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2014SJD712);揚州大學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XJJ2013-72)“揚州大學圖書館藏珍善古籍整理研究”成果之一。
詩話,是我國詩學理論批評的一種形式,并隨著詩歌的興盛而日益發(fā)展起來。到了清代,詩話之作更是諸家紛起,蔚為大觀。清末江都詩人張夑恩《斯齋詩話》便是其中之一。
1 版本及創(chuàng)作時間
揚州大學圖書館藏清末江都詩人張夑恩《斯齋詩話》稿本兩種,一種是《斯齋詩話》初編、再編之原稿,涂乙增刪頗多;另一種是初編之謄清稿,其后半部分文字、次序與初編原稿略有差異。初編原稿題“掬綠軒詩話”,作者墨筆改為“斯齋詩話”,初編謄清稿先題“斯齋詩話卷壹”,復圈改“斯齋”為“掬綠軒”;再編則題為《斯齋詩話》。手稿約5萬余字,共4冊,即原稿初編、再編各1冊,初編之謄清稿兩冊。線裝金鑲玉,半頁8行,行24字不等,開本23×15.6㎝(玉高26.3㎝)。是書內(nèi)容包括詩文評、詞話、師友鄉(xiāng)賢言行詩作、地理風俗以及清末雜議瑣談等。此稿乃作者親筆手纂,又經(jīng)墨筆刪改圈點,彌足珍貴,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與學術(shù)版本價值。
作者張燮恩,字斯齋,號艾人,一號施齋。揚州江都浦頭人,生于同治二年(1863),卒年不詳。出身于書香門第,為清邑廩膳生,宣統(tǒng)三年(1911)考取歲貢,分省候補州判。著有《斯齋詩話》《期艾詩文集》等書 [1]。書中有“民國改歷,世稱共和,今四年矣”以及“乙卯夏(1915年),美洲合眾國開巴拿馬賽會,吾江都赴會得優(yōu)獎?wù)邇扇恕钡日Z,由此可知,成稿應在1915年之后。較早提及作者張燮恩的是晚清小說家李寶嘉,其《莊諧詩話》載:“揚州張施齋夑恩有句云‘一番時事浮云薄,兩字功名落葉輕。裘馬能青行客眼,功名易白少年頭……’清雄可誦。君又繪一《白發(fā)美人簪花拈筆圖》,屬同人題詠,名目甚奇,頗難下筆……君自題三十六絕,中二絕云……君負異才,年過三十不遇,故詩多悲慨?!?[2]另譚新紅《清詞話考述》將《斯齋詩話》定名為《掬綠軒詩話》,列入“清詞話待訪書目” [3];蔣寅《清詩話考》將《斯齋詩話》列入“清詩話經(jīng)眼錄” [4]。蓋因此稿未曾刊行,文獻對張燮恩以及《斯齋詩話》的介紹并不多。
2 內(nèi)容與史料價值
2.1詩文評
《斯齋詩話》開篇云:“詩話以宋為盛,其傳于后者,以歐陽修六一詩話為最古。其體例以論文為主,而兼及本事。諸家詩話,實仿于是。清阮文達元,有《詩事》兩卷,其所記者,往往及于詩外事矣?!敝赋鲈娫捠菍υ娙思霸娮鞯脑u論之作。作者論詩評文觀點頗多,如“余和人詩,不喜步韻。畏其有所拘牽,必無佳句也。然樂于步韻者,往往出奇制勝,反因韻腳之限,而爭得佳句”;“余不喜作回紋詩,為其勉強牽合,多不自然也。然吟詩既多,易于?;?;“詩之佳者,莫過于真,而詞華次之”;“作長古風,非筆力矯健不可,尤非大氣包舉不可”;“詩有剛直氣者,與桀驁不同,詩氣桀驁,必非良士”等。
作者論詩頗有見地,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觀點,再舉出具體的詩句,加以評論。如“詠物詩不難工切,而難于有言外意。嘗見有詠雉媒者,‘麥隴風輕仔細猜,漫思求牡托良媒。誤人鴇母知多少,誘得春閨燕子來’,讀之令人發(fā)指”。再如對陶淵明的詩作,評論道:“陶淵明詩味淡雅,而意旨則殊激烈,觀于《歸去來辭》之作,可以知矣?!弊髡咴L《白發(fā)美人簪花拈筆圖》,自題三十六絕,和者多不勝載,作者則一一加以評論,如丹徒王少棠廩生德坤和曰:“年去年來祗自悲,琴心三疊枉自知。長卿病渴文君老,頭白吟成妒阿誰。”作者評曰“詩頗感慨”;太興李次林孝廉和曰:“畫出峨眉評短長,銀毫霜髪費思量。只愁老去生花筆,不合少年時世妝?!弊髡咴u曰“詩亦沈慟”;泰州布衣張逸君,以草書名,好作詩。其和詩曰:“顏駟知何晚,馮唐老不辰。更無青眼客,豈有白頭人。”評曰“句亦真樸渾脫”。上述和作,充分反映了清末民初社會大動蕩中各階層人士的社會心態(tài),而作者的詩論亦切中要害,恰到好處。
對于詞話,《斯齋詩話》亦有涉及。如說到清代詞人,作者獨服鄭板橋:“鄭詞如‘今日重逢深院裹,一種溫存猶昔。添多少、周旋形跡?;厥桩斈陭尚B(tài),但片言、微忤容顏赤。只此意,最難得?!苏嫦氲萌?,說得出,非尋常土木偶比也?!闭摷啊爸裰υ~”,作者提到揚州詩人董偉業(yè):“國朝董恥夫,善作竹枝,痛揚州習俗奢靡,將作竹枝詞百章砭之。適成九十九首,為鄭板橋所見,勸其不必發(fā)刻,且曰‘所缺一首,余將代作矣’。恥夫不聽,實時以九十九首付梓。余于宣統(tǒng)庚戌亦仿其體作九十九章,藏于篋中,未敢問世。蓋恐觸時忌諱,未免竹板打枝也?!弊髡咚^“竹板打枝”,此中有一掌故,據(jù)《廣陵詩事》卷四記載:“董恥夫(偉業(yè)),一字愛江,江都人??窈喿韵?,嫉時俗之薄,作《揚州竹枝詞》九十九首,鄭板橋為之敘。時江都令某耳其名,欲一見不可得,強致之。愛江則衣短衫,不言而便溺,令深銜之。適新商貲宦交結(jié)官吏者訴之,竟遭笞。笞時,令謂之曰:‘恥夫遭恥辱?!鲆曅υ唬骸癜宕蛑裰??!瘯r人傳之,令亦愧悔。” [5]
2.2師友鄉(xiāng)賢言行及詩作
作者師友鄉(xiāng)賢言行及詩作,書中記載甚多。茲舉數(shù)例如下:
①作者妻族之記載:“嘶馬王氏有世德,余太岳輔人公,以午年生,家聲始大。記祖歸夜,夢得良馬,遂亦于午年生吾岳秋農(nóng)公,登乙亥賢書,其后季可內(nèi)弟,亦生于午,年少多才,弱冠一試,即登鄉(xiāng)榜。予嘗賀以詩曰:‘三世鐘靈征午馬,一回奏技解丁牛?!w紀實也。季可印汝許,官郵傳部主事?!保ǔ蹙幹`清稿第一冊P16A第6-8行至P16B第1-2行)
作者妻族乃江都嘶馬大姓王氏,其太岳、岳父和內(nèi)弟王季可均馬年生人,有賢名。王季可乃清末舉人,曾任郵傳部主事,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郵傳部為交通部。
②族人張聯(lián)桂之記載:“吾族張丹叔,名聯(lián)桂,由附生仕至封疆,在同治中興八大秀才之列。曾記其《贈彭雪玉麐》句曰:‘三朝元老督師回,萬里長風破浪來。海上魚龍猶曼衍,天邊云日喜重開。暫歸南岳尋丹藥,曾住西湖寫墨梅。扶病不忘軍國事,扁舟一葉到江隈?!保ㄔ倬嶱31B第3-5行)
作者在介紹張聯(lián)桂的部分詩作后,又曰:“余少著《讀史論略》,丹叔曾于廣西寄序一篇,其筆墨尚覺清晰?!笨梢姸岁P(guān)系密切。
張聯(lián)桂(1838~1897),清末名臣。光緒二十年(1894),清軍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以失敗告終,次年清廷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guān)條約》,張聯(lián)桂為了表示堅決反對《馬關(guān)條約》,至少兩次上書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力主與日本作持久之戰(zhàn),后人稱為愛國疆吏。張聯(lián)桂秀才(附貢)出身,最后能做到清廷的封疆大吏,其經(jīng)歷也算得上傳奇了。
③劉師蒼、梅鶴蓀之記載:“劉師蒼,字張侯,儀征孝廉也。其家世以經(jīng)學名,與寶應劉氏遙相輝映。記余于科舉時代,與張侯角逐藝場,見其文筆樸茂,自顧每愧未及。后劉以送弟赴試金陵故,短于目視,登船誤踏水死,時年未四十也?;厮莨嗜?,能無泣然?”(再編P21A第4-7行)
劉詩蒼是近代經(jīng)學家、“揚州學派”的中堅劉師培之兄。梅鶴蓀則是劉師培的外甥,梅鶴蓀少年時即有詩才,曾是作者的得意門生,其母劉氏守節(jié)撫孤,善于吟詠,而不一示人。張燮恩介紹說:“予館其家時,鶴蓀初試筆,學作詞章。詩句每驚人,蓋根底于慈教深也”;“鶴蓀劉中叔師培外甥也。舅氏多材,蓋亦無忌酷似矣?!睆埵蠈﹂T生贊賞有加,認為外甥同舅父一樣有才華。
2.3清末雜議瑣談
雜議瑣談中講述了當時諸多事件,如親歷金陵勸業(yè)會、八國聯(lián)軍入京時慈禧西逃、揚州徐寶山擅改“徐寧門”為“徐寶門”、嘶馬鎮(zhèn)劉氏女為自由戀愛自盡諸事件極具史料價值。
①親歷金陵勸業(yè)會(中國首屆大型博覽會)。1910年,端方督金陵時,效西洋賽會法,舉辦中國首屆大型博覽會。作者曾躬逢盛會,并以10首絕句記錄其況,為后人領(lǐng)略其盛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作者談到作詩緣起說:“宣統(tǒng)二年,端制軍方督金陵時,好大喜功,效西洋賽會法,開勸業(yè)會于省城。時余適以將考歲貢事赴省,躬睹其盛,曾作序一篇、七絕十首,以為他日紀念。”(再編P51B第4-6行)
首絕如同組詩的序曲,先聲奪人:“山海搜尋幾萬重,奇珍畢聚一場中。夜來電火明于晝,未入金陵百里紅。”并注曰:“會場方約十里,樓閣櫛比,屋檐上下,皆設(shè)電燈,遠望如火山?!睂嵞瞬┯[會的“亮化工程”。第二至九首詩,寫會場臺館云集,車水馬龍,飛車噴泉,應接不暇;動物園里獅虎禽鳥眾多,博覽會日夜開放貿(mào)易等。組詩最后一首寫道:“繁華易散瞬經(jīng)冬,誰問臺城碧蘚封?他日倘尋歡會地,落花流水認游蹤?!辈⒏接浾f:“此會開于春,閉于秋,時已九月矣?!弊髡哂浵铝耸讓弥袊笮筒┯[會的盛況,同時也寄托了盛衰無常的滄桑之感。令人稱奇的是,此次博覽會上,作者的朋友江都鄭一琴、王蕊仙的作品獲得優(yōu)獎,而時隔5年,即1915年巴拿馬舉辦世博會上,二人再次獲獎(銀獎),作者曾書“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聯(lián)贈之,并在《斯齋詩話》中對二人的雕刻、書法作品作了詳細介紹。
②八國聯(lián)軍入京,慈禧與光緒西逃。事后,慈禧太后向群臣自述出逃慘狀:“自去年五月以來,禍首諸臣,皆言民心固結(jié),誰想到后就尾大不掉了。那一日,我叫戴勛說:‘文報不通,你往諭團民彈壓彈壓?!l知他也無法了。這兩個月,就筭昏昏的,到了七月十八九,本想與皇帝決計殉社稷,至二十一日,昏昏中被內(nèi)監(jiān)扶出,上一破車兒,出城不知何往,到了頤和園,我想住一宿,而槍炮聲甚近,他們又催上車,亦不知所往。還是英廉說可出居庸關(guān),我哪知居庸關(guān)在哪里,有人說望西北,就望西北走。至貫市,此時我與皇帝穿藍布單衣,沒吃沒喝,連手紙也找不出……”(再編P37B第4-8行至P38A第1-4行)
作者所述光緒庚子兩宮西狩之事,雖系傳聞,但語同實錄。
③徐寶山擅改“徐寧門”為“徐寶門”?!端过S詩話》載:“論世知人,頗具史筆。民國改元時,孫天生托名光復,幾亂揚城,徐老虎寶山,時領(lǐng)鹽捕營,率兵乘之,因誅天生而自夸其功。據(jù)揚州,鑄銅像,立生祠于史閣部墓側(cè),擅改‘徐寧門’為‘徐寶門’,揚人多阿諛之,后為仇家藥彈炸斃。其子孫請命政府,更于生祠中立墓,與史閣部梅花嶺相抗,且附祀其生前所私土媼孫氏,立石像其旁,以祀之。嘗見有題壁者曰:‘徐寶門前柳絮萍,水聲嗚咽憶徐寧。敢依梅花忠臣墓,一樣鹽梟有朝廷。范鐵镕金生后名,哪知知誥鑄先成。一行土妓排紅粉,坐鎮(zhèn)揚州虎字營。’下著無名氏作,不知何許人也?!保ǔ蹙幹`清稿第二冊P15A第7-8行至P15B第1-5行)
徐寶山擅改“徐寧門”為“徐寶門”,未見其他文獻提及。徐寶山被炸,后人于史閣部祠墓旁建立專祠,鑄銅像祀之等事,董玉書《蕪城懷舊錄》有記載:“徐寶山,名懷禮,鎮(zhèn)江丹徒人?!駠?,被炸歿于邸中。后揚人于虹橋北桃花塢故址建筑園林,名曰‘徐園’。又于史閣部祠墓旁建立專祠,鑄銅像以祀之?!?[6]徐寶山“所私土媼孫氏”,即孫閬仙,是徐寶山二夫人。孫閬仙雖出身青樓,但能詩擅畫,通曉歌舞,擅彈古琴,是位才女。徐寶山被炸死后,孫閬仙為紀念夫君建“上將徐公祠”于廣儲門外史公祠東側(cè)、梅花嶺畔。據(jù)揚州瘦西湖徐園內(nèi)《徐園碑記》載,徐寶山的祠堂——徐園,于民國六年(1917年)建成,由其部下籌集銀兩,袁世凱撥銀一萬,由楊丙炎監(jiān)督營造,后期資金難續(xù),孫閬仙變賣首飾,又向鹽商募化,才終于完工。
④李鴻章與日相伊藤博文之恩怨?!端过S詩話》載:“日本相伊藤博文,同治年間謁李公鴻章于天津督署,與訂和約,其時李初平粵捻兩匪,意氣驕甚,見伊藤氏,以為小國使也,不禮之,伊藤銜恨而去。及遼東一役,中國乞和于日,日必要李公往,以難之,蓋伊藤之主動力也。嘗記伊藤有《歷游中國詩》曰:‘馳驥思千里,求名寰宇中。虛懷忘彼我,痼疾慕英雄。萬死平生忘,千秋一寸功。天晴眾山碧,云斷夕陽紅?!^此可知伊藤之抱負不虛矣?!保ㄔ倬嶱16B第7-8行至P17A 第1-5行)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之間的恩怨,也反映出了中日間的恩怨。伊藤博文在任內(nèi)發(fā)動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使日本登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其雄心在《歷游中國詩》中表露無遺。
⑤江都嘶馬鎮(zhèn)劉氏女為自由戀愛自盡?!端过S詩話》載:
“邗東嘶馬鎮(zhèn)有劉氏女,劉書農(nóng)孫女,劉善之女。丹徒籍也。年方二八,待字閨中,有狂且誘之不從??袂因阏Z傷之,女自經(jīng)死,時民國二年二月事也。予嘗作《烈女操》五言五十句,以紀其事。丹徒明經(jīng)蔣珥臣,印逢吉,有《樂府》一篇甚佳,其詞曰:‘士忠義,女貞潔,青史千秋重名節(jié)。大道凌夷舉國狂,畸形貞操長歇絕。平權(quán)自由說紛然,閨門風化尤難言。烈女素知禮義教,欲避強暴軀竟捐??穹蛭凑哿?,吉士已包茅。人言雖可畏,魚珠黑白詎能淆。烈女輕生何太勇,父母悲號鄰里慟。鄉(xiāng)村地僻少人知,太史輶軒今不用。吁嗟乎,世已衰,俗已乖。闡幽彰善屬吾儕,讬諸歌詠筆諸簡,述其事兮明其懷?!胝Z古樸,真是稱題。”(初編謄清稿第二冊P7B第4-8行至P8A第1-5行)
作者在敘述了劉氏女自盡事后解釋說,當時科舉停辦,詩歌久廢,世俗崇尚自由、平權(quán),男女自配,戀愛自由,故詩中云云。
2.4關(guān)于揚州地理記載
關(guān)于揚州地理,《斯齋詩話》多有記載,如對江都白獺河、龍兒河的記載就很詳細:“白塔河又名‘白獺河’,東通龍兒河。《輿地紀勝》云:江都縣東六十里,有龍兒港。其《圖經(jīng)》云:常有怪物自海陵穿入此港,過古鹽河南岸,變?yōu)榘撰H,故名‘白獺河’。此河為明陳瑄所穿,南入揚子江,北際官河。建新開、潘家、大橋、江口四閘,以蓄泄水勢……”(初編謄清稿第二冊P29A第5-8行)
此處講述了白塔河(白獺河)的由來,白塔河是江都區(qū)通南地區(qū)主要的引、排河道,干河為南北走向,北起老通揚運河,經(jīng)宜陵、吳橋、大橋至河口閘入夾江,全長37公里。
關(guān)于龍兒河:“我邗東東去通江之水道,除仙女鎮(zhèn)人字河外,曰大橋之白獺河,曰浦頭之龍兒河。白獺(下轉(zhuǎn)第1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