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蕊
教給學生閱讀的種子
鄭蕊
每年高考詩歌鑒賞學生失分率都很高。仔細想來,高三復習時老師的分析講解不可謂不到位,平時訓練不可謂不多,那為何還會出現(xiàn)省均分不過半的情況?在我看來,學生不能正確答題,不在于他沒有解題的思路,而在于他根本就不會閱讀。回顧課堂,我們平時的閱讀教學是不是串講課文內(nèi)容的多?機械記背語法規(guī)律的多?架空文本分析文化價值和思想精華的多?最重要的,是不是我們都在教學中忽視了“讀”?
不重視“讀”的教學現(xiàn)狀,在根本上就沒有遵循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理解感悟與誦讀吟詠是共生的。葉圣陶提倡用“美讀”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向古追溯,蘇東坡倡言聲讀,桐城派更直言“因聲求氣”:“詩、古文各要從聲音證入,不知聲音,終為門外漢耳?!保ㄒω尽杜c陳碩士札》)誦讀可以把文本中看不見的情氣、意味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聲音形態(tài),讓學生養(yǎng)成對話語聲音的情調(diào)感、意味感,誦讀也可讓學生實現(xiàn)對文本言語的傾聽,最終獲得情感體驗、心靈共鳴和精神陶冶。設身處地,口誦心隨,是理解詩意的第一步,也是高考解題的關鍵一步。
雖然我們都知曉讀的重要,但學生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的是不會讀,沒有耐心讀。一篇文章拿到手,他只會從頭到尾看個大概,根本不深入,這何談理解文意?作為文學之母的詩歌,如果不反復誦讀,如何談得上體味揣摩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所以在詩歌閱讀教學中,針對學生懶散的閱讀習慣,我提出“五讀法”,以讀代講,通過每一遍不同側重的閱讀要求檢查學生讀懂了沒有。
具體來說,“五讀法”一讀,正音、斷句,看總體上寫了什么。這一讀要求學生聲音洪亮,吐字準確??丛姼杩傮w上寫了什么,即要學生關注標題和作者。好的標題可以總領全詩,提示情感,如《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一讀時我要求學生將標題連讀三遍,畫出關鍵字。學生讀完后很快畫出了“游望”,這就是整首詩的內(nèi)容概括。同樣,熟悉的作者也可讓我們事先就對詩歌的情感進行初步推斷。
二讀,看每一句寫了什么。要求學生讀得語調(diào)和諧,抑揚頓挫,在誦讀時將詩歌每一句的大意簡單寫出來,理解文本。這一讀考查的是文言基礎知識,是理解的基礎。
三讀,看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即章法結構)。以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為例,三讀時學生要考慮每聯(lián)之間的關系。首聯(lián)“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起的高古,開篇議論,與傳統(tǒng)觸景生情的寫法不同;頷聯(lián)一個流水對“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落實標題,由虛入實;頸聯(lián)“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緊承頷聯(lián),續(xù)寫登臨所見;尾聯(lián)“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沾襟的原因即是首聯(lián),圓通呼應。從詩歌的發(fā)展脈絡看,應是先有三四句,再有一二句,孟浩然這樣謀篇布局,奇峰突起,亦有強調(diào)之意。三讀之后,學生基本就讀懂了詩歌,為應試掃除障礙。
四讀,鑒賞精彩句讀。前三讀整體感知讓學生有了全局觀,四讀就是要求學生沉下心來,關注局部,賞析精彩的句詞。因為高考肯定要涉及局部的鑒賞。仍以《與諸子登峴山》為例,孟浩然語言平易,不易提煉,但本詩也有點睛之筆,就是頸聯(lián)。“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是一個整體的遠景,“深”、“淺”二字使畫面有了立體感。同時“深”的不僅是景,也是作者的情懷,情景交融。這種對細節(jié)的把握,是學生應試必須掌握的能力。
五讀,最后要求學生總體把握詩歌的意境和寫法。這是對文本的再次回顧。要求學生能情感飽滿、酣暢淋漓地“吟讀”,體味人物形象,借此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這一讀要學生體驗和反思,能“看到”《登高》中的“高天、清渚、白沙、回鳥、無邊落木、不盡長江”,“聽到”“急風、猿鳴”,能“體貼到”李白的“對影成三人”,因為體驗離不開細節(jié),靈魂的秘密往往從細節(jié)上泄露出來,并且學習在體驗后反思,文本中什么打動了你(內(nèi)容和形式)?為什么能打動你?只有讓學生掌握這樣的“五讀”,反復“折騰”文本,會讀,讀懂,才可能遷移和創(chuàng)造。語文最大最好的功用,就是培養(yǎng)出一個能感知,會體驗,會創(chuàng)造的孩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感受·鑒賞”中要求學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學生靜下心來,一字一句地讀書?!拔遄x法”是我摸索高中詩歌有效教學的一個途徑。如能切實地堅持到高三,我相信也是應對高考詩歌鑒賞的有效方法。在高中階段,讓學生學會一種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的閱讀方法,因而豐富心靈,我想,這就是我們語文老師給學生成長最好的一粒種子。
鄭蕊,教師,現(xiàn)居江蘇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