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鴻
植物怎么會有情感?我們又怎么能夠感知它的情感?要感知并真切生動地描繪出有關(guān)植物的感情,需要作者獨具慧眼,情思細膩。作為詩人的舒婷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悄然激出美麗雋永的浪花,引人深思,讓人回味。
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思成為文章最亮的美點,涵詠在作者運用生動的修辭所激起的情感之流中。我們能夠真切地體味到植物世界情感的美妙動人,內(nèi)心的情感也會為之觸動,進而反思我們該怎樣面對朝夕相處的生命萬象。作者的感知細膩如發(fā)絲,她深深懂得植物也是有情有愛之物,又有喜怒哀樂之感。當人們用火燎燙樹葉,枝葉劇烈的振幅仿佛讓人聽見它驚恐的叫喊,讀之令人惻然,怎么忍心再去傷害世間的種種生靈?父親對花草備極護愛,不辭辛勞,將玫瑰花盆搬進移出,烹茶相對,呷飲甘露,終于培育出“獨一無二的鼓脹大花苞”,“延長花期”,以至父親亡故后百花神傷,黯然憔悴。萬物性靈,我們應當敬它愛它,莫存妄念,隨意毀損。
所有這一切都緣自作者心存善念,對世間萬物充滿憐愛的悲憫情懷。它啟迪我們讀懂植物的情感,保持生命的真、善、美,讓這個世界減少殘忍與冷漠,和諧共處,其樂無窮。
正是有著涌動的情思之美,才帶動了作者純真爛漫的表達,因而也就產(chǎn)生了另一個美點:飄逸于文字間的語言之美。
作者愛菊科的花卉,就把它當做“模樣招人心疼”的女子來描摹?!袄w細修長裊裊婷婷”,“艷麗繽紛,略帶三分天真”“性情隨和”“皎潔純美”,甚至叫它“豌豆公主”,其愛之切,其愛之深,猶如父親眼中溫婉的女兒,捧之若玉,光華照人。作者體貼“冷水花”“天門冬”等植物不似機巧的動物,如貓似狗邀寵親熱,它們往往是“默默侍立一邊”,“不會撒嬌,不會客套,不會噓寒問暖”,更不會叫喚愛的親撫,所以容易被人忽略,受人冷落。喜愛之情,憐惜之意,可見一斑!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讓文中看似普通的情感變得魅力無窮、回味不盡,看似隱晦的哲思變得形象可感,生動親切。
作者也很善于運用人稱的轉(zhuǎn)換和句式的變換來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如在談到植物有“記憶”時說,“因此我警告你,殺人越貨時,目擊證人可能就是那棵不動聲色的金色合歡”,第二人稱的轉(zhuǎn)換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我的前生,我們的前生可能是一株梔子花或水杉嗎?”“那我們在廚房里,怎能夠?qū)奁暮}卜下刀呢?”這些疑問句和反問句恰似鐘磬聲徐緩而悠揚地激起讀者內(nèi)心的波瀾,引發(fā)人們對生命的深層思考,無疑也扮靚了文章的語言。
這是一篇極具生命哲理的散文。作者花大量篇幅來引導人們關(guān)注植物的情感世界,是為了表達對自然和生命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在文末寫道:“我們佇立在綠色蓊郁之中,語言飄忽而去,另一類詞匯隨著白亮的秘密在瞬間擊穿我。涼涼的水意,沿腳跟進入,布滿全身?!边@里所說的“語言飄忽而去”“瞬間擊穿我”“沿腳跟進入,布滿全身”究竟是一種什么感受?這種感受是真是假,意義何在?這些問題是理解本文主旨的難點所在。面對充滿自然神奇的景象,作者覺得平常詞匯都顯得蒼白,不能生動形象地描摹生命的姿態(tài),因而將視覺轉(zhuǎn)換成觸覺,表達出這種與自然中生長的植物融為一體、命脈相通的獨特感受。
當這種獨特的感受出現(xiàn)時,作者突然覺察出生命的另外一個秘密:世間萬物的生命本源皆為一體,自己的前世可能就是一株梔子花,抑或一株水杉。這樣看來,我們對身外之物應該多一份關(guān)愛和呵護,因為我們所做本來就是在愛護我們自身。但理智告訴作者,這是一種幻覺,不能信以為真。我們覺察植物情感的意義在于拓展人們無盡的神秘的想象空間,在于挖掘和豐厚人類極具深度的精神世界,也在于帶給人們真、善、美的情感啟迪,引導人們永遠充滿愛心。
1.本文獨具情味,語言優(yōu)美,請你結(jié)合具體文段對本文的語言進行簡要賞析。
2.如何理解文章倒數(shù)第三自然段中的“語言飄忽而去”和“另一類詞匯”的含義?
3.你認為本文蘊含著作者怎樣的生命觀念,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
附:參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