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雯
學案教學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案教學而提出的教學模式。所謂“學案”,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的階梯,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所以編制、使用學案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學定教”,真正發(fā)揮學案的“助學”功能。既然學案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載體,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就不應該成為冷冰冰的習題集,突破點就是要打破學案板塊式的僵化模式,體現學案的“助學”功能。筆者在設計《鴻門宴》學案時,就作過一番思考和探索。
學案而非教師的教案,是為學生的學習所設,所以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情和認知規(guī)律,每一塊內容的安排都要盡可能照顧到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背景”。設計高效的學案不僅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畫好藍圖,更要充分發(fā)揮其助學功能。即,不僅要在學案中呈現必要的知識點,還得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通過何種方式來掌握知識,讓學生有能力去學習、探究,有信心去動手、動腦,有可能去嘗試、實踐。
以設計《鴻門宴》的學案為例:首先,借助文本注釋和工具書出聲朗讀文本,掃清文字障礙,注意圈點勾畫;其次用小標題分層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以訓練學生的概括和篩選能力;最后借助前人對項羽、劉邦的評點,對文本進行點評式個性化閱讀,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以上三步,將學生一步步帶入文本、深入文本,既幫助學生積累了文言知識,又鍛煉了他們的朗誦、概括、解讀文本的能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使得以助學案為抓手的課堂依然能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
設計學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證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重建學生對學習的信心。這就意味著我們設計的學案要化難為易,要注重階梯化,要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建立“臺階”讓學生拾級而上,不斷嘗試到成功的快樂體驗。
教育的作用對于學生的個性差異來說,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教育的功能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孩子,而應是創(chuàng)造適合孩子的教育。作為教師,筆者在設計學案時特別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允許學生存在個性差異,在設計過程中建構多個層次,避免一律性,加強針對性,提供選擇性。
“鴻門宴”正式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也預示著故事的必然結局。鴻門宴上劉項兩人的性格特征已鮮明展露,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物形象,積累寫作素材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筆者引導學生比較拓展閱讀《高祖本紀》與《項羽本紀》,并特設分層助學環(huán)節(jié)。
針對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學生,就兩位人物性格進行比較分析即可。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則可進一步提高要求,以“我心目中的英雄”為題,寫一篇辯論稿:鴻門之宴,一段驚心動魄的序幕;烏江自刎,一個凄美動人的謝幕。楚漢之爭雖已遠去,楚漢傳奇仍在傳唱。劉邦和項羽,他們都曾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那誰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呢?請你以“我心目中的英雄”為題寫一篇辯論稿,闡釋你的觀點。
分層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避免了“一刀切”的片面做法,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人格,使每個學生都能在相對寬松愉悅的氛圍內學習探索,掌握知識,更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fā)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習的最大動力來源于興趣,助學案既然是以學生為本,在編寫過程中、形式安排中更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學案的精心設計,把學生引入積極的學習情態(tài)之中。
為了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鴻門宴”中劍拔弩張的氛圍,體會跌宕起伏、張弛有度的故事情節(jié),筆者在學案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鴻門宴,天下最驚心動魄的一頓飯。名為宴請,其實是劉項兩個集團心智的較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鴻門宴上發(fā)生了哪些精彩的情節(jié)?請簡要歸納并自主設計板書。此環(huán)節(jié)一出,全班學生興趣大增,各組學生立即埋頭讀書,深挖文本,積極討論,反復修改,紛紛上來展示本組的成果。以下為其中一組學生所展示的板書:
整個板書既全面地概括了故事發(fā)展的脈絡,又以“波瀾式”的形狀表達出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可謂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這正應驗了一句話:你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會給你無盡的精彩。
學案設計的核心價值在于“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雖然學案經過了老師們的充分預設,但學生畢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課堂教學過程中依舊會有不確定因素。教師要能敏銳地捕捉學生生成的信息,做出準確的判斷,及時調整教學流程,推進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靈動的課堂中徜徉。
在用小標題概括《鴻門宴》“宴中”這一段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時,有學生提出質疑,這一段主要是圍繞“殺不殺劉邦”展開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為何要詳細地交代座位安排呢?這部分內容是否屬于贅述?對此問題筆者本來預設為在探討劉項二人性格特征時分析,可既然學生已經提出,筆者干脆因勢利導,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為侍坐。而文中寫道:“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梢娫邙欓T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范增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這說明了什么?
通過討論,同學們覺得這至少說明了三點:其一,宴設于項羽帳中,項羽為主,劉邦為客,可身為賓客的劉邦,卻得不到尊位,由此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其二,座次安排反映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雖處困境,卻能屈能伸。其三,從項氏集團內部來說,謀士范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學案教學”理念是“助生自助”,即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習慣,教會他們怎樣學習、怎樣思考。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真正發(fā)揮學案的教學功能,才能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最終讓學案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成長的階梯、精神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