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煒
品詩評潮
讀陸健近年來的詩
◎程光煒
周思聰《荷》
我認識詩人陸健先生是1980年代初,那時我大學剛畢業(yè)不久,他因為家庭緣故,從北京調(diào)回河南省文聯(lián)工作。因為都是七七、七八級大學生,都受朦朧詩影響,所以有一見如故的感覺。幾年后,我調(diào)到湖北某大學任教,陸健一切如舊。1993年春,我從北京回武漢經(jīng)過鄭州,專程去看陸健,才知他生活起了變化,但精神狀態(tài)還好。兩年后,我博士畢業(yè)分配到北京一所大學中文系任教,幾年后,陸健重新調(diào)回他的母校任教。某年,詩人田原從日本來京,召集我和陸健在一家餐館聚會,這才得知他這些年的近況。
陸健是近30年當代詩歌的優(yōu)秀詩人之一。他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河南省文聯(lián)工作,現(xiàn)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在八九十年代,他是與潞潞等幾位并提的藝術(shù)風格上不同于第三代詩人、90年代詩歌等先鋒詩歌,也不同于傳統(tǒng)抒情派詩歌的著名詩人。他的詩歌作品,風格溫婉、內(nèi)涵深厚,長于表達內(nèi)心的探索,但也注意與時代潮流發(fā)生契合。那是受過良好教育,閱世很深又保留著讀書人情懷的人,所持的一種詩歌姿態(tài)。我雖然一直為先鋒詩歌鼓吹,寫過很多評論于堅、韓東、王家新、歐陽江河、西川、張曙光、蕭開愚、翟永明創(chuàng)作的文章,但我一直認同陸健、潞潞這種風格的詩人。原因就在,我曾有與他們大體相似的人生經(jīng)驗,插隊、上大學、在文教單位供職,始終在知識分子圈子中生活。我們這代人,有過非常單純的理想,在純真年代養(yǎng)成對社會、人生和詩歌比較簡單的認識。所以,在詩歌趣味上,不主張偏激、激烈、新銳,然而在讀詩看詩上,又持相對包容的態(tài)度,具有較寬闊的藝術(shù)接受視野。正因為在人生經(jīng)歷和詩歌氣質(zhì)上相對接近,所以,他1980年代以后發(fā)表在《人民文學》《詩刊》《詩歌報》《星星》的很多作品,我都讀過,也很喜歡。
1999年后,由于我所編《歲月的遺照》這本詩選引起先鋒詩歌內(nèi)部的大爭執(zhí)、大討論、大分化,我逐漸脫離了詩歌圈子。我注意到,陸健也從關(guān)注先鋒詩歌,漸漸退到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他90年代以后的創(chuàng)作,境界日趨超然,態(tài)度日趨平緩,有一種閱盡人間滄桑的內(nèi)在的平穩(wěn)和睿智。在詩歌修辭上,也力圖回避新奇、鋒利,開始表現(xiàn)出一種更加松弛、從容,當然也更加遼遠的張力。這與90年代社會大轉(zhuǎn)型所造成的巨大心靈震蕩有關(guān),與個人認知社會方式的自我調(diào)整有關(guān),也與詩人開始步入中年階段有關(guān),更重要的是,經(jīng)過二三十年嚴格的詩歌創(chuàng)作訓練,陸健對人、對詩,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指的是,他曾經(jīng)寫過一本叫作《34份禮物——寫給我的學生的詩》的詩集。拿到這本詩集,我起初感到奇怪,我在大學工作三十多年,還從未想過為學生寫文學作品,即使是回憶性散文的念頭也從未有過。這類作品,經(jīng)常會有暗自的設(shè)計,比如以名師自居,以看似淡然的態(tài)度居高臨下地俯瞰學生,在一種關(guān)愛的主題中,隱藏著寫作者自己很高邁的姿態(tài)。我就曾見過這類散文作品,也常報之以相視一笑的理解與同情。但是,陸健這本詩集,完全是以平視的角度,看待自己天天見面的學生們。他把學生看作自己的孩子、熟悉的朋友,以極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作品透出一個中年老師在走過很長一段人生長途之后,用一種“家書”的語氣,與學生展開心靈交流的韻味。這部詩集,讓我想到了《傅雷家書》,想到李健吾《咀華集》,那是一種善解人意的暖意,是文字的體貼,是經(jīng)過很多世事的長者對年輕學生的提醒。這部詩集不在它寫得是否好,而在一種心態(tài),一種非常體諒人的語氣,我想它是詩人陸健走過風起云涌的90年代后的某種自悟。我覺得它和我的心是相通的。
抒情性減弱、敘事性因素加強,是陸健近年來詩歌創(chuàng)作的變化之一。這種變化一定程度受制于詩歌界強調(diào)敘事性風氣的沖擊,但更大程度上還來自社會觀念日益世俗化,以及詩人審美趣味的自覺調(diào)整。詩集《一位美輪美奐的小詩人之歌》即是這方面的反映。作者在《代后記》中明確表示:“顯然,它不是一部帶有神性的作品,而是人間煙火氣很濃的作品。是要解決‘當今之世,詩人何為’的問題。”他意識到,在大眾文化的包圍中,詩人也是一種現(xiàn)實存在。他的抵抗,不再是八九十年代之交那種海子式的抒情絕唱,而是淺唱低吟的自我審視,是以世俗的語感來消解世俗生活對精神的侵蝕。它更表現(xiàn)為一種類似直白的吟唱,這是更具力度的對社會生活的參與。《但丁和撲克牌》寫道:
我們的自贖像萊茵河畔哥特式/城堡里騎士們在壁爐旁打牌/你叫一張里爾克,他甩一張德里達//維特根斯坦暫時在小b的手里占了上風/中國的太陽隔一層魔障,我們不小心就/喜歡上了肯德基和家樂福的購物卡
在充滿歐洲詩意的畫框里,居然是中國今天日常生活的場景。哲學家變成撲克牌名稱,它們從萊茵河畔哥特式城堡的壁爐邊,來到世俗化的現(xiàn)場。這種混搭式的詩句,真的讓人驚訝不已。但字里行間,則是作者對現(xiàn)世生活的嘲諷,是被現(xiàn)實庸常氛圍所遮蔽的警覺和自持。但凡我們通過高鐵站出口,步入一座陌生的城市,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幅幅后現(xiàn)代的廣告宣傳詞。我們每天就生活在這種荒誕之間,已經(jīng)習慣到毫無察覺?!懂敶拿揽觳蕉小愤@首詩,實際指出了現(xiàn)代人這種荒原式的人生處境:
維納斯斷臂的邊緣。一張俏麗的臉/等待著去掉雀斑;一匹跛馬被醫(yī)成/寶馬,口瘡和口吃同時不再流行//但花朵已無力保護它的花香,罌粟的美/決定了她必須躲躲藏藏,長髯飄飄的/拉琴者最后拉斷了自己的脖子
與上一首詩混搭式的詩句形式不同,這首詩的形式給讀者“惡之花”的語言效果?!皭盒摹保欠▏恼Q派戲劇常見的主題之一,它直率地揭露了現(xiàn)代社會高大上外表下的污泥濁水,揭露了人們面對日益惡化社會處境的無動于衷。
為配合這種創(chuàng)作傾向的變化,我注意到陸健大量采用了他過去不常用的直白式口語,將電視臺上肥皂劇的插科打諢和市井口語混合使用,嘗試著這種適應于當代生活節(jié)奏和心理狀態(tài)的明快淺顯的直白句子。最近三十年的口語詩,經(jīng)過于堅、韓東的大力實踐,年輕一代詩人的積極實驗,到今天已成為詩歌語句的主要形式之一。陸健詩句的探索,除彰顯這種直白明快之外,還有意存留著文人句式的某種痕跡,例如《但丁和撲克牌》中的“城堡里騎士們”“萊茵河畔”,《當代的美快步而行》中的“維納斯斷臂”,等等。這種存留映照出陸健詩歌創(chuàng)作幾十年的道路,他的基本詩歌教養(yǎng),他的難以更改的文人氣質(zhì),在藝術(shù)風格考慮上,我覺得這是他仍然不放棄詩歌本身的“詩性”的證明。另外,陸健詩歌敘事性因素的加強,還表現(xiàn)在作者經(jīng)常使用這種譏諷性的句式:
總覺得《詩經(jīng)》《橘頌》的作者/在嘲諷今日的寫家。其實《詩經(jīng)》作者/沒工夫挑刺,他們只是鐘愛名詞//至唐代詩人——文采風流,像一群/勤快的丫鬟給小姐梳頭,刮膩子搽粉/用形容詞把詩歌的品相打磨裝修——《語言的扮相》
借此,我們得以對陸健詩歌創(chuàng)作的“敘事性”有了新的理解。這種敘事性不光指向?qū)θ粘I顖鼍暗闹卑资浇沂荆瑢﹄娨暸_肥皂劇和市井口語的借用,還表現(xiàn)為作者在故意使用一種潛在的譏諷語氣。詩歌的敘事性與小說敘事性的最大區(qū)別,不在如何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上,而在高超的語言技巧,在于這種技巧所揭示的曖昧含混的詩歌的姿態(tài)。詩歌,最大限度上是語言的藝術(shù),是神性在文學界的代表,它的不可思議性,恐怕遠遠超出了小說。在這個意義上,詩歌的敘事性不能從“寫實”的角度去理解,在我看來,它乃一種陌生化的距離感,是通過距離感所顯示的更強烈的對現(xiàn)實的介入。對詩歌來說,其實無所謂真正的“抒情”與“敘事”的邊界,沒有抒情成分所支撐的敘事性詩歌,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
最后我想說的是,詩集《一位美輪美奐的小詩人之歌》的作品結(jié)構(gòu)非常獨特。在一首詩的前面,作者安排一首中國古詩或外國詩的片斷,后面再配一首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這種別致的結(jié)構(gòu),用意是讓兩位作者、兩首詩之間產(chǎn)生某種歷史張力,產(chǎn)生對話的效果。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是陸健在為前面的詩做“注釋”,做“翻譯”,它們之間的互文性,是不言自明的。
2000年以后,陸健轉(zhuǎn)向了“紀實詩”的創(chuàng)作。這就是詩集《非典時期的了了特特博士》和《溫暖》的出版。他在《溫暖·后記》中對紀實詩的概念做出這樣的解釋:“這里所謂的‘紀實性詩歌’,講究的是對于事物的原樣呈現(xiàn),如實記錄:這樣做的理論根據(jù)在于現(xiàn)象學思潮的‘回到事物本身’;它的核心理念是‘實到極致便是空靈’?!庇终f:“歷史地看,詩歌從來都是具有記錄的動能的。杜甫被稱作‘詩圣’,他的作品被譽為‘詩史’。我隨手從書架上拿出一本遠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典名著袖珍讀本《杜甫集》’翻開,第一首就是《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第三首詩《贈李白》?!倍谊懡∵@種紀實詩還有自己的特點,即:“它是我根據(jù)‘圍繞同一題材,挖掘、延展,運用多種筆法’之創(chuàng)作理念完成的‘主題詩集’。我所謂的‘主題詩集’的創(chuàng)作,就是把一個系列組詩或稱‘一本詩集’當作‘由多個片段組成的’一首詩來寫,即多維度地呈現(xiàn)這同一主題之下的無窮意義的詩境,或者說是為人們進入這一主題的無窮詩境開辟多重的路徑?!薄稖嘏贩謩e由《34份禮物——寫給我的學生的詩》《田樓,田樓》《楓葉上的比爾》《洛水之陽》等“主題詩集”組成。這些主題詩集各有側(cè)重和特色,我相比更喜歡《洛水之陽》一些。
據(jù)陸健自述,他在河北滄州出生,在洛陽長大,在北京念大學,在鄭州和北京工作。洛陽是他成長和記憶最深刻的地方。這里文化根基深厚,文人薈萃,是詩人陸健的文化故鄉(xiāng)。臨近洛水之畔,作者思緒翻涌,感慨萬千。據(jù)《洛河水》注釋:洛河發(fā)源于陜西洛南的灌舉山,東過熊耳,流經(jīng)河南盧氏、洛寧、宜陽,在洛陽以東匯合伊河后,東北經(jīng)鞏縣神堤灌入黃河?!兑住吩唬骸昂映鰣D,洛出書,圣人則之?!边@里文化的輝煌、歷史的寥廓,令作者感念系之?!堵搴铀访抗?jié)詩,采用先揚后抑的詩歌句式,把時間的浩渺與現(xiàn)實的短促集聚一起:
洛河水,溫柔的洛河水/連著黃河,連著天下水/飲水的人——不分好人壞人/他只要喝,你就給
作者不愿糾纏于一般的抒情境界,而是讓詩回到遠古原始的狀態(tài),從人類吃穿用的角度來觀察河水與人們的關(guān)系。這里不分好壞,只有人的需求。有趣在于,這部主題詩集以紀實的方式,記述了與他青少年時代生命和成長關(guān)系密切的許多普通人,如父親、同學、鄰居、故舊。這種回憶錄體的詩歌創(chuàng)作,還原了生活現(xiàn)場,讓作者穿過紛紛擾擾的時空,重返自己長大的地方。于是,《洛水之陽》成為他人生的舞臺,這樣演繹的林林總總,實際意義已超出一般的個人回憶錄,它們實在是“實到極致便是空靈”的那種境界。
《田樓,田樓》記敘作者70年代從洛陽到南陽下鄉(xiāng)插隊的一段經(jīng)歷。第一首是《去南陽路上》,作品像是一臺歷史的攝影機,記錄了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離開父母,獨自從洛陽乘火車去南陽的旅行。
火車響亮的鳴笛一下子變得新鮮生動/臥鋪上的我,忽然有些肚子難受/像一口鍋,倒扣著,像一種饑餓/也許它知道要準備消化田樓的紅薯/我對付它的策略是足夠的黃連素
那段苦難歲月,在“今天”的對照下,顯得漫長而寂寞,但又是那么記憶猶新:
遙想當年,咱每每從洛陽東啟程/走焦枝線,像如今——我們都知道的民工似的/硬座或者站立十三小時,車廂亂哄哄
在當代詩人中,以詩歌形式回顧童年應該不乏其人罷。然而用這種實錄形式寫插隊生活,我還從來沒有見過,無疑是陸健的創(chuàng)造。對很多人來說,插隊的記憶早已灰飛煙滅,即使存在記憶中,恐怕也不愿意觸碰。陸健這部主題詩集,以攝影機的客觀視角,以一種黑白照片的記錄形式,為我們留存了那段不該忘卻的歲月。我理解這是作者發(fā)現(xiàn),在這種題材中,紀實詩比一般的抒情詩要顯得逼真和活靈活現(xiàn),借此可以開拓抒情詩的話語空間。而它的煙火氣,它的與尋常人生緊密的關(guān)系,非一般的抒情詩所能達到。
抒情詩曾是陸健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的努力方向,從詩集《一些片段》所收的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這種痕跡。最近十幾年,鑒于社會轉(zhuǎn)型和詩人自己生活所發(fā)生的諸多變化,他有意把敘事、紀實的技巧融于對詩歌的探索過程中。在我看來,這些詩集沒有走先鋒詩的路子,而是陸健自己心靈和藝術(shù)探索的所得。最近三十年的詩歌批評,主要功績在對先鋒詩歌的宣傳、倡導和評論上,這種努力當然沒錯。但它忽視了詩歌的多樣性探索,也是一個不能回避的事實。因為詩歌的世界,乃是大千世界的縮影,人們的各種心緒和感情,都應以不盡相同的方式予以表現(xiàn)。從80年代到新世紀,陸健對新銳詩、敘事詩、紀實詩都進行過很多嘗試,寫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詩篇。作為他的同代人,我感覺他的詩記錄的就是我們所走的歷史進程,有挫折、有歡欣、有探索、也有迂回,他實際是用自己勤奮的筆寫出了“一個人的詩歌史”。正像他在《天梯五十步》這首長詩的第四十四節(jié)中所寫的:
人很小,人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山/看不到的,難以理解的/都交給尺幅的外面/神啊,我們仰望你/你的廣闊無邊
想想三十年前我與陸健的相識,真的有這種“難以理解”的感慨和迷惑?!叭撕苄?,人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山”,就是對這三十年時間距離中某些無法理解,但卻能心有靈犀的感受的準確描繪。在各種文學形式中,詩歌是最具有概括力的一個品種,從陸健的詩,從他最近十年來的努力探索中,我懂得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