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煥東(子長縣瓦窯堡鎮(zhèn)欒家坪中心小學 陜西子長 717300 )
淺談家庭教育如何讓孩子健康成長
高煥東(子長縣瓦窯堡鎮(zhèn)欒家坪中心小學 陜西子長 717300 )
俗話說的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奔彝プ鳛樯鐣钚〉募毎诮逃矫娓怯兴豢赡绲淖饔?。家長的自身修養(yǎng)、家庭環(huán)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將給孩子的個性品質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每位家長應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與發(fā)展。
家庭;習慣;教育;成長
英國道德學家塞謬爾·斯邁爾斯認為:“家庭是塑造一個人的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家長垂范、表率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無犬子;門里出身,自會三分等。這說明孩子最大的影響來自父母。因此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極其深遠。因此家長要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和生活習慣,注重自身道德修養(yǎng)和學識素養(yǎng),做一個行為高尚、生活情趣豐富、有責任心、事業(yè)心的人。同時必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為孩子樹立最好的學習榜樣。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發(fā)揮自己獨特的教育作用。
林則徐教子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呵護和關愛,很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在關注他們的成長,有的父母一年很少和孩子見上幾面,大多是買一些東西,盡可能的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卻往往不知道孩子們最需要什么。他們不僅缺少的是物質,更需要的是朋友般親密的交流和溝通,更需要父母的關愛。《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愛護,會覺得被忽視、被冷落,經常調皮搗蛋的行為,這是他們缺乏愛的一種暗示。久而久之,這種孩子產生紀律觀念淡薄、任性、孤僻、做事偏激等不良心理?!币虼?,父母應該關注和重視孩子的心理、生理發(fā)展變化,多與孩子相處,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平等的與孩子們交往,如利用晚飯后散步和平時在一起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詢問孩子在學校里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學到些什么東西等,及時捕捉孩子思想上的細微變化,適時疏通、引導,幫助孩子從容應對挫折和挑戰(zhàn),方可贏得孩子的信任、尊重和敬佩。
古人云:“環(huán)境可以影響人,環(huán)境也可以造就人?!焙⒆訉W習要有一個清凈、通風、光線好、學習用具齊備的小環(huán)境,設置一個固定的學習角,是非常必要的。這既可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學習。為增強學習氣氛,家長和孩子還可以在墻上布置些激勵學習的字畫條幅、學習計劃、課程表等。孩子在學習時,不宜經常去打攪他們,盡量讓他們獨立思考,避免在家中接待不必要的家常閑談、朋友聚會。父母不要吵架、打架,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多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應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庭生活氛圍,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環(huán)境。這對一個人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肯定會犯錯誤,家長不要小錯大罵,大錯木棒侍候,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甚至與你對著干。家長應認真分析、客觀對待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要對孩子采取拔苗助長、急于求成的辦法,要有耐心,要遵循孩子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正確引導,循序漸進,既讓孩子的個性自由發(fā)展,又要隨時注意“糾錯”,使孩子成為“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p>
中國一位偉大的母親李振霞培養(yǎng)四個孩子,非常優(yōu)秀,他們分別上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清華大學。當記者采訪她是如何做到時,她說出五點,其中兩點很重要:1、創(chuàng)設一個溫暖、和睦、幸福的家庭環(huán)境。2、讓孩子養(yǎng)成讀書學習的好習慣??梢姡晳T決定命運。陳鶴琴(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說過: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因此,我們每位家長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shù)家長的心愿,常常把孩子管理得很嚴,不允許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道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設計按部就班,卻往往事與愿違,收效甚微。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個性和追求。家長應勢利導,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他敢想敢為,對不正確的地方進行修正,而不是什么都一包到底,請相信自己的孩子吧!讓孩子擁有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屬于他們的一片藍天!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師。沒有家庭教育就像沒有父母的孩子一樣,容易犯錯,碰壁。希望天下孩子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都能享受到第一份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