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照研究資料分析了平禹一礦的水文地質和礦井充水條件,得出了礦井突水規(guī)律,提出了水害防治措施,為礦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輔助。
關鍵詞:煤礦 水害 防治水
1 礦井概況
一礦位于禹州市北10km,行政區(qū)隸屬朱閣鄉(xiāng)、古城鄉(xiāng)。多條高速公路在礦區(qū)南部經過,交通便利。礦區(qū)為北西~南東走向,呈帶狀分布,東西長約8km,南北寬0.35~2.40km,面積為11.0428km2。本井田西依丘陵,東臨平原,地勢由北西向南東微傾斜,地面高程208.70~120.00m。西端為北西~南東走向的斷續(xù)狀崗式堆積和剝蝕殘丘,于平禹一礦工業(yè)廣場附近逐漸消失,其余為平坦的耕地。礦區(qū)范圍內無大規(guī)模的地表水體,地面是利于排掉地表水的沖溝構造,有利于大氣降水的逕流和排泄,僅豐水期構成逕流,殿池李村西北的沖溝內建筑蓄洪土壩(桐樹張水庫)及黑馬水庫等,主要是水量不充足的小型塘壩,旱季基本進入枯水期。一常年性河流——穎河,遠離礦區(qū),位于井田以南7km處,自上游白沙鎮(zhèn)和禹州市北關筑壩蓄水后,河道下游已基本斷流。
2 礦井水文地質
井田主要斷裂構造為東北部魏莊正斷層(F5),北西~近東西呈孤形分布,有60~70°的北東傾向,落差為100~520m,有斷盤構造,南為上升盤,北為下降盤,使區(qū)內二1煤層與外部碎屑巖對接,水文地質條件單一。西南部分布著南升北降、呈北西走向的肖莊斷層(F3),該斷層有55~75°的北東傾向,區(qū)內落差是0~350m。兩斷層構成本礦區(qū)淺部及深部水文地質單元的自然邊界。
3 礦井充水條件
3.1 礦井充水水源
①寒武系灰?guī)r巖溶裂隙承壓水。
平禹井田水文鉆孔地帶的寒灰水,因水壓高,可普遍自流,水位標高能達到130~137m,在平禹一礦正常排水條件下,寒灰水位保持動態(tài)穩(wěn)定。在-200m開采水平,開采二1煤承受的水壓在3.3~3.4Mpa左右。根據焦作、邯鄲、邢臺及開灤等礦區(qū)開采受巖溶水威脅的二1煤經驗,如果沒有導水構造(斷層、陷落柱)或封閉不良鉆孔,在這樣的水壓條件下,寒灰水是不可能突破80m厚的地層(隔水層和含水層組合)進入采掘工作面的。但平禹一礦斷層構造發(fā)育,二1煤底板隔水層存在著潛在的導水通道,使得寒灰水成為威脅礦井安全生產的最危險突水水源。至2008年12月底,寒灰水突水事件已出現過六次,最大突水量為38056m3/h,是焦作礦區(qū)最大突水量的2.6倍。六次突水事件嚴重破壞了礦井的正常生產秩序。
②石炭系太原組下段灰?guī)r裂隙巖溶承壓水。
太原組薄層灰?guī)r最多11層,為巖溶裂隙構造,水量分布不均,局部有大量巖溶水。下段含水層是(L1~L6)的6層灰?guī)r,最穩(wěn)定的巖層是L1-4,13.5m厚,上距二1煤層42m。最穩(wěn)定巖層附近區(qū)域分布著水壓較高的寒灰水,作業(yè)時若操作不慎,使賦存寒灰水的區(qū)域與最穩(wěn)定巖層之間形成了導流通道,就會導致嚴重的寒灰水突水事故,不僅破壞礦井的生產秩序,還可能造成人員傷亡。
③石炭系太原組上段灰?guī)r裂隙巖溶承壓水。
L7~L11分布著5層灰?guī)r,較穩(wěn)定巖層是L8-9,15m厚,上距二1煤12~16m,是二1煤層頂板冒落帶或底板破壞帶范圍內、開采后水可以直接涌入礦坑。直接充水含水層與煤層之間僅有一層較薄的隔水層,在承壓水頭作用下,巖溶水從斷層、裂隙構造涌入礦井,使二1煤底板發(fā)生突水事件。由于沒有高強度水補給,因此該區(qū)域的突水事件多為小型突水,中型突水并不多見。
④頂板砂巖裂隙水,相對于煤層底板巖溶水水害而言,頂板水不構成威脅。
⑤老空水。
老空水威脅主要來自本礦的老采空區(qū)或老巷積水。隨著開采深度和范圍的增加,老空積水范圍也逐漸增大。在采空區(qū)附近布臵采掘工程時,有引發(fā)老空水突水的危險。
總的來講,煤層底板石炭系薄層灰?guī)r和寒武系厚層灰?guī)r巖溶承壓水是礦井主要充水水源,而水壓較高的寒灰水則是礦井嚴重突水事件的“罪魁禍首”,在生產中必須嚴加防范。
3.2 礦井充水通道
在27次底板巖溶水突水事件中,由巖溶裂隙為導水通道的突水共16次,占底板突水的59.2%;斷層引起的突水4次,占底板突水次數的14.8%;采動裂隙引起的突水6次,占底板突水次數的22.2%;鉆孔引起的突水1次。巖溶裂隙、斷層、采動裂隙和封閉不良鉆孔是煤層底板巖溶水充水通道。
4 礦井防治水建議
防治水工作的重點是防治太原組下段灰?guī)r含水層突水。建議:加強地質及水文地質工作,堅持“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原則,采取“防、堵、疏、截、排”綜合防治水措施。選用物探、鉆探、化探、水文地質實驗等手段查明采區(qū)、工作面水文地質條件。加強防隔水煤柱的留設,不接近高壓強含水層。對淺部巖溶裂隙含水層進行帷幕注漿截流,對含水層進行疏放降壓,使水壓降低到對隔水層不會發(fā)生突破的安全水頭值以下。對強含水層和富水的導水構造帶進行注漿改造,使其成為不僅不會發(fā)生突水的地層,而且改造成為隔水保護層。
參考文獻:
[1]鄧寅生,王煥忠,文廣超,等.煤礦水害防治信息化[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1.
[2]許江濤.張村礦防治水研究[J].山東工業(yè)技術,2014(16).
[3]林劉軍.澠池煤田頂板水害研究[J].科技視界,2013(13).
作者簡介:許江濤(1984-),男,碩士,助教,主要從事地質與測量的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