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細蘭
※不婚,怎么了?
文/細蘭
婚姻是不是愛情的必要條件?
2014年,電視劇《何以笙簫默》中的一句臺詞——“我不愿意將就”,一時間刷屏朋友圈。
洋洋就是刷屏的一員,她還把這句話寫在了自己的個人說明上?!皶r間過得真快,我還是90后,就晚婚了?!毖笱蟠蛉ふf。自從洋洋那個93年的妹妹也結婚生孩子了,這個90年的洋洋便成了家里大人們的“心頭病”,逢年過節(jié),親友相聚,定是少不了那一句:找男朋友沒?
這讓洋洋有些煩惱,“整的我就是個剩女似的,沒錯,我是剩下了,但我是主動剩下的!”這兩年,洋洋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沒少給她介紹對象,“可那些男生,我還真的看不上。”洋洋吐吐舌頭。
“不要這么挑剔,你看,我和你爸,你大姨和你大姨爹……我們不都是介紹認識的嗎?現(xiàn)在不都挺好嗎?”諸如此類的教誨,洋洋的耳朵快聽出老繭了。
“眼光高有錯嗎?我衣食無憂,生活充實。既然情愫未到,又何必改變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呢?但是,不用擔心,我會成為一位富有而幸福的老姑娘!只有窮苦潦倒的老姑娘,才會成為大家的笑柄?!?/p>
“25歲,部門主管,留洋海歸,富二代,一個難得的優(yōu)質男……碰到這樣一個好青年,你就嫁了吧。”
“什么?嫁人?告訴你,我連結婚的想法都沒有。”
沒錯,小小有著一個令人艷羨的男朋友,用世俗的眼光看,錯過了這個村可就沒了這個店,可是小小偏偏不嫁,即使男朋友已經多次向她求婚。
“你看,我現(xiàn)在過得多好。我有一群好朋友,陪我吃喝玩樂,嘮嗑逛街;我的事業(yè)正在上升期,領導滿意,客戶夸贊;我還有父母家人,他們年紀大了,需要更多陪伴,我可沒有時間被婚姻的枷鎖困住。并且,兩個人真的在一起,恐怕矛盾也就多了吧?!?/p>
在小小看來,婚姻從來不等于愛情,甚至還可能犧牲愛情,因為它需要協(xié)調各方面的關系?!拔覀儍蓚€談戀愛,我只需要在意他是否愛我、我是否愛他;可是,如果結了婚,我還要在乎他爸媽、他三姑六姨、他大叔大爺是否滿意我,要討好的人太多,太累?!毙⌒∫贿厯u頭,一邊嘖嘖地說,“他家挺有錢的,要守的規(guī)矩也多。現(xiàn)在偶爾去他家吃飯,都會被灌輸各種‘禮節(jié)’,要是真的結婚,他家人的那些‘指點’,我肯定是受不了的。我們家雖然不富裕,但我也是被父母呵護大的,我可不想在自己家做‘公主’,在別人家做‘保姆’。”
和上述故事不同,朵朵并不是一個天生的“不婚族”,相反,她是一個“畢婚族”,畢業(yè)就結婚,一年就生娃。曾經“青梅竹馬”的愛情故事,在同學之間傳為佳話。
但是“狗血劇情”讓這段“佳話”變成了“笑話”?!艾F(xiàn)在男人出軌是不是成了‘時尚’?”朵朵的丈夫,那個從小學就是同桌的人,居然在婚后兩年就有了外遇,這讓朵朵怎么也無法接受。
一哭二鬧三上吊,無效,負分出局,在這場愛情里,朵朵輸了,輸?shù)酶筛蓛魞?。朵朵感覺一切來得都太快了,包括領離婚證,“都沒排隊,直接就到我了?!倍涠渎詭Э嘈Φ卣f。
為了撫慰受傷的心靈,朵朵去了治愈圣地——西藏。而這場“被迫”踏上的旅程,不僅讓她從離婚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同時,還在途中找到了新男朋友。
“雖然感情很好,但我們都不打算結婚?!倍涠湔f:“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愛情,我前夫和我戀愛時,對我也是很好的,但天長地久就很難。我們這一代人個性都太張揚,誰也不愿讓著誰,很容易就沖動發(fā)脾氣,也很容易在沖動之下結婚、離婚。曾經的那一紙婚書,不僅沒能守護我們的愛情,連我們的婚姻都沒守住。既然這樣,不如,愛時就轟轟烈烈,離開就瀟瀟灑灑,享受當下,才是最佳的生活方式?;橐霰緛砭筒辉撌菒矍榈谋匾獥l件,不是嗎?”
曾經恪守“女大當嫁”傳統(tǒng)的中國,如今卻面臨著一個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城市適齡青年,結婚日子遙遙無期。在記者所進行的隨機小調查中,1990年~1993年的單身女士中,沒有把結婚排上目前人生議程的占比80%。更多的女性開始選擇進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不婚主義?!巴砘椤鄙踔痢安换椤背蔀槌R姷默F(xiàn)象。然而,這一切是怎樣產生的呢?
我們先回到婚姻的起源上來。進化論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女性需要婚姻,這和人類的生理結構有關。因為只要她們不斷生育,這一生就要么處于漫長的懷孕期,要么處于漫長的哺乳期,要么處于照顧幼兒的階段。而在哺乳期中,一個女性每天的能量消耗相當于一個運動員每天強度訓練的水平。而且無論她是在懷孕、哺乳還是照顧幼兒,躲避危險的能力幾乎是沒有的。所以人類的女性就有了一個需求,她必須要一個男性,使之為她提供相應的保護和資源,比如食物、水。這就是女性對于婚姻需求的緣起。
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顯而易見,原始女性對婚姻需求的動機已經不再那么重要了。小時工、家政人員,甚至人工智能都可以給予女性這些相應的照顧,當互聯(lián)網智能時代到來,很多體力工作也已經被智力勞動所替代,女性們或許只需要動動腦、說說話、在電腦前遠程協(xié)作,便可以為自己賺取足夠的生活費。應該說,今天,婚姻已然不再是女性繁衍維系生存的必需品。
其次,國際大環(huán)境的不婚潮流也為中國年輕人不婚思想的蔓延提供了溫床。有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你們隨意感受下:51%的美國女人獨自生活;30%的德國年輕女性決定不婚;25~29歲的日本女性未婚率為59%;新加坡1000名適婚女性中只有39.3人結了婚……在這樣一股大潮中,想要不婚的姑娘,很容易找到同類,她們再也不是孤軍作戰(zhàn),面對別人的指指點點,她們完全有底氣大聲反問:我就不婚,怎么了?
此外,我們還會注意到,當今外界輿論對于“不婚族”的評價也在逐步由貶轉褒。過去,一個女性到了適婚年齡卻不結婚,往往就會被調侃成“老姑娘”,打2000年起,“機智”的網友還干脆給她們起了個名詞叫“剩女”,“剩女” 儼然成為一種社會問題。而如今,“剩女”一詞卻搖身一變,儼然成了“盛女”、“勝女”,成了獨立、自由、個性的代名詞。《中國剩女調查》一書中就赫然指出:這些單身女性個個都是有個性、熱愛生活又積極向上的鮮活個體,同時,從一些指標來看,未婚女性的生活幸福指數(shù)比已婚女性要高。這些輿論的轉變再次為90后們的“不婚主義”添柴加火。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那些將90后推向不婚的思想常常在于“婚姻是自由的牢籠”“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等此類認知。而這些認知,與其“宣揚個性”“享受生活”的人生價值觀格格不入,所以,她們自動選擇屏蔽婚姻,享受不婚生活。
然而,簽下一紙婚約與追求自由獨立之間一定是對立的嗎?在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90后的婚姻經驗屬于間接經驗,換句話說,她們對于婚姻的理解,常常是來自于父母以及媒體。倘若這些渠道給予她們的是有關婚姻的負面信息,她們便會從某種程度恐懼婚姻。比如,她們當中的某些人選擇不婚的原因僅僅是:“從小在父母離異的環(huán)境中長大,我不想像他們一樣,離了又結、結了又離。”“諸如‘男子因爭吵將妻子刺死后自殺未遂’之類的新聞讓我感到害怕”……
當然,婚姻可能是一場美夢,也可能是一場噩夢。一個開放的社會應當包容結婚抑或不婚,因為它們都是人生的狀態(tài)之一,各自有各自的美好。
(采訪人物均用化名)
責任編輯:張斯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