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 圣 騫
(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蘇南京 210097)
?
民國詞人郭則沄詩詞社團活動考論
昝 圣 騫
(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蘇南京 210097)
郭則沄是民國京津地區(qū)一系列重要詩詞社團的主要參與者和倡導(dǎo)者。對以郭氏為代表的遺民詞人來說,社團是他們互通聲氣、砥礪詩藝的場所,也是寄托遺民之情、表明文化立場的地方。通過社集和社課,郭則沄維續(xù)了福建詩學(xué)與郭氏家族文學(xué)的傳統(tǒng),并進一步擴大其影響。以詩詞社的形式,郭氏還召集了相當(dāng)一批作家,形成了一個以閩籍詩人為主體的文學(xué)群體,為近現(xiàn)代詩、詞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角度與線索。
民國;詞;郭則沄;詩社;詞社
在晚清民國時代京津地區(qū)文人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中,詩詞社團活動占據(jù)著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詩詞社是他們命集儔侶、聯(lián)情嘯唱的場所,磨煉詩藝、砥礪學(xué)問的空間,也是寄托情感、傳承文化的渠道。民國知名詞人郭則沄參與、主持過的社團達十余個,貫穿整個民國時代,他被認為是京津舊體詩壇尤其是詞壇的領(lǐng)導(dǎo)者之一。郭則沄(1882-1947),字嘯麓,號蟄云,別號龍顧山人,祖籍福建侯官縣(已廢入今福建省福州市),生于浙江臺州,為晚清名臣郭曾炘子、著名學(xué)者俞陛云婿。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1907年赴東北入徐世昌幕。次年任浙江溫處道道臺。入民國后曾任北京政府秘書、國務(wù)院秘書長。1922年起退隱天津,專心著述,主持、參加了須社、漚社等多個詩詞社團,交游者皆一時文壇名流如樊增祥、鄭孝胥、陳曾壽、夏孫桐、傅增湘等。則沄才華橫溢,一生著述等身,博涉詩、詞、詩詞話、駢文、筆記、小說、戲曲等多個方面,尤其詩話《十朝詩乘》、詞話《清詞玉屑》、史料筆記《南屋述聞》、《竹軒摭錄》等皆為研究民國歷史、文學(xué)不可忽視的重要文獻,小說《紅樓真夢》是重要的《紅樓夢》續(xù)書之一,詩文詞刻入《龍顧山房全集》,成就斐然??梢哉f,郭則沄是民國時代京津地區(qū)政壇、文壇的一個活躍人物和重要人物。以郭則沄的社團活動為線索,可以檢視晚清民國之際京津重要詩詞社的活動狀況及與郭氏之間的互動,為民國詞社的深化研究打下一個初步的支點。
郭則沄髫齡時即參與荔香吟社,與閩鄉(xiāng)先輩唱和;晚年猶主持蟄園律社、瓶花簃詞社,直至辭世。茲就目力所及,以成立時間為序,對郭氏曾參與過的詩詞社團略作考索。
(一)荔香吟社
荔香吟社為在北京做官的閩籍詩人所結(jié)成,成立于道光三年(1823)[1]。道光中葉,郭則沄高祖郭柏蔭曾主持該社。[2]光緒中葉,侯官何剛德集閩籍同人再倡荔香吟社于北京虎坊橋福州新館。[3]荔社月三四集,社課以擊缽吟為主,后兼作詩鐘,因時間跨度頗大,先后入社者很多,包括郭柏蔭、林紓、陳衍、周景濤、陳懋鼎、周登皞、郭曾炘等,非閩籍詩人有易順鼎、冒廣生等,時郭則沄髫齡亦參與其中。荔香社至辛亥(1911)國變告終。
(二)榕蔭堂詩社
榕蔭堂詩社于1894、1895年間由郭曾炘、葉大遒等人集合閩籍詩人在北京虎坊橋福州新館倡立,拈題分韻做詩,社友包括葉大遒、曾宗彥、郭傳昌、郭曾炘、蔡琛、黃曾源、郭曾準、魏秀琦、鄭叔忱、林怡仲、林鉞、郭曾程、葉在琦、葉在廷、陳懋鼎、葉在藻、郭則沄等十七人,稱榕蔭堂社集。課作結(jié)集為《蟄園律集·前編》,刻行于世。1907年葉大遒、葉在琦已經(jīng)相繼去世,社友星散,社事中輟。[4]民國時期,榕社再舉,且活動頻繁。1927年二月改為每月朔、望日兩集,地址在車子營全閩會館。戊辰六月(1928),又與洽社合并,兩周一會,也有單獨活動。1928年末郭曾炘去世,榕蔭堂詩社終止。
(三)城南詩社
城南詩社于民國初年由嚴范孫集同人創(chuàng)立于天津,是民國以來津沽詩壇影響較大的一個詩社,其中最重要的成員有王仁安、高彤皆、華壁臣、趙幼梅、方藥雨、郭嘯麓、李擇廬等。[5](195)城南社壽命頗長,一直延續(xù)到1948年,李擇廬去世后宣告結(jié)束。[6](18)
(四)寒山詩社、稊園詩社
寒山、稊園兩詩社,一先一后,皆由關(guān)賡麟創(chuàng)立,是民國時期北京地區(qū)影響較大的詩社。寒山詩社最遲于1912年初即已成立,稊園詩社繼起,1913年由關(guān)賡麟創(chuàng)于稊園。寒山社專作詩鐘,稊園社兼倡缽體,主要成員包括樊增祥、易順鼎、郭則沄、郭曾炘、丁傳靖、王式通、顧亞蘧、高閬仙等人。[7](34)開始時兩社并存,后來寒山社并入稊園社,然而前者至少至三十年代初仍有活動,且已集會六百次之多。稊園社則至少至1945年仍然存在。[8]
(五)舂音詞社
舂音詞社于1915年2月由王蘊章、陳匪石、周慶云等人倡立于上海,推朱祖謀為社長,先后加入者有龐樹柏、袁思亮、夏敬觀、吳梅、潘飛聲、況周頤、郭則沄、林葆恒、楊鐵夫、黃孝紓等,限題限調(diào)填詞,社集十七次,至1918年止。舂音詞社一度聲勢鼎盛,有“海上詞社,以民初舂音為最盛”之稱(王蘊章《舂音馀響》)。
(六)蟄園吟社
蟄園吟社,亦稱“蟄園詩社”、“蟄園缽社”,于1920年由郭曾炘、郭則沄父子倡立于北京,社址為郭則沄所居之蟄園,社友包括樊增祥、孫雄、傅增湘、靳志、關(guān)賡麟、黃懋謙、三多、黃君坦、黃孝紓、楊壽楠等數(shù)十人。參加者不再以鄉(xiāng)籍為限,以擊缽吟為主課,兼作詩鐘,月一集,一集二題,輪流以三、四人值課,凡九十六集,以1928年底郭曾炘去世,宣告結(jié)束。社課之作,結(jié)集為《蟄園擊缽吟》,刊布于世。課題包括歷史掌故、詠物等。
(七)聊園詞社
聊園詞社約于1925年底由譚篆青發(fā)起,召集同人成立于北京,約至抗戰(zhàn)爆發(fā)前結(jié)束活動。[9]社友有趙椿年、呂桐花(趙椿年夫人)、奭召南、左笏卿、俞階青、章華、王書衡、汪曾武、夏孫桐、邵伯章、陸增煒、三多、邵瑞彭、金兆藩、洪汝闿、溥儒、羅復(fù)堪、向迪琮、壽鉨等。郭則沄時居天津,雖不是聊園社友,然來京游賞時亦常與會。[10](22-23)
(八)趣園詞社
趣園詞社由汪曾武主持,倡立于1925年,社友有郭則沄、趙劍秋、奭召南、左笏卿、俞陛云、章曼仙、王書衡、夏孫桐等。[11]
(九)儔社
儔社于1925年由金梁在天津創(chuàng)立,社員有章梫、王彥超、金浚宣、楊味云、李又塵等人。儔社開始時政治色彩濃厚,有“擁徐(世昌)迎駕”的復(fù)辟主張,后改為一般性的詩詞社團。其壽命頗長,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仍有同人集會。[12]郭嘯麓也曾參加儔社社集,除許鐘璐《侯官郭公墓表》所言“在天津,結(jié)冰社、須社、儔社”[13]外,趙元禮《藏齋詩話》卷下記載儔社同人社集嘯麓曾即席賦詩,亦可證。[14]1934年中秋前二日,儔社諸子曾宴集于天津張鎰別業(yè)水香洲滄近居,其間所作詩文詞后結(jié)集為《水香洲酬唱集》,影響頗大。
(十)星二會(星二社)
約與儔社同時,天津地區(qū)有星二社(亦稱星二會),為趙元禮、郭則沄、方地山等人創(chuàng)立,以星期二宴集而得名,袁豹岑、曾次公、許溯伊、侯疑始、許鐘璐、林笠似、陳葆生等人參與其中,詩酒唱酬不斷。
(十一)冰社、須社
冰社由郭則沄、李放等人倡立于天津,以郭則沄所居栩樓為主要活動地點,成立時間在1925年冬。社友包括郭曾炘、胡嗣瑗、查而崇、周學(xué)淵、林葆恒、徐沅、李孺、李書勛、白廷夔、葉文樵等,每次社集皆拈題分韻作詩。1928年夏,冰社改課詞,七日一集,拈題限調(diào)。后由徐沅提議,易名為須社。社集至1931年春結(jié)束,三年間凡百集,得詞千闋,由朱祖謀、夏孫桐選輯為《煙沽漁唱》,影響很大。
(十二)漚社
漚社于1930年由周慶云、夏敬觀、黃孝紓等人倡立于上海,每月一集,以二人主課,同調(diào)填詞。社員有朱祖謀、潘飛聲、林鹍翔、林葆恒、楊玉銜、冒廣生、高毓浵、袁思亮、葉恭綽、郭則沄、王蘊章、陳方恪、趙尊岳、黃孝紓、龍沐生等共29人,前后集會20次,填詞284闋。和作同人尚有張爾田、胡嗣瑗、陳曾壽、黃孝平、陳文中等。社作結(jié)集為《漚社詞鈔》,1933年刻行于世。漚社成員皆為當(dāng)時詞壇名家,遍及京、津、滬、寧,聲名遠播。
(十三)賡社
1930年4月浴佛日,漫社改組為賡社,首集于徐鼐霖寓所,以韓光第將軍遺墨為題,與會者包括冒廣生、郭則沄、孫雄、徐鼐霖、金兆豐等人。
(十四)蟄園律社
1936年,郭則沄在北京倡立蟄園律社,與曾經(jīng)的榕蔭堂律集隔代呼應(yīng)。律社成員不限籍貫,不限地區(qū),可以郵筒傳遞課作,“命題拈韻,限期交卷,互評甲乙,一如榕蔭堂之例,而集唱則于蟄園之松喬堂”(黃懋謙《蟄園律集序》),也稱松喬堂社集。社友包括陳懋鼎、傅增湘、陳實銘、宗威、夏仁虎、陸增煒、黃穰、方兆鰲、黃懋謙、許鍾璐、陳宗蕃、傅岳棻、關(guān)賡麟、陶洙、袁毓麐、陳銘鑒、黃孝紓、黃孝平、楊壽楠、高贊鼎、汪仲武、張伯駒等49人。社課作品集為《蟄園律集·后編》。1947年初,郭則沄去世,蟄園律社遂告結(jié)束。
(十五)瓶花簃詞社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郭則沄由天津移居北京,倡立瓶花簃詞社,社友包括夏仁虎、傅岳棻、陳宗藩、瞿宣穎、壽鉨、黃公渚、黃君坦、楊秀先、黃畬等二十余人,社外參加者還有張伯駒等人,前后社集六次。1947年初,郭嘯麓去世,瓶花簃詞社遂告解散。
(十六)延秋詞社
延秋詞社當(dāng)于1940年由同人成立,社友包括袁毓麐、夏仁虎、陳宗藩、郭則沄、張伯駒、林彥京、楊秀先、黃孝紓、黃襄成、黃孝平等。
(十七)玉瀾詞社
1939年由林修竹(字茂泉)寓居天津期間,與詩詞好友結(jié)成。社員有林修竹、寇泰逢、查蓮坡、郭則沄、楊壽枬、馮孝綽等。
從時間上看,郭則沄髫齡即參加荔香社、榕社,暮年仍主持蟄園、瓶花簃兩社,社團活動貫穿了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也貫穿了整個民國時期。從空間上看,以京津兩地的社團為主,也曾參加上海的兩大詞社舂音詞社與漚社。就社團成員來看,樊增祥、易順鼎、夏孫桐、夏仁虎、關(guān)賡麟、三多、徐沅、趙元禮、朱祖謀、張伯駒、傅岳棻等人皆為著名學(xué)者、詩詞名家;閩籍詩人如林葆恒、陳懋鼎等更是一直“團結(jié)”在郭曾炘、郭則沄父子身邊。就社團中所處地位來看,蟄園吟社、律社,須社、瓶花簃詞社,為郭氏所倡立及主持;城南詩社、儔社、趣園、延秋諸詞社,郭氏都是主要成員之一。概而言之,郭則沄一直處在京津詩壇的中心地帶,是詩社詞社主流中的弄潮兒。其能有這樣的地位并非偶然。一方面,郭家自其曾祖郭柏蔭起,代履高位,又世主壇砧,郭嘯麓作為家族后起之秀,要躋身京津詩壇的中心自然有家勢、家風(fēng)的先天優(yōu)勢。另一方面,郭氏為清末進士,又曾留洋,民國前位至道臺,民國后又一度任國務(wù)院秘書長,經(jīng)歷豐富,交游廣泛。再者,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郭則沄允稱名家,以才思機敏著稱,有資格來主持課集,評定甲乙。再加上郭曾炘、郭則沄父子兩代,頗以遺老自居,每以故國為思,遜宮為念,在京津遺老群體中頗有聲望。所以郭氏能成為京津詩壇的關(guān)鍵人物,是毫不奇怪的。
對郭則沄來說,社團活動是磨煉詩藝、切磋學(xué)問的場所,是傳承家學(xué)、延續(xù)鄉(xiāng)風(fēng)的平臺,也是籍之以寄心、借之以明心的渠道。同時,郭氏又通過持續(xù)一生的詩詞社集,為郭氏家族文學(xué)和閩人詩學(xué)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也對京津地區(qū)乃至近代詩壇產(chǎn)生了自己的影響,留下了很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
首先,社集唱和推動作者詩詞創(chuàng)作水平的提高和學(xué)殖的增長,使其在與各家的交流砥礪中,形成自身的風(fēng)格。詩鐘以嵌字作兩聯(lián)詩,“雖不以詩論,而出句須韻,不遠詩人之意”(趙熙《香宋雜記》);擊缽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作絕句,雖是游戲,實際上非才華橫溢之士很難有出色之作。近代以來,詩風(fēng)詞風(fēng)皆好用典,社集之作尤其如此。因為不用典故乃至僻典的話,很難完成限題、限韻、限調(diào)的作品,更不能因難見巧,獲得優(yōu)勝。郭氏的詩詞創(chuàng)作無疑是得益于社團集課的,如荔香吟社、蟄園吟社的缽體訓(xùn)練,使得他創(chuàng)作起《江戶竹枝詞》、《庚子詩鑒》、《科舉雜詠》、《故都竹枝詞》等絕句體組詩來更為興趣濃厚,得心應(yīng)手。詞創(chuàng)作方面,冰社改課詞之舉,當(dāng)是郭氏開始集中作詞的催化劑,也為其創(chuàng)作、展示和與友朋間切磋提供了舞臺。同社諸人往往為北方詩詞名家,在與各家的交流影響之下,其自身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也得到樹立。前引趙元禮《藏齋詩話》論儔社、星二社語,概論各家風(fēng)格,雖失之粗率,但趙氏以“婉約”概嘯麓詩風(fēng)也大體不錯;“窺豹一斑,嘗鼎一臠”、“望塵不及,溯洄從之”等客氣話其實正寫出了社集創(chuàng)作各顯所長、相互學(xué)習(xí)的理想狀態(tài)。
其次,社集活動和社刻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文化立場,寄托了作者的思想。對郭則沄等遺老舊派詩人來說,社集的目的不僅是游戲與消遣,而是選擇抽身時代潮流之外,聯(lián)絡(luò)身邊越來越少的志同道合者,標明政治、文化立場和價值取向。具體說來,就是集社以效仿汐社、月泉吟社表達故國之思、忠君之義,社集則隱然以《草堂雅集》、《中州集》、《谷音》等遺民作品相比方,達到他們心目中承傳風(fēng)雅、指示后人的目的。郭則沄《蟄園律集后編序》云:
夫詩本于騷雅,憂傷離亂之辭為多,故世愈亂詩亦愈盛,若謝皋羽月泉吟社一志沈慮者上也,次之若元遺山之中州集,顧仲瑛之玉山草堂集,歙欱風(fēng)雅,寄其歌思,庶幾不失其正。吾輩安敢方皋羽,而生丁板蕩,幽憂樛結(jié),舍是無以自鳴,固于遺山、玉山為近。
郭氏用月泉吟社雅集、元好問編《中州集》和顧阿英《玉山草堂集》等三事來比方,實際上強調(diào)了蟄園律社和《蟄園律集前后編》的三方面意義:方之宋末遺民謝翱等人的月泉吟社是蟄園社的遺民身份和遺民意識,方之元好問《中州集》是蟄園律集的文獻價值和輯錄者的文化傳承上的責(zé)任,方之顧瑛《玉山草堂集》代表了蟄園吟社的文人情趣和風(fēng)雅品位。在這些方面,民國遺老詩人們是一致的,如王書衡《蟄園缽社第五十集大會詩錄序言》云“迷離姓氏,為月泉吟社之遺;跌宕琴尊,亦草堂雅集之續(xù)?!毙煦洹稛煿翝O唱序》云“憂生念亂,讬旨繆悠,跡之宋末社事,其義一也?!惫鶆t沄撰寫“詩史”《十朝詩乘》、“詞史”《清詞玉屑》,編著《竹軒摭錄》、《南屋述聞》等“典章制度史”,參與成立北京古學(xué)院,“訪求古籍、砥課后進”,種種事業(yè)都體現(xiàn)了一種保存典籍、傳承文化的歷史責(zé)任感,盡管這種責(zé)任感來自于作為遺民的幽思。在這一點上,郭氏的社團活動與它們是一致的。
與詩詞社團對郭則沄創(chuàng)作與思想的影響相對應(yīng)的,是其社團活動的貢獻和意義。研究民國詞社的意義,如利于深入了解民國詞壇的特點、有助于民國詞學(xué)史的細化研究等,已有學(xué)者做出了細致周到的闡發(fā),只要將“詞社”擴大為“詩詞社”,便可引申為研究民國詩詞社團的意義。就郭則沄而言,其詩詞社團活動的意義至少有三點需要強調(diào)。
首先,郭則沄通過社團活動秉承發(fā)揚家風(fēng)鄉(xiāng)風(fēng),擴大閩人閩詩的影響力。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其主持蟄園吟社和蟄園律社上。吟社與荔香社,律社與榕蔭堂,隱然存在著各自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荔香吟社時代,其曾祖父郭柏蔭(遠堂)曾主盟一時,祖父郭式昌,父親郭曾炘,叔祖輩成熙、子冶,叔輩少萊、南云、海容等人皆曾與會,濟濟一堂。榕蔭堂律社后起,“與者十七人,閩縣葉氏居其四,吾家居其五”(郭則沄《蟄園律集序》)。后來郭氏“痛流風(fēng)之不嗣,乃于所居蟄園奉先公結(jié)吟社”(《舊德述聞》卷六),“恃以稍存門緒”(郭則沄《蟄園律集后編序》)結(jié)律社,將前后幾個社團的課作匯刻為前編后編,正是念念不忘四世主盟壇砧、“擊缽乃吾家風(fēng)”的家族盛概,認為自己延續(xù)門風(fēng)家學(xué),責(zé)無旁貸。另一方面,閩人社集既久且盛?!暗拦鈺r閩人在京師有擊缽之集,以郭遠堂先生為祭酒”(《蟄園擊缽吟》附葆之《擊缽二十四韻》),而且“律集昉于閩,同光間有支社者,李次玉、畬曾兄弟主之……社中玉如、巴園、畏廬、石遺諸老皆當(dāng)世名儁”(郭則沄《蟄園律集序》),郭氏立志延續(xù)振興的不僅僅是郭氏家族的家學(xué)家風(fēng),更是閩籍詩人的詩學(xué)詩風(fēng)。正如郭氏本人所言,社集之于家族、鄉(xiāng)幫,是“百年四世,矻矻于茲,匪獨鄉(xiāng)里風(fēng)雅之遺,固亦家世盛衰之始”(《舊德述聞》卷六)。
其次,郭氏主持蟄園吟社、瓶花簃詞社等社團,聯(lián)合了相當(dāng)多的作家,設(shè)置了一個又一個逞才顯技的舞臺,催生并保存了相當(dāng)一批創(chuàng)作結(jié)晶,對京津文壇的光大頗有功勞,也對今天我們研究民國舊體文學(xué)史提供了很多難得的文本文獻。在民國時期,某個地區(qū)舊體詩壇的盛衰往往是以一個或幾個社團的興敗為標志的。社團的建立,將個體詞人單獨創(chuàng)作或者兩三好友之間唱和的星星之火連成燎原之勢,既有利于單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進步,也促進了整個地區(qū)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向前邁進。以章鈺和他的《四當(dāng)齋集》為例。章氏集中末卷收詞,數(shù)量遠不及其詩文。詞集中絕大部分是他應(yīng)須社社課所作。戴綏之《四當(dāng)齋集跋》云:“其倚聲工者,語有寄托,妙兼眾體,最心好之。君自言所存各體不及百一,蓋簡之精矣?!盵15]可見無論是作者章鈺還是評論者戴綏之,都以須社課作詞作為四當(dāng)齋詞中最好的作品。如果沒有須社社集課詞之舉,存世的章鈺詞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都不會是現(xiàn)在的情況。類似的例子還有著名詩人陳寶琛和他的《聽水齋詞》。陳氏本早已輟詞不作,因參與須社課集,“觸夙好,又稍稍為之”[16],若是沒有這一部分須社社課詞,陳氏在填詞上的造詣與成就會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論定??梢哉f沒有郭則沄的社團召集,民國津沽詞史當(dāng)會減色不少。
第三,郭則沄的社團活動團結(jié)了一批彼此之間聲氣相通、聯(lián)系緊密的作家,他們實際上形成了民國京津遺老文人的一個很重要的群體。抓住了社團,就可以“順藤摸瓜”地尋找到這個群體中的絕大部分個體。在中觀研究中,群體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在群體的界定和群體成員的確認上,社團是非常重要的視角。統(tǒng)觀郭則沄所與詩詞社之成員,尤其是其主持的蟄園律社、須社,很容易發(fā)現(xiàn)黃懋謙、三多、汪曾武、壽鉨、周學(xué)淵、林葆恒、許鐘璐、傅越棻、黃孝紓、黃孝平、章鈺、唐蘭、李宣倜等人有著很高的“出鏡率”,其中又以閩籍詩人為主體。以社團為紐帶、舞臺,他們實際上已形成一個有共同創(chuàng)作傾向的、規(guī)模與影響都不可小覷的文人群體。抓住了這一群體,就把握住了清民之際京津詞壇的重要一支。顯然,郭則沄和他的詞社是最適合的切入角度。
[1]方寶璋.清代及民國時期閩臺詩鐘[J].福建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2,(1).
[2]郭則沄.舊德述聞[A].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閩粵僑鄉(xiāng)卷(第24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3]郭曾炘.邴廬日記[A].歷代日記叢鈔(第21輯)[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6.
[4]郭則沄.蟄園律集[M].民國三十年鉛印本.
[5]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2輯)[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6]寇夢碧.夕秀詞[M].合肥:黃山書社,2009.
[7]關(guān)賡麟.思痛軒詩存序[A].啟功崇文集二編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選[C].北京:中華書局,2004.
[8]郭則沄.龍顧山房詩贅集四卷[M].民國三十三年油印本.
[9]壽鉨.玨庵詞初集[M].民國十九年刻硃印本.
[10]夏緯明.近五十年北京詞人社集之梗概[A].張伯駒.春游社瑣談·素月樓聯(lián)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1]汪曾武.味莼詞六卷附漱紅館詞賸一卷[M].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12]李世瑜.儔社始末[J].協(xié)商新報,2007,(4).
[13]許鐘璐.侯官郭公墓表[A].卞孝萱.辛亥人物碑傳集(卷十五)[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1.
[14]張寅彭.民國詩話叢編[M]上海:上海書店,2002.
[15]章鈺.四當(dāng)齋集十四卷[M].民國三十六年鉛印本.
[16]陳曾壽.聽水齋詞序[A].陳寶琛.聽水齋詞[M].清代詩文集匯編本.
(責(zé)任編輯 閔 軍)
A Research on the Associations in which the Ci Writer Guo Zeyun Joined in the Republic China
ZAN Sheng-qian
(School of Literatur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
By clarifying the situation of a series of associations in the basic level, especially literary groups in which Guo Zeyun once participated; we can propose his contributions toward the literary circles in Beijing and Tianjin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association activities on his writing. Through the associations and lectures, Guo Zeyun maintained the traditions of the Fujian Association of poetry and Guo style family literature and made a further impact. Guo also organized a literature group which mainly came from Fujian through the ways of poetry. This literature group provides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and clues for the research of modern poetry and Ci poetry.
the Republic China; Ci poetry; Guo Zeyun; association of poetry; association of Ci poetry
2015-05-17
本文為曹辛華教授所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國詞集編年敘錄與提要”(13&ZD118)相關(guān)成果。
[作者簡介]昝圣騫(1987-),男,江蘇徐州人,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語言文學(xué)博士后。
I207.25
A
1672-2590(2015)04-0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