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紹鋒,蘇培基,梁必如中山市中醫(yī)院骨一科,廣東 中山 528400
息暈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簡紹鋒,蘇培基,梁必如
中山市中醫(yī)院骨一科,廣東 中山 528400
目的:評價息暈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3例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隨機分成3組,治療組31例服用息暈方治療,對照1組31例服用倍他司汀片治療,對照2組31例服用天麻素片治療,治療2周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痊愈12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8%;對照1組痊愈11例,顯效9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5%;對照2組痊愈4例,顯效9例,有效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4.2%。治療組與對照1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對照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息暈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有較好的效果。
椎動脈型頸椎病;息暈方;倍他司??;天麻素片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傷科疾病,常見椎動脈系對腦干或迷路供血不足的典型癥狀[1~2]:發(fā)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球震顫,有時出現惡心、嘔吐、甚至耳鳴、耳聾。頭顱旋轉引起眩暈發(fā)作是本病的特點[3]。正常情況下,頭顱旋轉主要在頸1、2椎體間旋轉,椎動脈在此處受擠壓,血流量減少后無代償能力,當頭轉向健側時,健側血流量減少而患側無代償能力,即可引起大腦缺血而產生眩暈癥狀。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中面對電腦辦公和手機上網的增多,其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而發(fā)病年齡呈下降趨勢[4],對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本院運用息暈方對CSA進行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納入標準選擇93例CSA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1組、對照2組各31例。年齡20~65歲,病程1月~1年,男42例,女51例。3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 ①頸性眩暈;②可因頭位或體位改變而誘發(fā);③旋頸試驗、椎間孔按壓試驗陽性;④X線檢查有異常,如椎間隙狹窄、椎體骨刺等;⑤椎動脈彩超檢查示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改變等。
1.3 中醫(yī)診斷標準 氣虛血瘀型: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fā),痛如刺,痛有定處,日輕夜重,頸肩枕部板硬,頸部活動受限,痛處拒按,面色白,唇甲不華,發(fā)色不澤,心悸少寐,神疲懶言,納少腹脹,舌淡暗,脈細弱或弦澀。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椎動脈診斷標準;②根據臨床表現、CT掃描和或MRI檢查明確無頸椎間盤中央突出者;③保守治療患者;④年齡18~68歲,性別、族別不限。
1.5 排除標準 ①頸椎間盤中央型突出伴或不伴脊髓損傷者;②非椎動脈受壓所致眩暈患者;③有上肢神經功能減弱者;④有糖尿病病史患者;⑤合并嚴重的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的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⑥中醫(yī)辨證非氣虛血瘀證者;⑦依從性差,療程不足,中途退出及試驗資料不全者。
2.1 治療組 采用息暈方內服,處方:黃芪、丹參各20 g,葛根15 g,白芍、天麻、紅花、五味子、酸棗仁、川芎、柏子仁、白術、白芷、延胡索、黨參各10 g,炙甘草5 g。每天1劑,每次200m L,早、晚各1次,飯后0.5 h服用,2周為1療程。
2.2 對照1組 采用倍他司汀片(新型的選擇性COX-2抑止劑,普強蘇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片6 m g)內服,每次6 mg,每天3次,飯后服,2周為1療程。
2.3 對照2組 采用天麻素片(北京長城制藥廠生產,每片25m g)。每天3次,每次4片,2周為1療程。
以上各組以1療程為治療周期。
3.1 觀察指標 相關癥狀及體征好轉與否的觀測:治療前、后各1次。一般體檢項目檢查(體溫、脈搏、呼吸、心率、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血、大便、尿常規(guī)化驗:治療前、后各1次。肝、腎功能檢查:治療前、后各1次。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藥物過敏(可有皮疹、皮膚瘙癢、面色潮紅)、消化系統癥狀(如惡心、嘔吐加劇等)、發(fā)熱、心悸、胸悶等。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眩暈的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眩暈等癥狀消失;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頭微有昏沉感,或頭暈目眩輕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轉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暈或頭暈減輕,僅伴有輕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轉感,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響;無效:眩暈和頭昏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療程(2周后),治療組痊愈12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8%;對照1組痊愈11例,顯效9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5%;對照2組痊愈4例,顯效9例,有效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4.2%。治療組與對照1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對照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3 不良反應 治療組31例治療期間未發(fā)現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前后檢測血、尿、便常規(guī)、心電圖及肝、腎功能均在正常范圍內。患者皮膚無出現紅疹、水皰、疼痛或痙癢等,提示息暈方不易產生過敏反應,其臨床應用是安全可靠的。
西醫(yī)認為CSA以退行性變?yōu)橹?,以眩暈為主要臨床表現,眾多學說中以骨性壓迫及交感神經刺激學說較被認同,兩種因素互相影響或互為因果關系,同時頸椎不穩(wěn)定因素也逐漸被接納。但是隨著后循環(huán)缺血概念的提出,有臨床研究證明頸椎骨質增生不是后循環(huán)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因為在有或無后循環(huán)缺血的中老年人群中,頸椎骨質增生并無差別[6]。這也對傳統的壓迫因素提出質疑。而蘇春海等[7]認為不能簡單的將出現眩暈發(fā)作的頸椎退行性變者診斷為CSA,必須有頸椎退行性變影響椎動脈向大腦后循環(huán)供血的證據,方能作出CSA的診斷。姜杰等[8]認為,CSA時機體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血漿內皮素(ET)釋放入血,使椎動脈持續(xù)收縮,當超過人體的代償能力時就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這為CSA發(fā)病機制及診斷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同時隨著對CSA發(fā)病機制認識的逐步深入,為CSA的治療也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由于手術適應范圍窄,創(chuàng)傷大,手術方法主要有橫突孔切開、椎動脈減壓、鉤椎關節(jié)切除、椎間孔擴大、椎動脈索帶松解術等,目前在臨床上運用較少;近年來關于治療CSA的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如針灸、推拿、藥物、穴位注射、拔罐等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息暈方治療能疏風散寒,舒筋通絡,疏通頸部經脈,補益氣血,改善腦部供血不足的情況;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和顱內缺血缺氧狀態(tài)。運用本方治療可以充分發(fā)揮中醫(yī)特色及中醫(yī)中藥優(yōu)勢、減少病人的痛苦并且病人容易接受,同時可以降低醫(yī)療費用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萬海武,陳新民.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機理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5,18(6):897-899.
[2]王元周,王軍良.分型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46例[J].陜西中醫(yī),2007,28(1):65-67.
[3]廖信祥.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機理的研究進展[J].頸腰痛雜志,2006,27(2):151-152.
[4]張清,孫樹椿,童大偉.椎動脈Ⅱ段周圍神經的顯微解剖結構觀察[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1,9(3):30.
[5]李采寧,楊米雄.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因病機與治療進展[J].中醫(yī)正骨,2008,20(2):66-68.
[6]陳黎佶,苗玲.后循環(huán)缺血的研究進展[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07,4(3):179-182.
[7]蘇春海,菅鳳增.椎動脈型頸椎?。跩].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9,9(2):113-116.
[8]姜杰,施杞.中醫(yī)藥治療頸椎病機理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99,7(1):53.
(責任編輯:駱歡歡)
R681.5+5
A
0256-7415(2015)08-0116-02
10.13457/j.cnki.jncm.2015.08.053
2015-01-29
簡紹鋒(1981-),男,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脊柱創(chuàng)傷及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