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峰,傅菊芬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325)
針織毛衫實踐課程改革探討
尹雪峰,傅菊芬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325)
針對服裝專業(yè)設計實踐類課程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針織毛衫生產設計》為例,基于該課程的特點,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考核方式方面進行過程化管理試點改革,通過課程的實施,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對學生綜合技能訓練、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起到了積極的導向和激勵作用,為輸出應用型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措施。
針織毛衫;實踐教學;過程管理;試點改革
在推動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fā)展的這一大背景下,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以能力為主線,優(yōu)化課程體系,做到注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體系設計,運用做、學結合,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就顯得尤為重要。
《針織毛衫生產設計》屬于設計實踐類課程,并且作為服裝專業(yè)(針織服裝方向)學生畢業(yè)前最后的綜合實訓教學環(huán)節(jié),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的過程化管理是把教學考核量化到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整個教學過程[1]。目前亦有很多專業(yè)的課程,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將過程化考核應用在其教學中,效果較好[2-4]。本門課程結合我院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特點、學生特征,進行過程化管理試點改革,并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將教學地點由學校實驗室搬至金龍科技有限公司,以典型毛衫制作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并安排教學活動,突出學以致用,以期構建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教學模式。
1.1 服裝專業(yè)設計實踐類課程傳統(tǒng)教學特點
傳統(tǒng)的服裝設計實踐課程教學大多是在教室里完成的,主要由教師出題,指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術開展產品設計工作,課程結束時上交實踐作業(yè),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作業(yè)以平面效果及實物效果呈現(xiàn)[5]?;谠摲N模式下的教學情況,往往會存在以下問題:
(1)在課堂紀律方面,有些學生認為設計實踐課程只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有作業(yè)交給老師,就算是完成了該課程的學習任務,不重視學習過程,并且因為這種觀念的存在導致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是以未找到設計靈感為由曠課,讓不好學的學生有機可乘,從而導致這些學生做出的作品效果較差,能力得不到有效訓練[6]。
(2)在考核方面,設計實踐類課程的特點是理論部分課時少,成績考核不采用書面形式,其結果只能按學生所交最終作品的效果作為評分的依據,最后的綜合作品成績占較大比重,平時成績及學生的學習過程考核沒有太多涉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師沒法知道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所教的設計理論和方法;另外,每個人對某件設計作品的看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所以在打分時僅由任課教師單人打分則比較片面。
1.2 課程背景
隨著電腦橫機在毛衫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電腦橫機技術人員的缺乏日益顯現(xiàn)[7]。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該門課程主要要求采用電腦橫機操作進行強化實訓。學生在學習《針織毛衫生產設計》前已先修基礎課程,具備手搖橫機編織成衣及電腦橫機花型設計的能力。該門主要是通過強化訓練學生用電腦橫機設計制作毛衫的創(chuàng)新能力。
電腦橫機因體積較大,一個教學班有30余人,一般的實驗教室并不能滿足學生一人一臺機器的要求,那么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因以占不到機器為由偷懶甚至缺課,而不能保證學生能得到正常訓練。
基于以上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對該門課程過程教學的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
2.1 教學方式
將班級學生按照電腦橫機的臺數(6臺)進行分組,采取團隊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團隊學習的組長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次團隊組長的選擇為興趣小組成員,由綜合能力較強的針織毛衫興趣小組的同學擔任,要求每組協(xié)同完成課程任務。
興趣小組的組建是我院為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一項活動,興趣小組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由專業(yè)教師在課外對興趣小組的學生進行輔導,為在專業(yè)上有興趣的同學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所授課的11級班級已經進行了2個學期興趣小組的活動,興趣小組的實踐結果顯示該活動在發(fā)揮學生愛好特長、培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加強團隊合作和個人能力提升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他們有能力擔任小組組長。
此外,為避免學生在團體活動中有偷懶情況的產生,在課程開始前,發(fā)給每組一本課程實踐活動記錄本,要求組長如實填寫每次考核內容實施的過程,主要包括(1)各組成員的平時表現(xiàn);(2)電腦制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3)操作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4)成品效果四個方面。這一措施很好地讓學生養(yǎng)成進行總結問題、分析問題,隨時做好記錄的習慣;并且可以隨時對組員進行考查,為給予每位同學的評分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實驗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學生學習中的協(xié)作者,提出問題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讓每個團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維,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組長負責督促本組成員的實踐。
2.2 教學內容
該綜合實訓課程為2周時間,因課程理論部分課時少,設計要求帶有創(chuàng)造性,不允許抄襲和臨摹。學生要花較多的時間收集資料和設計構思,為避免學生因以收集資料為借口不到班上課,所以在上課前1周布置收集資料的任務,首先學生分組討論提出設計構思,并和老師討論構思方案可行性,在初步確定方案的基礎上,由學生進行紗線選擇,并完成購買材料的任務。
在具體教學內容上,對學生的技能訓練按照遞進式要求進行設置。為強化訓練,首先要求每個小組完成4款基本款毛衫。為有別于手搖橫機毛衫的實踐,4款基本毛衫在內容設置上注重領型和花色組織的變化,分別為單面圓領毛衫、單面V領毛衫、提花毛衫、嵌花毛衫。另外,為提高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要求每位小組成員設計并制作一件針織成形服裝并組成系列,且每個同學必須完成系列中的一件毛衫的制版及編織,該系列服裝要求綜合前期所學知識,將所學織物組織靈活有效地運用在所設計的服裝中。
在教學的整個實踐過程中,根據具體任務模塊,細化構思毛衫組織設計和款式設計,并進行電腦制版;最后用電腦橫機制作成衣,實現(xiàn)最終的設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參與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討論和指導,并提出相應的修改意見。
2.3 考核方案
對于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yǎng)這一目標來說,課程的考核方法至關重要。
該課程以就業(yè)為導向,在考核內容上結合實驗設備情況,有別于傳統(tǒng)要求學生每人獨立制作1件服裝的要求,而采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團隊考核。考核人員進行多元化設置,由小組組長、企業(yè)、教師共同組成。讓企業(yè)參與評價,可從市場的專業(yè)角度去看待作品,具有很強的參考意義。三組人員所打的分值分別占30%、30%、40%。
因團隊學習的活動較為靈活,為有效管理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采取過程化考核的方式,改變最后綜合作業(yè)占大部分比重的情況,注重平時的管理,把教學考核量化到平時的教學中,建構一種基于工作視角的課程評價方式,即重在通過對學生完成工作任務或項目所制作的產品進行評價,評定和推斷學生在工作過程中是否獲得了應有的工作崗位能力或相關的知識;評價其職業(yè)態(tài)度、協(xié)作能力、團隊精神以及專業(yè)、社會和方法能力的習得情況[8]。
具體考核方式按照過程實施的特點和能力要求,對整個考核過程進行全面跟蹤與管理,每件成品的考核設計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內容:
(1)成品效果:綜合評價成品的尺寸是否合適、是否有疵點等,占50%;
(2)操作實踐:在編織具體款式時電腦橫機運行操作、參數設置、維護、故障排除,占20%;
(3)電腦制版及實踐報告:版型及報告的合理性、全面性、準確性,占20%;
(4)平時表現(xiàn):學習態(tài)度、出勤情況、紀律表現(xiàn)、誠實及信譽度,占10%。
3.1 在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
通過將實驗室搬至企業(yè),讓學生在企業(yè)的工作氛圍中去學習,在這過程中明顯感覺到這一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的幫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自愿加班加點,雖然課時緊,任務重,但最終如期按照教學計劃完成。
通過過程化考核的實施,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采取團隊學習的模式進行分組、團隊合作,促進了學生的實驗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實驗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也得到了提高,能夠團結協(xié)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實驗任務。
3.2 在課堂紀律方面
(1)通過團隊學習的模式,將幾個人組合在一起,避免了學生因為機器有限,想一人占一個機器的想法,使得課堂紀律得到有效保障。
(2)興趣小組的同學作為各團隊的組長,在此過程中綜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組員也在團隊的學習氛圍中做到了自我管理;且該門課程通過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中的控制管理,在老師與組長的共同監(jiān)督下,使得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不得不重視平時各個評分選項的成績,對于實踐過程中對于對自己要求不高的同學,想鉆空當偷懶逃課的情況也因此杜絕。
3.3 在學生作品成果方面
組長與組員之間通過相互激勵,取長補短,各自發(fā)揮特長,課程的整體作業(yè)水平較同期作業(yè)有所提高;且綜合設計的系列作品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得到了企業(yè)師傅的一致認可。
該課程的試點改革采取的團隊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發(fā)揮各自特長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有效地起到相互激勵、加速學習能力的提高等作用;并且該課程的過程化思路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綜合能力出發(fā)組織教學,效果較好;這種對教學過程導向的精細化對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是非常有意義的。團隊學習的模式及過程化管理適應于其他同類需要創(chuàng)新設計、創(chuàng)作思維的課程教學中,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此外,課程通過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推動企業(yè)參與人才培養(yǎng),通過該種形式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工作的責任和經驗,在工作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加快實現(xiàn)從學生到勞動者的角色轉換,實現(xiàn)能力培養(yǎng)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的目標。在學生水平滿足的條件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企業(yè)項目進行教學,讓學生參與到企業(yè)的產品開發(fā)中,實現(xiàn)學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體系與企業(yè)用人標準“無縫”對接、實訓內容與企業(yè)崗位群需要“無縫”對接,從而為學生接下來進入企業(yè)實習打下鑒定基礎。
[1] 彭緒山、王明、范春風,課程過程化考核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24(1):128-129.
[2] 王雍鈞、董英娟、關曉東,高職院校專業(yè)基礎課程的過程化考核[J],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13,15(5):44-46、53.
[3] 王東、張媛媛,《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過程化考核在高職高專院校的應用[J],國際醫(yī)學寄生蟲病雜,2014,41(1):51-53.
[4] 崔宗超、崔艷艷,在高職電工技術課程中試行過程化考核的改革與探索[J],2011(22):9-10.
[5] 王金變、溫武、楊培源,改革服裝專業(yè)設計實踐類課程教學促進人才素質全面提高[J],中國輕工教育,2009(3):65-67.
[6] 蘇毅超、蘇慧明,藝術類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3):12-15.
[7] 裘玉英,電腦橫機基礎編程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紡織經濟,2013(8):96-97,124.
[8] 張健,課程工作化與工作課程化的雙向整合——兼論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課程的本質[J],職教通訊,2013(16):1-5.
201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