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芳
淺談語文學習力的提升策略
□李燕芳
提升學生語文學習力,要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學,增強學習動力;要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巧學,提高學習能力;要培養(yǎng)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使學生恒學,強化學習毅力。在此過程中,動力、能力與毅力三者相輔相成。
學習力;樂學;巧學;恒學
當我們站在講臺前講得口干舌燥、看到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時,我們是否該想想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當看到學生埋首書山題海無暇閱讀,甚至只能復制作業(yè)時,我們是否該想想如何化繁為簡,教授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當看到學生因語文成績遲遲提不上去而放棄時,我們是否該想想如何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而保駕護航,讓他們有毅力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定……有動力的學生樂學,有能力的學生巧學,有毅力的學生恒學。學習的動力、能力和毅力,三者共同構成學習力。為了語文教學的長足發(fā)展,也為了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我們有必要著力增強學生的學習力。
興趣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筆者曾在學生中做過調(diào)查,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的原因主要有:老師講課不生動,學習語文的成就感不如理科等。針對這些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1.教師豐富文學素養(yǎng),以獨特的個人魅力吸引學生
有人說,喜歡一門課是從喜歡一個老師開始的。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給人一種感覺:言談中文采飛揚,舉止間溫文爾雅,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語文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熱愛閱讀,熱愛文學,這份熱愛才能感染學生,吸引學生。筆者平時總會及時地和學生分享閱讀心得,或者在講解課文時旁征博引名家著作??傆袑W生問:“老師,您最近在看什么書?給我推薦幾本書吧?!碑敶骷伊汉庠谥袑W時聽語文老師精彩講解《鴻門宴》而心有所動,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司馬遷那樣調(diào)遣筆墨,誰能說他20多年后成為名家,不是源于那一心動?當語文老師“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筆端一落,便是錦繡文章,學生焉能不被吸引?他們自然會慢慢地喜歡上閱讀,不自覺地追隨著語文老師的腳步,追隨著文學的倩影。
2.改變單一評價模式,創(chuàng)造機會讓不同程度的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成就感
面對語文考卷,我們常有一種挫敗感。明明文章看得懂,答題思路也對,寫得滿滿當當,一看參考答案,撞墻的心都有了。所以,如果僅憑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語文是否學得好,會挫傷很多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可以贊美學生朗讀水平高,字寫得漂亮,文章寫得好……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可以贊美出來的。除了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我們還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給每個學生成功的平臺。筆者執(zhí)教《荷塘月色》時提過這樣一個問題:“自然界的‘朦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荷塘’與‘月色’來抒情呢?”這個問題有點難,課堂一度處于沉默之中。后來,把它設置成幾個難度較低的小問題:荷花和月亮分別具有怎樣的象征意義?朱自清先生擁有怎樣的精神人格?兩者有怎樣的聯(lián)系?這樣一來,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了回答問題的空間,都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當然,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的原因各異。我們要找到病根,對癥下藥,通過多種方式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皹穼W”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樂學”是提升語文學習力的前提。
語文在高考科目里占據(jù)“老大”位置,但是學生花在語文學習上的時間不多(特別是理科生)。我們不奢望理科生在課余津津有味地看語文書或其他文學類書籍,只能向課堂要效率,讓學生“巧學”,以此
來提升語文學習力。
1.課文教學采用“導學案”
“導學案”的最大好處是把預習落到實處,節(jié)約了教師講課的時間,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皩W案”中會設置一些學生通過自學能掌握的知識,也會設置一些練習來檢測學生預習情況。通過精心設計,使學生意識到:有些練習不看書不行,有些練習不討論不行,實在不明白的問題記錄在“導學案”上。教師根據(jù)“導學案”上呈現(xiàn)的學生的問題再來設計課堂教學就更有針對性。比如有學生在《老王》“導學案”上寫著:“我能理解楊絳同情、尊重車夫老王,但結(jié)尾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愧怍’這種情感怎么理解?”這個問題說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這也是課堂上要探究的重點。在課堂上,教師不用再詳講學習目標、作者簡介、寫作背景、重點詞句等基本知識,也不用長篇累牘地介紹名家評論。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品讀課文和討論問題,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2.作業(yè)講評采用“選票制”
?
筆者設計這一表格,讓學生以打“√”的方式給自己有疑問的問題投票。這張表格是老師了解學情的出發(fā)點。比如在最近的一次作業(yè)里,第7題要求為圖片擬寫解說詞。原以為這種圖文轉(zhuǎn)換題學生應該手到擒來,沒想到學生不明白擬寫解說詞就是描述畫面內(nèi)容。原想略過不講的題卻是學生錯誤最多的題。筆者常常會請做對題目的學生當“小老師”,巧妙地利用人的競爭天性,在班級里營造人人爭當“小老師”的氛圍。學生的做題能力與表達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
課堂是語文老師傳道授業(yè)的主陣地,深化語文教學改革要聚焦課堂。語文教師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設法讓學生懂得巧學、享受巧學。“巧學”是提升語文學習力的關鍵。
興趣是一簇火苗,指引前行的道路,但它常常會中途熄滅。習慣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會讓人走得更遠。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如何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行為轉(zhuǎn)化為習慣,對提升學習力而言,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要抓住兩點:腳踏實地和持之以恒。
比如先預習再聽課的習慣,教師布置預習:“今天的作業(yè)是預習《祝?!贰!睂W生讀一遍課文算預習,還是看一下《詞語手冊》算預習?這種沒有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的作業(yè)空洞無力。比如課外閱讀的習慣,教師不可能監(jiān)督每一個學生進行閱讀,而學生囫圇吞棗地閱讀也無助于養(yǎng)成閱讀習慣。我們只能把習慣養(yǎng)成的方法具體化:列出本學期的閱讀書目,每周一節(jié)閱讀課,要求學生每隔兩周寫一篇閱讀筆記,教師批改或同學互評。明確流程后,嚴格執(zhí)行,久而久之,閱讀成自然。再比如歸納總結(jié)的習慣。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人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遺忘規(guī)律并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實驗表明,甲組在學習后不復習,一天后記憶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組按艾賓浩斯記憶規(guī)律復習,一天后保持記憶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組的記憶率明顯高于甲組。我們可以把歸納總結(jié)做到“日清周清”。每天中午或晚自習分別安排一段時間讓學生靜靜回想當天所學的內(nèi)容,養(yǎng)成課后及時復習、先復習后作業(yè)的習慣,做到疑難不放過,知識不欠賬。每周末,發(fā)一張復習清單,提醒學生對一周知識消化吸收。
所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都要做到具體和堅持。習慣養(yǎng)成最難熬的是前三個星期。只要我們把好的學習行為堅持成習慣,學習的行為強度和持久性自然就水漲船高。
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有一個特點,就是學習見效比較滯后。學習力提升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樂學、巧學與恒學三者相輔相成,三星拱月,會讓這段學習旅程悄悄地縮短,且收獲頗多。
(作者單位:浙江省德清縣第一中學)
[責編陳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