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乃球,韋建信,鄧家剛(.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中醫(yī)醫(yī)院 壯醫(yī)科,廣西 羅城 546400)
?
中藥活血化瘀與藥性相關性理論初探
韋乃球1,韋建信2,鄧家剛1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200;2.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中醫(yī)醫(yī)院 壯醫(yī)科,廣西 羅城 546400)
在藥物功效的基礎上研究中藥藥性,不但有利于明確藥性與功效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也有利于從整體層面掌握中藥藥性的內涵,最終為臨床準確運用中藥提供理論依據。對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與中藥活血化瘀功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初步探討。
活血化瘀;中藥藥性;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沉??;毒性
中藥藥性是中藥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都用于反映中藥作用的性質與特征[1]?;钛鼍褪蔷哂型ɡ}、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的中藥功效,常用于治療血行障礙所致的各種瘀血證[2]。藥性是認識和應用中藥功效的理論基礎,其各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補充,以綜合表達具體藥物的功效特征[3]。在藥物功效的基礎上開展中藥藥性研究,對深刻了解中藥藥性理論內涵和臨床準確運用中藥均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相關研究主要局限于某單一藥性的獨立研究,難以整體反映基于中藥藥性的用藥規(guī)律。為此,本文對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與中藥活血化瘀功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初步探討。
1.1 活血化瘀與四氣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它反映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后世醫(yī)家又將四性的概念進一步補充,就是加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內容,但也只是對四氣程度差異的進一步區(qū)分,仍屬寒熱溫涼范疇[4]。
血瘀證的形成與寒熱的關系十分密切,《內經》當中就有“血遇寒則凝”的說法,就是寒性凝滯,血液受寒則凝結成瘀。另外,清代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說到:“熱邪可以煎熬血液成塊”。就是熱邪擾灼傷血分津液,血液黏稠凝滯成瘀,可見寒熱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因素。通過對陳蔚文主編的《中藥學》所有具活血化瘀作用藥物的藥性寒熱所占比例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顯示:總藥味70味,其中性溫熱者25味,為總數的35.7%;性平者25味,為總數的35.7%;性寒涼者20味,為總數的28.6%;溫熱比寒涼者多5味,高7.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活血化瘀藥中性溫熱者所占比例高。
一般而言,因寒邪導致的瘀血,在治療上主要選用溫性的活血化瘀藥;反之,因熱邪而致的瘀血,就應主要選用涼性的活血化瘀藥;平性的活血化瘀藥靈活性較大,寒熱均可選用。同時,在血瘀證中,不論性屬寒或熱,均可寒熱藥物并用,以獲最佳療效。熱證中用涼藥少佐溫藥,能促進血行,利于散結消滯,且溫可防止涼藥凝阻血行;寒證中用熱藥少佐涼藥,既可防溫藥耗血動血,又可透散郁熱。
1.2 活血化瘀與五味
五味的本義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種口嘗而直接感知的真實滋味,而中藥中的五味主要用以反映藥物在補、泄、散、斂等方面的作用特征。其實,藥物的真實滋味還有淡或澀味,但酸、苦、甘、辛、咸是最基本的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5]。中藥的五味,主要是根據若干功效的作用特點,并結合其真實滋味而確定的。在確定某藥的藥味時,一般只列出一至二種主要的味,并非面面俱到,以免主次難分。
《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耎……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本褪切聊苌?、能行,甘能補、能緩、能和,苦能泄、能燥,酸澀都能收、能澀,咸能軟、能下,淡能滲、能利。因此,根據“辛能行”的五味理論,活血化瘀藥一般具辛味。因又有“苦能泄”“咸入血”之說,故部分藥物還兼有苦或咸味。通過對陳蔚文主編的《中藥學》所有具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中五味所占比例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總藥味70味,其中味辛者 30味,占總數的42.9%;味苦者44味,占總數的62.9%;味咸者6味,占總數的8.6%。由此可見,活血化瘀藥味辛、苦或咸者所占比例高。
作為性能的五味,是臨床選藥處方的又一依據,尤其在功效總結滯后于臨床的古代,如果掌握了該藥的五味特點,可以增強臨床用藥的準確性。
1.3 活血化瘀與歸經
根據臟腑經絡理論,結合藥物的作用特點,將藥物分別與經絡、臟腑加以聯(lián)系,以說明某一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病變的選擇性作用,稱為歸經學說[6]。
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氣機調暢中起關鍵作用,氣滯血瘀多與肝的生理功能異常有關。心主血脈而行血,心的生理功能失調都可發(fā)生血瘀。脾主統(tǒng)血,統(tǒng)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正常運行,若脾的功能減退,則可出血并導致血瘀。由此可見,血瘀證的發(fā)生與肝、心、脾三臟的功能異常密切相關。通過對陳蔚文主編的《中藥學》所有具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歸經所占比例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 總藥味70味,其中歸肝經者63味,占總數的90.0 %;歸心經者26 味,占總數的37.1%;歸脾經者17味,占總數的24.3%。由此可見,該統(tǒng)計結果正好符合上述活血化瘀藥的歸經理論。
臨床用藥時,將歸經和其他性能綜合考慮,可以增強用藥的準確性和提高療效。對于那些性味與主要功效相同,而主治部位不盡一致的藥物,尤其如此。
1.4 活血化瘀與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體現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凡能改善病機或病勢向下、向內的藥物性能都屬升浮,而能夠改善病機或病勢向上、向外的藥物性能都屬于沉降。另外,李時珍曰:“酸咸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顛頂。……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本褪钦f藥性也與藥物本身的性質有關,還可受到炮制、配伍等因素的影響,但影響藥物升降浮沉趨向性的諸多因素中,臨床療效最為關鍵。
升浮藥一般性主溫熱,味屬辛、甘、淡,質地輕清,故活血化瘀藥多具升浮之性[7]。但就某一具體藥物而言,有的作用趨勢具有明顯的雙向性,即升浮之中又有沉降之性,如丹參既適用于婦女血瘀經產諸證,又善治心腹刺痛、癥瘕積聚,還可糾正內熱擾心之心悸失眠等;川芎既可上行頭目,又可下行血海。因此,臨床上應注重血瘀病位,選擇相應趨向的活血方藥。
中藥的升降浮沉趨向和其他性能一樣,也是用以反映中藥功效的性質和特征的,是理解藥物功效和指導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之一。但隨著功效記述的完善,目前的《中藥學》教材不再逐一標明藥物作用的趨向性。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升陽、降逆、發(fā)散風寒、收斂固澀等趨向性很典型的藥物,可直接從功效中體現其升降浮沉的性能;二是一些既升浮又沉降的“雙向性”藥物,只言其一,則不能全面反映其作用趨向,若二性俱標,則主次不分,易顯雜亂;三是趨向性不明顯的藥物,若一一標出,則略顯牽強,且容易導致爭議。
1.5 活血化瘀與毒性
明代張景岳:“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也,所以養(yǎng)人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也,所以祛人之邪氣…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日: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本褪钦f中藥的毒性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毒性泛指藥物的偏性,藥物之所以能治病是因為具有這種偏性。狹義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危害性質,故毒藥是指容易引起毒性反應的藥物[8]。根據這個狹義的毒性,通過對陳蔚文主編的《中藥學》所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藥物中有毒者所占比例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顯示: 總藥味70 味,其中有毒者11味,占總數的 15.7%。
由上統(tǒng)計可見,活血化瘀藥中有毒之藥并不少,若運用不得當,配伍不合理,會產生毒副作用,甚至會致人中毒或死亡。但隨著醫(yī)療實踐的深入發(fā)展,人們發(fā)現無毒藥物與有毒藥物并無絕對界限,朱良春認為:“毒藥多善療疾,可起沉疴愈頑疾,故雖非王道之品,亦有可用與必用之處?!庇卸舅幬锶襞R床使用得當,也能收到相應的療效,而且一些毒性較明顯的中藥往往具有較強或較特殊的治療作用。古今醫(yī)家運用毒劇中藥“以毒攻毒”治療癌癥的報道屢見不鮮,而某些癌癥病因與瘀血阻滯密切相關,治療癌癥選用活血化瘀藥的頻率也比較高。在活血化瘀藥當中,具有破血消癥作用的水蛭、虻蟲、斑蝥等不僅活血作用強,且現代研究認為均具有不同程度抑制腫瘤細胞的作用[10-12]。
中藥藥性的四氣說明寒熱屬性,五味說明功能特性,歸經說明藥物作用的定位,升降浮沉說明藥物作用的趨向,與功效關聯(lián)的特征性十分明顯?;钛鏊幎鄶敌阅芘c功效相統(tǒng)一或在很大程度上相關,如性味辛溫之川芎、延胡索、姜黃等能活血行氣;歸肝、心經的丹參、紅花、益母草等可活血通經。
可見,中藥的性能與功效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歷代醫(yī)家均強調“藥性互參”“性效結合”,體現了中醫(yī)學“整體觀”的學術思想。掌握了這些藥物作用的性質和特征,對于臨床根據不同證候的需要,準確精選相宜的藥物,趨利避害,以達到預期防治疾病的目的。
對部分藥物來說,其藥性有時只與其多種功效中的某一些方面存在著對應關系,活血化瘀藥也是如此,如:桃仁味甘、苦,苦則能活血化瘀,但活血化瘀與其甘味幾無關聯(lián),且其潤腸通便之效也和甘味不相關;斑蝥因破血消癥可歸肝經,然其歸胃、腎經則與功效并無直接聯(lián)系。
同時,中藥的各方面藥性有主次之分,何者起主導作用,其功效就主要體現這方面的特征。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多數藥物的寒熱性能在功效中得以體現,而有的藥物寒熱之性不明顯,就只能作為臨床遣藥組方的參考因素。在活血化瘀藥當中,如桃仁、牛膝有降肺止咳平喘和引火(血)下行之功效,而其寒熱屬性并不明顯。
另外,某些中藥的主要功效與其藥性不一致或不能從其性效關系中得以闡釋,其中就包括活血化瘀藥,如:血竭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生肌斂瘡等功效與其甘味并無直接聯(lián)系;牛膝活血化瘀、補肝腎、強筋骨、引火(血)下行、利水通淋之功效與其酸平之性味亦沒有太大的關系。
迄今為止,對中藥藥性理論的研究大多側重于某一種性能,但中藥的每一種性能只是從某一特定角度對藥物某種作用特征加以概括,單純從某一種性能進行探索顯然不夠完善。另外,有關中藥藥性的現代研究,多從藥物的藥理效應角度出發(fā),藥性與中醫(yī)證候、中藥功效基本是各自分開研究的。由于性效、藥證的分離,使有關研究在揭示中藥藥性理論內涵以及指導臨床準確用藥方面非常局限。
中藥功效是依據中醫(yī)藥理論對藥物治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藥性各要素之間往往相互聯(lián)系和補充,用以綜合表達具體藥味的功效性質和特征。因此在藥物功效的基礎上,將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其各自內涵的研究,由此得出的藥性研究結論將不只限于物質的范疇,而是物質與效應的統(tǒng)一,且能呈現多層次、多因素的特征。
總之,要不斷完善中藥藥性理論,建立一套既符合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又能指導中醫(yī)藥臨床實踐,也能與現代科學接軌的中藥藥性體系,為中醫(yī)藥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1] 王建,張廷模,曾南,等.中藥藥性理論的研究與思考[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5(2):212-213.
[2] 陳蔚文.中藥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3] 曾祥法.中藥功效在中藥 (本草) 學中地位的時代變遷 [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8,30 (5):28 -29.
[4] 劉卓梅,謝春光.通過四氣五味淺析桂枝在五苓散中的作用[J].四川中醫(yī),2013,31 (12):34 -35.
[5] 谷建軍,賈立龍,李 然,等.中藥五味的物質基礎初探[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1,30 (6):422 -424.
[6] 徐樹楠,支政,于麗,等.中藥歸經學說的形成與發(fā)展[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0,37 (8):1488-1489.
[7] 韓翠翠,俞仲毅.中藥升降浮沉理論沿革及應用纂要[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7 (2):16-22.
[8] 孫文燕,侯秀娟,王斌,等.中藥毒性分級概況與研究思路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5):2199-2201.
[9]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一部.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
[10] 楊洪雁,杜智恒,白秀娟.水蛭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43(3): 128-133.
[11] 張學華,張群,王蓓.水蛭、虻蟲、土鱉蟲臨床如何區(qū)別應用[J].中醫(yī)雜志,2010,51(1):36.
[12] 鄧 飛,李擁軍,蔡正斌,等.復方斑蝥膠囊聯(lián)合同步放、化療在宮頸癌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30(7):982-985.
(責任編輯:宋勇剛)
2014-01-15
廣西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中藥藥效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合同編號:10-046-04)
韋乃球(1980-),男,壯族,廣西中醫(yī)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藥基礎理論與中藥藥理學。
R22
A
1673-2197(2015)11-0066-02
10.11954/ytctyy.2015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