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
初中英語口語應用的個案探究
——2015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英語口語應用題的解讀與優(yōu)化策略
廖敏
以2015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英語試卷中的口語應用一題為例,通過分析題目的考點及其思想方法,理清解題思路,進而探索題目的拓展延伸及變式分析,最終得出結(jié)論:作為試題的設置者要完善試題和評價方式,作為英語從教者要加強語境和文化的引導,作為英語學習者要自我完善學習策略。
語言交際能力;題目設置;評價方式;語境;文化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主張學習語言知識和發(fā)展語言技能相結(jié)合,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要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逐步實現(xiàn)語言知識的內(nèi)化,并開展有效交流,從而提升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教育部 2011:3)。同時我們也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來較為公正地檢測學生的這一能力。目前階段,英語中考口試機制尚不完善,而口語應用題是一種以書面表達的形式來評判學生口語能力的考查形式。這種題型不僅提供了完整的語言場合,體現(xiàn)了交際語言的情景功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口語考查不夠客觀這一缺憾。因此口語應用這一題型在各地區(qū)中考中被廣泛使用。下面筆者以2015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英語試卷中的口語應用題為例,對這一類型的題目進行分析探索。
(一)原題呈現(xiàn)
試題要求:在下列橫線上填上適當?shù)脑捳Z,使對話完整、正確。
A:Goodmorning,Dr.Wang.
B:Goodmorning. 1
A:I’ve got a cough.I coughed day and night and Icouldn’tsleep atnight.
B: 2
A:Foraweek.
B:Do you havea fever?
A:No,Idon’thavea fever.
B:Do you smoke?
A: 3 Ismokea lot.
B:Well,Ithink smoking caused yourcough.
A:Whatshould Ido?
B: 4
A:I’m afraid giving up smoking is too hard for me.
B:Maybe it’s not easy at first,but you must stick to doing it.
A:OK.I’lldomy best. 5
B:You arewelcome.
(二)試題分析
這是一道補全對話題。題目設置的背景是病人和醫(yī)生在醫(yī)院進行的談話。從談論病人的癥狀,到醫(yī)生分析病因,并最終提出解決方案。這是學生們很熟悉的,在生活中必須應對的話題,出題者預設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會有話可講。出題者通過創(chuàng)設這一較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將對話補充完整,考查學生對話題的分析能力,考查學生能否就簡單的話題詢問來表達簡單的觀點,檢驗學生在實際中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在認真閱讀完試題并對考點進行分析后,筆者從三個方面來理清解題思路。
(一)速讀全文,了解主題
在做題時,應先跳過空行,快速把全篇對話讀一遍,對對話的主題有大致的了解,理解雙方談話的意圖。把自己“置身”于語境之中,因為在不同的場合,語言的表達方式、談話的態(tài)度、表達的效果會有所不同。通過瀏覽試題,能大致判斷這是一段醫(yī)生和病人之間關于看病的對話。這時,我們的腦海里就會迅速將有關看病這個話題的語言搜羅出來,便于運用。假設沒有略讀對話,那就容易脫離語境。例如第1題中“Whathappens to you?What’sw rong w ith you?What’s up?”這三句話表面看上去都是在問有關“你”的情況,但所處的情境卻大不同:“Whathappens to you?”是問你發(fā)生了什么意外;“What’sw rongw ith you?”是看見你有生病等不良狀態(tài)時的提問;“What’sup?”是問有什么事可以去做。而不少學生卻將這幾句話混淆使用,讓聽者莫名其妙。
(二)上下結(jié)合,符合邏輯
交流時,問與答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做題時,每一個句子的內(nèi)容都由它周圍的句子決定。本題共出現(xiàn)以下兩種情況:情況一:上一句要由下一句來決定。在對話的開始,因為病人說I’v gota cough,所以第1小題的答案是What’sw rong with you?或What’thematterw ith you?同理,第2小題,病人回答:For a week.由此可以判斷醫(yī)生是在問病人發(fā)病的時間,即: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情況二:中間一句話要由前后兩句來決定。當醫(yī)生問病人:Do you smoke?(你抽煙嗎?)這是一個一般疑問句,顯然回答應該用yes或no等表示判斷的詞,同時結(jié)合病人后面一句的反應:Ismoke a lot.(我常抽煙)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在第3小題中,病人應該回答yes。相同的情況出現(xiàn)在第4小題:病人先問醫(yī)生:What should Ido?這是在向醫(yī)生尋求建議。而后來病人的回答是:I’m afraid giving up smoking is too hard forme.(對我來說戒煙很難)由此可以推斷第4小題的答案,即醫(yī)生的建議是讓病人戒煙:You should give up smoking.
(三)語法正確,適應文化
在保證問答的邏輯性的前提下,我們還要注意句子中時態(tài)和語法的正確。在試題中,由于病人回答Foraweek,可以判定第3小題應該用現(xiàn)在完成時來提問。在語法上,也有不少問題。例如,在第4小題中少數(shù)學生會忽略give up doing的用法,寫成:You should give up smoke.這些方面都應引起學生的注意。此外,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初始階段,我們應該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部 2011:24),防止在交流中出現(xiàn)不必要的文化沖突。
該試題是一道典型的口語交際考查題。該題以書面填空的形式考查學生的口語能力,只要語句正確,符合語境,填入的可以是單詞、短語或句子。本題重在考查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因此,對其進行適當?shù)赝卣寡由炷茏寣W生在不同的題型中強化交際能力,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將這一主題設置成以下三種形式:
(一)變式一:改成一道聽力題
聽力材料為:
A:Goodmorning,Dr.Wang.
B:Good morning.You look weak.What’s w rongw ith you?
A:I’ve got a cough.I coughed day and night and Icouldn’tsleep atnight.
B:Iam sorry to hear that.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
A:Foraweek.
B:Do you havea fever?
A:No,Idon’thavea fever.
B:Do you smoke?
A:Yes.Ismokea lot.
B:Well,Ithink smoking caused your cough.
A:Whatshould Ido?
B:You’d bettergive up smoking.
A:I’m afraid giving up smoking is too hard for me.
B:Maybe it’s not easy at first,but you must stick to doing it.
A:OK.I’ll domy best.Thanks.
B:You arewelcome.
就以上聽力材料設3個問題:
1.The patienthas coughed for__.
A.a day
B.aweek
C.amonth
2.Why doeshe cough a lot?
A.Because he hasa cold.
B.Because he eats toomuch candy.
C.Because he smokesoften.
3.Tom will__.
A.stick to smoking
B.giveup smoking
C.be used to smoking
在做這類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忽略一些無關緊要的內(nèi)容,僅就題目所設的三個問題抓住對話中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這樣出題的意圖是考查學生能否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談話內(nèi)容,并能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觀點(教育部 2011:17)。
(二)變式二:變成兩道單選題
1.—__.
—I’ve got a cough.I coughed day and night
and Icouldn’tsleep atnight.
A.What’sup?
B.Whathappens to you?
C.What’sw rong?
2.—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
—__.
A.Twice
B.Threemeters long
C.Foraweek
這兩道單選題都是典型的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才能選擇出正確的答案。第1小題在剛才的解題思路分析第1點中已經(jīng)有了解釋,正確答案是C。第2小題中,A答案tw ice回答的是頻率,它的提問應該是“How often”;B答案threemeters long回答的是物體的長度,它的提問應該是“How long is it?”;而for a week回答的是持續(xù)的時間,它與提問“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的提問是對應的。所以答案是C。
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做到了從語言操練到語言運用的有效提升,體現(xiàn)了語言交際的靈活性原則,真正考查了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三)變式三:改成另外一種口語應用形式
題目要求:根據(jù)以下短文內(nèi)容寫一段Tom和Dr.Wang之間不少于4個回合的對話,要求短文中所涉及的四大點內(nèi)容都必須問答。
1.Tom has coughed foraweek becauseof smoking.
2.Hegoes to see Dr.Wang.
3.Dr.Wang advises him to give up smoking to keep healthy.
4.Tom w ill try hisbest to giveup smoking.
這樣設置問題的意圖在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為他們口語交際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使學生能更加自由地就特定話題展開對話,而不拘泥于某一兩個句式。這樣設置問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卻符合客觀的情景內(nèi)容,因此更趨近實際生活中語言使用的狀態(tài)。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分別從試題設置者的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這三方面談談反思及感悟。
作為試題設置者,我們要明確口語運用這一題型的答案具有多樣性。對于客觀話題的情境設定,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主觀性的應答也會隨之不同,但這些不同的回答也許都符合客觀的情景內(nèi)容。例如:“Where isBeijing?”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幾種甚至更多:
1.It’sin thenortheastof China.
2.It’son thenorthwestof Tianjin.
3.It’sin China.
4.You can look for it in themap.
5.Sorry,Idon’tknow.
6.It’s far from here.
因此,試題的設置者要優(yōu)化評價方式,對這一試題形式進一步完善,盡量研制出更具備合理測量條件的試題,使評卷工作能夠更公正、更客觀,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隨著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得到廣泛認同,教師越來越重視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大部分學生在交流時能做到對話前后連貫、語法規(guī)范,但不少學生還不能根據(jù)語境選用恰當?shù)木渥?。去超市時,服務員的問候“Can Ihelp you?”被寫成“What do youwant?”的例子比比皆是。另外,學生還經(jīng)常因為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不了解而發(fā)生文化沖突。因此,教師應該在語境和文化這兩方面對學生加強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讓學生能夠真正地道地使用英語。
作為學生,在交際中要注意到語境及中外交際習俗的差異。不僅要在課內(nèi)的學習活動中盡量用英語與他人交流,在社會生活中也應該善于抓住英語交際的機會,而且要學會初步利用網(wǎng)上資源和音像資料豐富自己的學習,努力為自己創(chuàng)設說英語的環(huán)境,并且不斷調(diào)整,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引用文獻
教育部.2011.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3-24.
作者信息:365000,福建三明,福建省三明市列東中學
Liaom in2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