此將其命名為低任務/低自我組,該組共143人,男生占34.3%;類別4的特征是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的均值都比較高,Z值均大于0,因此將其命名為高任務/高自我組,該組共62人,男生占48.4%。
表4 本研究分類產(chǎn)生的4類目標定向均值統(tǒng)計結果
2.4.2 不同目標定向分類的青少年參加課外活動的情況 不同的目標定向會影響個人對事情的反應與態(tài)度,進而影響到他的行為(包括努力程度、持久力、表現(xiàn))。從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目標定向組合影響著青少年選擇課外活動的傾向性。其中,目標定向的4個組別在競技運動與舞蹈和運動兩個活動類型中平均每天花費時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一般身體活動和教育娛樂兩個活動類型中差異性不顯著。在競技運動這一活動類型中,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從高到低依次是0.29,0.24,0.10,0.07。依次代表的組別是:高任務/高自我,高任務/低自我,低任務/低自我,低任務/高自我。在運動這一活動類型中,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從高到低依次是0.23,0.23,0.14,0.11。依次代表的組別是:高任務/低自我,高任務/高自我,低任務/高自我,低任務/低自我。
表5 不同目標定向組在各個活動類型中平均每天花費時間(h/d)
2.5 動機自主性水平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
動機是個體從事活動的一種內(nèi)部動力也是主觀動因,它不僅影響著個體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還能影響著個體參加活動的持久力。因此,為了探討不同的動機取向是否影響青少年在課外時間活動類型的選擇,本研究根據(jù)《動機自主量表》將RAI≥0的變量劃分為傾向于內(nèi)部動機,將RAI<0的變量劃分為傾向于外部動機。然后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的方式進行差異性檢驗。
結果顯示,在競技運動與舞蹈、運動和一般身體活動中兩種動機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在活動過程中傾向于內(nèi)部動機的青少年愿意花費更長的時間參加體育活動(見表6)。
3.1 青少年課外時間的選擇情況
上述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青少年學生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在課外生活中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在娛樂活動和家庭作業(yè)中,而進行自主性鍛煉的時間卻只占有較小的比例。這與國內(nèi)很多學者的調(diào)查結果相一致[4,28]。雖然,在具體的調(diào)查研究中學者們選用不同的活動方式作為參考,但是歸納總結發(fā)現(xiàn)結果是相似的。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不僅包括自身的原因,還與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現(xiàn)狀有很大關系。家長的期盼、老師的要求和社會對教育的功利化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以成績定向為主。其次,雖然“減負”讓學生有了更多的課余時間,但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卻很少,學校安排的任務、家長安排的任務和各種輔導班充斥著他們大部分的業(yè)余時間[29]。此外,比起體育活動,虛擬而豐富多彩的電視網(wǎng)絡世界更能使自制力較差的青少年過度沉迷其中[30]。以上種種因素,導致了青少年課外活動方式結構不合理。
表6 不同動機水平的青少年在各個活動中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h/d)
3.2 不同目標定向組合的青少年選擇課外活動類型的傾向性
首先,根據(jù)聚類分析法,將目標定向可以分為4個同質的類,再結合各類的特點將其分別定義為高任務/低自我、低任務/高自我、低任務/低自我、高任務/高自我。分析顯示,4種目標定向的青少年在課余時間更多的是完成家庭作業(yè)、看電視和玩計算機網(wǎng)絡等一些非健身性活動。這一結果與顏靜[3]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是一致的。雖然調(diào)查的地區(qū)不一樣,卻有相似的結果,這說明這一現(xiàn)象并不是個別存在的。但與顏靜的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是從不同目標定向的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任務定向還是自我定向的學生,在課余時間中都花費較多時間在教育娛樂方面。這可能是因為現(xiàn)階段的學校教育中,各種學習任務占據(jù)著學生的課余生活。其次,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好奇心強、自制力差,所以即使是有自主支配的時間,他們也更喜歡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第三,由于在學生的早期學習階段,如幼兒園、小學,參與體育活動較少,鍛煉行為的習慣沒有養(yǎng)成,也可能使其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體育活動的參與越來越少。
此外,不同目標定向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費在課余運動方面的時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低任務定向的青少年在調(diào)查人數(shù)中占有較大的比例,這一點與參與運動和一般身體活動的人數(shù)較少相吻合。這說明低任務定向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青少年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運動的積極性。孫擁軍研究也出現(xiàn)了相似的結果,在他的目標定向與體育活動參與程度關系的研究中顯示,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不同的學生體育活動參與程度不同[31]。同時,目標定向理論也指出,不同目標定向會對個體行為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其中,在活動類型方面,以任務定向為主的青少年會選擇一些比較有難度和有挑戰(zhàn)的活動。而低任務定向的則相反,他們在活動中不僅不能保證較高的持久力,而且在遇到困難和體會到挫敗感時就會選擇逃避或放棄。運動技能的獲得是需要較大意志努力的,并且良好鍛煉習慣的形成不僅需要外界條件許可,更主要還是青少年的鍛煉興趣和想要提高自身能力的內(nèi)部動力。低任務定向的青少年因為缺乏對活動本身的興趣,所以在自由支配的課余時間里很難長期堅持參加競技運動舞蹈和相關的體育運動。
總之,雖然在課余時間青少年每天花費較多的時間在教育和娛樂方面,但是在體育運動方面,高任務定向的青少年還是會比低任務定向的青少年花費的時間多,所以引導青少年建立一個以高任務為主的目標定向能夠促進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活動。
3.3 不同動機自主性水平的青少年選擇課外體育活動的傾向性
研究發(fā)現(xiàn),與傾向于外部動機的青少年相比較傾向于內(nèi)部動機的青少年在課外體育活動中愿意花費更長的時間進行鍛煉。這一結果與陳善平等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似:激發(fā)鍛煉的內(nèi)部動機有利于大學生積極的參加體育活動[32]。外部動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誘發(fā)行為,而行為是否能夠持續(xù)下去還主要是靠內(nèi)部動機。內(nèi)部動機是個體自發(fā)的從事某一活動的動力,它產(chǎn)生于自身對活動帶來的挑戰(zhàn)和愉悅感的喜愛,不管是否有外部獎勵,活動行為都會產(chǎn)生。在青少年階段,參加體育活動更多的是出于他們對活動本身的興趣,而興趣的培養(yǎng)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參與。然而現(xiàn)階段的教育觀念和人才選拔方式,使學校和家長更加注重在學業(yè)成績上的投入。雖然開展了學校體育,也因為時間、場地和安全意識的影響沒能夠幫助學生很好的掌握一門運動技能,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即使想?yún)⒓芋w育活動,也不知可以干什么,更不能感受到體育所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慢慢的他們就會失去了鍛煉的興趣。此外,本研究以不同動機水平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具有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不同傾向的青少年在課余時間里活動類型有什么差別,并出現(xiàn)青少年在身體運動方面平均每天花費的時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傾向內(nèi)部動機的青少年課余花費時間明顯高于傾向于外部動機的青少年這一結果。這與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鍛煉時間和鍛煉次數(shù)的增加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的內(nèi)部動機就會增強[6],是相輔相成的。內(nèi)部動機的增強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課外活動的參與,而經(jīng)常參加課外活動有能夠加強青少年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所以,幫助青少年建立一個健康合理的活動結構,增加他們課余時間參加體育活動時間比例,可以積極的調(diào)動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
(1)青少年學生對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喜歡體育活動的青少年的百分比要高于喜歡體育課的百分比,女生不喜歡體育課的百分比將近達到30%。這一點應該引起體育教育者的關注。
(2)在四種復合型目標定向中持有高任務/高自我、高任務/低自我的青少年愿意花費較長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低任務/高自我次之,低任務/低自我花費的時間最少。但在一般身體活動和教育與娛樂活動中四種目標定向組合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不同的動機自主性水平也影響青少年課余活動方式的選擇。傾向于自主性的內(nèi)部動機的青少年比傾向于外部動機的青少年在體育活動和一般身體活動方面花費的時間更長。而在教育娛樂活動中青少年花費的時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4)研究結果提示,在體育課或者體育活動中,促進學生的高任務定向和給予自主性動機的支持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
[1]章建成,平杰,張紹禮,等.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報告[J].體育科學,2012,32(11):3-18.
[2]王亞瓊.中小學生課外生活方式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D].江蘇:南京師范大學,2008.
[3]顏靜.城市小學生課外活動現(xiàn)狀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3.
[4]范立仁,顧美蓉.全國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現(xiàn)狀[J].體育科學,2000,20(2):7-11.
[5]陳愛國,許可云,殷恒嬋,等.體育學習中成就目標定向與多維學習動機的關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3):214-217.
[6]孫延林,劉立軍,葉加寶,等.青少年體育活動中的內(nèi)部動機和目標定向的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2):108-110.
[7]BARIéR,VLA?Ié J,ERPIě S C.Goal orienta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does perceived competence matter?[J].Kinesiology,2014,46(1):117-126.
[8]方媛,祝蓓里.初中生對體育課堂動機氣氛的認知與內(nèi)部動機、自我效能及體育成績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0,23(2):236-238.
[9]MCLACHLAN S,HAGGER M S.Do people differentiate between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 for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2011,33:273-288.
[10]BORTOLI L,BERTOLLO M,COMANI S,et al.Competence,achievement goals,motivational climate,and pleasant psychobiosocial states in youth sport[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1,29(2): 171-180.
[11]WANG C K J,LIU W C,LOCHBAUM M R,et al.Sport ability beliefs,2×2 achievement goals,and intrinsic motiva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9,80(2):303-312.
[12]WANG C K J,LIU W C,SUN Y L,et al.Chinese student'motiv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Goal profile analysis using Nicholls'achievement goal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10,8:284-301.
[13]GARRY K,JOLLY R.Goal profiles,mental toughness and its influence on performance outcomes among Wushu[J].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and Medicine,2007,6:28-33.
[14]FREDERICK C M,RYAN R M.Self-determination in sports:A review using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5,26:5-23.
[15]SUN H C,CHEN A.An examination of sixth graders'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10,29:262-277.
[16]MOURATIDIS A,VANSTEENKISTE M,LENS W,et al.The motivating role of feedback in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Evidence for a mo-tivational model[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08,30: 240-268.
[17]ERDVIK I B,?VERBY N C,HAUGEN T.Students'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ntention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after graduation:The role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identity [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2014,14(2):232-241.
[18]LONSDALE C,SABISTON C,RAEDEKE T D,et al.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nd students'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structured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and free choice periods[J].Preventive Medicine,2009,48:69-73.
[19]VIIRA R,KOKA A.Participation in afterschool sport:relationship to perceived need support,need satisfaction,and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J].Kinesiology,2012,44(2):199-208.
[20]TAYLOR I M,NTOUMANIS N,STANDAGE M,et al.Motivational predict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effort,exercise intentions,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A multilevel linear growth analysis [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10,32:99-120.
[21]TAYLOR I M,LONSDALE C.Cultural dif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utonomy support,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subjective vitality,and effort in British and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10,32:655-673.
[22]MCLACHLAN S,HAGGER M S.Do people differentiate between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 for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2011,33:273-288.
[23]VLACHOPOULOS S P,KATARTZI E S,KONTOU M G.Fitting multidimensional amotivation into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nomological network:Application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J].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2013,17:40-61.
[24]BANTING L K,DIMMOCK J A,GROVE J R.The impact of automatically activated motivation on exercise-related outcomes[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11,33:569-585.
[25]WWANG C K J,CHIA M,QUEK J J,et al.Patterns of physical activity,sedentary behaviors and 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 among Singaporean school chil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06,4:227-249.
[26]孫延林,劉立軍,葉加寶,劉金友.青少年體育活動中的內(nèi)部動機和目標定向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08-110.
[27]孫延林,Wang C K,STUART J H Biddle.青少年體育活動中的目標定向和自我決定理論:年齡和性別的差異[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3):10-14.
[28]郭衛(wèi)琴.中小學生閑暇生活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29]張惠.小學高年級學生課余生活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
[30]李紅艷.小學生放學后課余時間支配方式的調(diào)查與分析[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9.
[31]孫擁軍,吳秀峰.身體自我效能、目標定向與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關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0):1315-1318.
[32]陳善平,李咸生,容建中.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J].中國體育科技,2008,44(4):135-138.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al Orientation,Motivational Autonomy and After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Choice of YoungStudents
SUN Derong1,LIU Ruijing1,F(xiàn)AN Jinling2,WANG Guiliang1,YANG Yongtao3,SUN Yanlin3
(1.Langfang Vocational College,Langfang 065001,China;2.Dept.of Graduate,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3.Key Lab of Competitive Sport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Regulation,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The purpose was to explore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orientation and different motivational autonomy had different choice in afterschool physical activities.In this study,430 students'goal orientation and motivational autonomy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goal orientation wa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y cluster analysis,high task/high ego,high task/low ego,low task/low ego and low task/high ego.The afterschool activities were investigated too.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udents with high task orientation spend more time in physical exercise,whereas the low task orientation spend less time in physical exercise.But no matter what goal orientation,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pending time in gener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y.The students with intrinsic motivation spend more time in physical exercise than students with extrinsic motivation,but no difference in educ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y.We can enhance the students higher task orientation and autonomy support for their participating exercise.
goal orientation;motivational autonomy;young students;physical activity
G 804.8
:A
:1005-0000(2015)02-141-06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5.02.010
2015-01-15;
2015-03-07;錄用日期:2015-03-08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2BAK21B03);天津市高等學校“十二五”創(chuàng)新團隊培養(yǎng)計劃資助;天津市學科領軍人才計劃資助
孫德榮(1969-),女,河北廊坊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運動心理學。
1.河北省廊坊職業(yè)技術學院,廊坊065001;2.天津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天津300381;3.天津體育學院競技運動心理與生理調(diào)控重點實驗室,天津30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