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650106)
生態(tài)批評視閾下的《李爾王》
王麗
(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650106)
站在生態(tài)批評視域下賞析《李爾王》的“自然觀”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它能夠體現(xiàn)整個環(huán)境系統(tǒng)內部的微妙聯(lián)系,進而使人想到人與自然世界的關系。在《李爾王》中,“自然”是它的關鍵詞,文章是以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去挖掘正文的兩種自然觀,并以“荒原”意象揭示其中的含義,表述荒原的文化符號和內在的價值。
生態(tài)批評視域;《李爾王》;文學
從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專家在研究《李爾王》時,習慣從本質論和認知論的角度延伸至文學戲劇作品的層面上,然而對文學作品的研究是需要多角度、多層面的。只有從多種角度入手,才能更清晰、更全面、更客觀了解《李爾王》的寓意。從目前流行的研究角度上看,“生態(tài)批評”已經(jīng)逐漸被運用到對文學作品的探析中。
生態(tài)批評大體上可以說是一種從文學批評角度來探究生態(tài)問題的文藝理論批評方式。這種批評方式一方面需要如何分開和融合文學與自然間的深層關系。另一方面則需要深刻地明白社會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與精神生態(tài)間的聯(lián)系。生態(tài)批評注重的是如何將人類熱愛生命的天性表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在生命的進程中,如何將人類與自然間的想象激發(fā)出來。在宗教信仰給人們帶來的一系列感情和感覺之后,作家開始探索,如何讓人類歸屬到自然的新途徑。所以,生態(tài)批評就成了新的推動力。生態(tài)批評是站在生態(tài)觀點來探究文學藝術與自然間的關系,以及社會與人類的關系的。總的來說就是以文學的思想來解釋生態(tài)文化,思考人與自然、與藝術間的關系。
1.《李爾王》內容梗概
李爾王已是垂垂之年,有了想從王位上下來的想法,并開始實施,他希望將自己的國土分給三個女兒。在分土地的時候,他希望女兒們能說些恭維愛戴他的話,越能體現(xiàn)這種愛戴程度的女兒分到的土地就越多。于是大女兒和二女兒竭盡所能,窮盡辭令地恭維李爾王,只有小女兒考狄利婭在恭維時語言過于質樸,進而被李爾王驅逐出境。李爾王的小女兒因為誠實而得到法國國王的喜愛,并讓其作了法國王后。李爾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后,女兒開始流露獸相,她們商量將李爾的隨從解散,并將他趕出王宮。李爾被兩個女兒趕出王宮后,和隨從一起遇到了湯姆,而李爾王此時卻以為兩個女兒這樣對待自己,是因為他將小女兒驅逐出境的緣故。于是當隨從離開后,李爾王開始埋怨自己,一個圣徒出現(xiàn)了,李爾王向圣徒訴說了自己的故事,并說愧對小女兒,他認為小女兒是不會原諒他的。但圣徒卻很認真堅定地說,小女兒一直都很愛他,最后李爾王發(fā)現(xiàn),圣徒就是自己的小女兒。小女兒在法國知道父親的情況后,馬上集結了一支軍隊,并在英國登錄,因為對父親不放心,所以在開戰(zhàn)之前來看看父親。由于種種外在原因,小女兒的軍隊慘敗,她和李爾都被抓起來了,埃德蒙下令要秘密處死李爾父女,李爾殺死了想秘密處死小女兒的兇手,但以為時過晚,小女兒最終還是死了,最后李爾因過度悲傷,崩潰而死。
2.《李爾王》的意義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它以獨特的存在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特色,在文學藝術界備受爭議和研究?!独顮柾酢窂某霈F(xiàn)開始,就被人們定位為悲劇式文學。不過在后來的研究道路上,人們對《李爾王》的研究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人們開始從其他角度窺察《李爾王》作品的意義,這些角度包括宗教角度、政治角度、歷史角度等等。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是從20世紀中后期開始的,人們逐漸用生態(tài)批評來解讀《李爾王》,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受作品中描述的“荒野”意象和自然觀影響,進而使人們在研究作品時有了新的角度,并將其延伸至自然界的本身。
《李爾王》這部作品充滿了戲劇化,不過正是這種戲劇化,才勾起了觀眾的探知欲望,讓觀眾的思緒與劇情緊緊相連。當人們看到李爾王流落荒原無處可去時,人們就會對人間的情感和人間的復雜關系有所感悟。而此時的李爾王也對自己所犯下的過錯懊悔,不過這時候已經(jīng)遲了。
莎士比亞在寫作時,很注重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描寫,在《李爾王》這部作品中,常常使用“荒原”意象來將作品推向更高的境界。比如,作品的第三幕,李爾王被兩個女兒趕出王宮,在環(huán)境的襯托下,李爾王的遭遇更讓人唏噓。那是一個荒原,那里狂風肆虐,暴雨滂沱。惡劣的天氣、荒涼的荒野、被驅逐的李爾王,一顆受傷懊悔的心,這幾種元素融合在一起,強烈地撼動著人們的內心。作者利用“荒原”景象將主人公的內心感受表現(xiàn)出來,于是李爾王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下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這時候人對善與惡的認知更加清晰。這也正應和了書中所描述的一段話:“當一個人不再風光,不再高高在上時,他眼中一切卑賤的物質都會變成無價之寶”。這句話是從人性角度來看待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的,也可以將其視為是生態(tài)批評角度下的人類罪惡。事實上,很多研究文學藝術的精英都認為“生態(tài)批評”是最有價值的文學研究項目之一,它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法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社會是變化的,這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我們是否能看得見自然,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就像李爾被兩個女兒趕出家門,來到荒原時,其良心才突然發(fā)現(xiàn)一樣。這種現(xiàn)象可以看出“荒原”意象是人類意識自然存在的源頭。那么綜上所述,以“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來解讀《李爾王》,就可以解救生態(tài)自然和人類異化的問題。
1.《李爾王》兩種自然觀的爭執(zhí)
在20世紀中期,英國就有學者注意到《李爾王》中,“自然”的重要性。經(jīng)英國學者丹比發(fā)現(xiàn),《李爾王》的是以戲劇為外形,以自然為外景,以道德為中心來表達李爾所遵循的“仁愛自然觀”,并以埃德蒙的“殘酷自然觀”作為反派?!独顮柾酢分兴f的“自然”并不是指風霜雨雪等現(xiàn)象,而是指人性與天性。學者丹比還提出,對于這兩種自然觀的形成,是當時時代社會意識矛盾的表現(xiàn),是遠古時代人性本善和如今權術邪惡間的分裂與斗爭。學者奈茨針對丹比的論述做了一個分析,并研究了自然觀是否可作為人類行為模式的這個問題。奈茨所論述的自然指的是像風霜雨雪一樣的自然秩序,奈茨認為李爾王所吸收的是自然界中,與善良相關的和諧部分,如風調雨順、陽光明媚等。而埃德蒙吸收的是自然界中暴戾邪惡的部分,如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等等,從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人。盡管兩位學者在論述《李爾王》的過程中,頻頻應用了“自然”這個詞,不過他們的評判還是脫離不了人性這點。在兩位學者的批判中,自然不過是一個修飾物,而真正的中心,依然還是人性。
眾所周知,“自然”的含義是多種的,其含義是在不斷地變化。自然在每個時代,其含義都可能不同,每個詞語其含義的變化都與當時人們觀念的變化相關。從古希臘的“自然”,到現(xiàn)在的“自然物”,都表現(xiàn)了這個詞含義的演變過程。剛開始時,“自然”一詞的含義是“長生”,它是一個帶著神性色彩的詞語,自希臘哲學出現(xiàn)后,這個詞的意思就變?yōu)榱巳f物的“本源”。而到了中世紀時期,基督教為了強化上帝的位置,將“自然”歸為上帝的創(chuàng)作,所以這個詞就沒有那么尊貴了,從而又演變?yōu)椤白匀晃铩?。文藝復興后,人可以利用機器工具來勞作,于是“自然”就成了一個沒有生機的工具。
《李爾王》是創(chuàng)作于文藝復興時期的,其中的各種人物,不能不讓人將其聯(lián)系到自然變化的范式上。在作品中,自然中的兩種現(xiàn)象被分派到了兩個人物身上,也就是李爾王和埃德蒙。李爾王和小女兒考狄利婭是自然和人類表現(xiàn)中的光明一面,他們總會將上帝、自然和人的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將上帝當做一切的主宰,人類便是這自然的一部分。而人類的主要目的是依照自然的規(guī)律將自己的價值表現(xiàn)出來。他們信奉神靈、對自然表示理解,而在偉大的自然面前又十分無奈,于是他們開始尊重自然,利用自己的地位來盡自己的義務。比如李爾王以自己君王的地位,向他人發(fā)號施令、分配自己的財產(chǎn)等;小女兒恪守孝道;肯特、格沃斯特忠于君王,忠心不二。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發(fā)揮自己需要發(fā)揮的能力,人與人之間井然有序,仁慈憐愛。就像考狄利婭說的:“如果我敵人的狗把我咬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我也會讓它躺在我的火爐之前”。他們對自然表示尊重,但又害怕自然的殘酷。當他們遭遇埃德蒙的報復和打擊時,他們沒有一點應對能力,因為埃德蒙那種打破秩序的行為是很讓人畏懼的。他殺兄害父,喪盡天良,在他眼中沒有所謂的自然,有的只是人的欲望和征服一切的能力。
如果說李爾王等人是上帝所造的一件完美作品,上帝在他們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那么像愛德蒙等打破自然、創(chuàng)造自己的自然秩序的人,就可以說是充滿了人類中心主義色彩的了。自然作為一種失去威力的東西,從此被人類看輕,從那以后,西方自然哲學范式就有了新的變化。二次元對立形式徹底形成:人性;萬物為我們;我為自己;我為自然。
2.荒野意象
荒野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是人們在征服自然后,自然失去自律性和規(guī)律性的一種表現(xiàn)。在最近幾年,荒原逐漸發(fā)生變化,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它代表人心中的感受,體現(xiàn)人心中的感受?;脑倪@種文化價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們賦予的。荒原在這種文化符號中表現(xiàn)的是人類道德的迷失、精神的墮落、良心的發(fā)現(xiàn)、心靈凈化等?;脑奈幕憩F(xiàn)在《舊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被隱約賦予,在《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亞當、夏娃犯了罪,上帝給大地下了詛咒,讓大地長出荊棘和蒺刺,讓人類面對荒野。在基督教的觀念中,荒原是凈化靈魂的場所,是遠離罪惡的地方。在基督教的觀念中,荒原又是一個接近上帝的地方,它也是上帝用來考驗人們的場所。
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荒原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李爾王》這部作品也不例外,荒野是悲劇的基礎,它的出現(xiàn),往往能將故事的情節(jié)推向高潮。在荒原的環(huán)境,人類的精神世界會受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比如《李爾王》中的荒原出現(xiàn)在第三幕,當李爾王被兩個女兒趕出家門,流落荒原時,李爾王的精神世界發(fā)生巨大的變化,進而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開始將女兒的行為聯(lián)系到自己身上,于是產(chǎn)生悔恨情緒。
西方的荒野是有象征性意義的,它是一個考驗人類精神的地方。在《李爾王》中,荒原還夾帶著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這種自然現(xiàn)象在正文中是冷酷、無情的象征,是人類道德淪喪的結果。就像中國民間所奉行的一句話“做了壞事就遭天打五雷轟”。當李爾王被女兒趕出家門時,沒有什么懲罰能力的李爾王就希望有自然之力來懲罰這種行為。不過,李爾王的這種念想只能是念想,它盼望自然之力能懲罰女兒,但他又覺得自然之力在幫助女兒折磨他,是女兒罪惡的幫兇。
所以,人們賦予荒野的寓意是雙面的,它一面是人們做了壞事之后所產(chǎn)生的結果,是人類道德淪喪和精神荒蕪所受到的懲罰。另一面又是人類回歸善良的場所,是道德發(fā)現(xiàn)的地方。
總的來說,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來解析《李爾王》,以荒野意象為主線,揭露文藝復興時自然哲學范式轉換時的反應。這些都反應了人們需要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讓自然表達自己內心的糾結,可見以“自然批評”的角度來審視《李爾王》的意義是很高的。
參考文獻:
[1]陳曉蘭.為人類“他者”的自然——當代西方生態(tài)批評[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2(6):42-48.
[2]宋麗麗.生態(tài)批評:向自然延伸的文學批評視野[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1-26.
[3]楊章輝.秩序的毀滅與重建:《李爾王》中的宇宙圖景[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38-141.
[4]劉紅霞,趙立平,李金玲.人性的歷練——對《李爾王》中人性的解讀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2):115-116.
[5]許原雪.《李爾王》的男性意識——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角度對《李爾王》的解讀[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50-153.
I106
A
1673-0046(2015)7-0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