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廣慧,孫豐雷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保健科,山東 濟南 250014
吐法作為“八法”之一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時期,《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是對吐法運用的描述。狹義的吐法即是通過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及毒物等從口中吐出的一種方法;廣義的吐法還包括“引涎,漉涎,嚏氣,追淚”等,張子和概括為“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古人認為除了直接祛除體內邪氣,更重要的是吐能達氣,“人之百病,無非治節(jié)不行,吐能達氣,氣從則無所不從,而何有于病?”現代學者朱勉生等,認為吐法能改變臟器狀態(tài),有調和氣血,安定臟腑的特殊功能,究其之所以然,是因為嘔吐這種逆運動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調動了胸腹腔多種臟器進入特別應急狀態(tài),利用這種狀態(tài)造成的急速上行的力量,開通郁結,疏達凝滯,使阻塞氣血運行常道的實邪得以排除,使氣機得以條達,進而使氣血,氣水,寒溫的種種異常得以糾正,起到調節(jié)整體的作用。
古人對吐法的運用,可謂出神入化,屢起沉疴,下面就通過例舉古代及近現代醫(yī)家的幾則經典醫(yī)案,淺談吐法的臨床運用。
2.1 上焦疾病
2.1.1 頭痛 《儒門事親》中載一案:常仲明之子,自四歲得風痰疾,至十五歲轉甚,每月發(fā)一兩次,發(fā)必頭痛,痛則擊數百拳,出黃綠涎一兩盞方已,比年發(fā)益頻,目見黑花,發(fā)作昏不知人,三四日方醒,諸醫(yī)皆用南星,半夏化痰之藥,終無一效,戴人以苦劑吐痰,病去八九,續(xù)以分劑平調,自春至秋,如此數次,方獲痊愈[1]。
2.1.2 狂癥 門純德[2]曾治一狂躁型精神病患者,賈某,男,40歲,初患病時,思想渙散,神志癡呆,言不由衷,繼而出現狂躁失眠,兩目怒視,罵詈號叫,逾垣上屋,甚至毀物傷人,診其脈數而有力,唯寸獨滑,舌紅而苔黃,此乃痰火上擾淸竅,急當“引而越之”,與瓜蒂散加郁金6 g,一服后吐出涎半盞,發(fā)狂止,諸癥見輕。
2.1.3 癲癥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包信教授[3]曾治一人,李某,男,22歲,工作中因違反操作規(guī)程,遭到班組、廠長屢次批評,久之情緒低沉,沉默寡言,遂成郁證(癲癥),獨處居家,不能正常與人交流相處,面色不華,神情淡漠,飲食少進,舌苔白,脈沉弦緩,此屬郁悶成積影響飲食代謝,聚濕成痰,蒙蔽清竅,擬以豁痰開竅之劑,三圣散為治,兩劑吐痰涎近1500m L,旋即清醒,能正常對答,再以滌痰湯調理而愈。
2.1.4 眩暈 《江西中醫(yī)藥》[4]載一案,男,25歲,眩暈數年,約2~3天出現一次,眩暈時自覺天旋地轉,不能直立,閉目后仍有明顯眩暈感,無明顯耳鳴及聽力下降,畏風寒,一旦著涼即覺全身冰冷,且會誘發(fā)眩暈,偶然一次,患者于就診時提到,當眩暈發(fā)作,出現惡心嘔吐,吐出較多黏稠分泌物后眩暈即自行停止,遂開麻杏甘石湯加梔子、淡豆豉、浙貝母、赤小豆,囑患者于晨起空腹時服用,患者復診,述服藥后即自行涌吐,吐后手足即暖,胸脅舒暢,眩暈僅發(fā)作一次,后調理脾胃而愈。
2.1.5 癇癥 《儒門事親》中記一案,一婦病風癇,自后三二年,間一二作,至五七年,五七作,逮三十余歲至四十歲,日作或一日十余作,以致昏癡健忘,求死而已,會興定歲大饑,遂采百草而食,于水濱采一種草,狀若蔥屬,泡蒸而食之,自五更覺心中不安,吐涎如膠,連日不止,約一二斗,汗出如洗,初昏困,后三日,輕健非曩之比,病去食進,百脈皆和,省其所食,不知何物,訪問諸人,乃憨蔥苗也,《本草》所謂藜蘆苗也,此亦偶得吐法耳[1]。
2.1.6 其他神智異常疾病 張子和曾治一婦,病喜笑不休,已半年矣,眾醫(yī)治者,皆無藥術矣,子和曰,此易治也,已滄鹽成塊者二兩,余用火燒,令通赤,放冷研細,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冷,分三次啜之,以釵探于咽中,吐出熱痰五升,次服大劑黃連解毒湯,不數日而笑定矣,并解釋說,《內經》曰:神有余者笑不休,此所謂神者,心火是也,火得風而成焰,故笑之象也[1]。
2.1.7 助解表 張子和言:“近代劉河間先生自制辛涼之劑,以通圣,益元散相合,各五七錢,水一中碗,入生姜十余片,蔥須頭二十余根,豆豉一撮,同煎至五七沸,去滓,先以多半服之,頃以釵股于喉中探引,盡吐前藥,因其一涌,腠理開發(fā),汗出周身,復將余藥溫熱而服之,仍以酸醋辛辣漿粥投之,可以立愈”,此外,張氏也有通過取嚏解表邪的方法,亦歸于吐法[1]。
2.2 中焦疾病
2.2.1 食積 《診余集》中載有一案:常熟石姓媼,晨食油條一支,麻團一枚,猝然脘中絞痛如刀刺,肢厥脈伏,汗冷神昏。余診之曰:“食阻賁門,不得入胃,陰陽之氣,阻隔不通,清陽不能上升,濁陰不能下降,故揮霍繚亂,窒塞于中,宜用吐法,以通其陽?!庇蒙R菔子三錢,藜蘆一錢,橘紅一錢,炒鹽五分,煎之,飲后以雞羽探喉吐之,再以炒鹽湯飲之,吐二三次,痛止肢溫,厥回汗收[5]。
2.2.2 體內寄生蟲 張子和記一案,有婦人病腹脹如鼓,飲食乍進乍退,寒熱更作而時嘔吐,且三年矣,會十月農隙,田夫聚獵,一犬役死,磔于大樹根盤,遺腥于其上,病婦偶至樹根,頃覺昏憒,眩瞀不知人,枕于根側口中蟲出,其狀如蛇,其婦遂愈,此正與華元化治同法,蓋偶得吐法耳[1]。
2.2.3 中焦之痰 丹溪認為痰客中焦,或為惡寒,面腫身倦,或為氣逆,亦需吐之。
2.3 下焦疾病
2.3.1 小便不通 丹溪治一婦人脾疼后,患大小便不通,云此是痰隔中焦,氣滯于下焦,以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后,煎渣吐之[6]。現代文獻資料中亦有補中益氣湯配合探吐,治療產后尿潴留的記載[7]。
2.3.2 轉胞 《診余集》中記有一案,王姓婦,妊娠九月,漿水已破之后,腹痛,漿水瀝盡,小溲不通,已有三日,少腹不動,或謂胎死腹中,診之,見產婦神情恬淡,并無所苦,唇舌均紅,少腹溫而不寒,脈來流利,軟而無力。余曰:“此名胞壓膀胱,必定是負重或跌撲而損胎元,又因坐蓐太早,氣掙于下,胞壓膀胱,小溲不能出,溲阻而脹,兼之胎元下墜,兩相擠軋,不能轉動,可先將燈草刺鼻中,令產婦噴嚏,嚏則肺氣開,上竅通則下竅瀉,而小便可通,再吸洋煙三筒,將其胎提起,小便通后,可讓出地面,使小兒可也轉身,臨盆即不難矣?!焙蠊缪訹5]。
2.3.3 泄利 《格致余論》中有一案,族叔祖,年七十,稟甚狀,行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應,予視之曰:病雖久而神不悴,小便澀少而不赤,兩手脈俱澀而頗弦,自言膈微悶,食亦減,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積,僻在胃腸,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鯉魚,三年無一日缺,予曰:積痰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本不固也,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蔍苜根,生姜煎濃汁,和以沙糖,飲一碗許,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時辰,吐痰半升許,如膠,是夜減半,次早又飲,又吐半升而利止,又與平胃散加白術,黃連,旬日而安[6]。
2.3.4 帶下 丹溪[8]稱帶漏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宜用升舉,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氣。
2.4 通治三焦 木郁達之,王冰曰:“達者,吐也”,仲景曰:“大法,春宜吐”,吐能令木條達,故吐法可通利一身氣機,《診余集》記一案:百歲坊朱姓媼,因口角動怒,猝然昏厥不語,脈伏肢冷,呼吸不通,余即用炒鹽湯,用雞羽探吐,一吐即醒,醒則大哭不止,此郁極則發(fā)之也,如天地郁極,則雷霆奮發(fā)之義[5]。
通過上述經典醫(yī)案,可以總結出吐法適用于三焦及全身疾病,主要是通過吐除邪氣和宣暢一身氣機實現,因吐法取效迅速,直達病所,可補其他七法之不足,尤其對急病、怪病有很好的臨床效果。不過吐法易耗傷正氣,現代臨床很少使用,致使中醫(yī)治病失去一法,甚為可惜,所以醫(yī)道中人應努力探索吐法的機理,并予以繼承和發(fā)揚。
[1]張子和.儒門事親[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8.
[2]門純德.門純德中醫(yī)臨證要錄[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
[3]范纓.包信教授吐法治郁驗案四則[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5(9):1408-1409.
[4]米揚.探吐法治療耳源性眩暈1例[J].江西中醫(yī)藥,2011,42(3):33-34.
[5]余聽鴻.診余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1.
[6]朱丹溪.朱丹溪醫(y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1.
[7]宋玉柱,何靈芝.補中益氣湯加味配合探吐法治療產后尿潴留47例[J].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2001,13(5):384.
[8]李海峰,陳正,周國琪.朱丹溪吐法探要[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1,17(8):8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