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縉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機碳組分特征

    2015-02-07 06:51:26李鑒霖江長勝郝慶菊
    生態(tài)學(xué)報 2015年11期

    李鑒霖, 江長勝, 郝慶菊

    西南大學(xué)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西南大學(xué)資源環(huán)境學(xué)院, 重慶 400715

    縉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機碳組分特征

    李鑒霖, 江長勝, 郝慶菊*

    西南大學(xué)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西南大學(xué)資源環(huán)境學(xué)院, 重慶 400715

    探討了我國西南地區(qū)縉云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下簡稱林地)、果園、坡耕地以及撂荒地4種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SOC)組分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影響。采用物理分組技術(shù),將SOC分為粗顆粒有機碳(cPOC)、細顆粒有機碳(fPOC)、微團聚體內(nèi)顆粒有機碳(iPOC)、微團聚體內(nèi)粉+黏顆粒(s+c_m)有機碳及粉+黏顆粒(s+c)有機碳。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范圍內(nèi),SOC、cPOC、fPOC、iPOC、s+c_m組分以及s+c組分有機碳平均含量均為林地(9.02、3.14、1.61、0.33、0.42、3.53 g/kg)顯著高于果園(3.27、0.93、0.27、0.10、0.24、1.73 g/kg)和坡耕地(2.58、0.51、0.10、0.12、0.08、1.77 g/kg),說明林地開墾會導(dǎo)致SOC及各組分的流失;而撂荒地上述SOC及其各組分含量分別為14.90、5.17、2.36、0.42、0.59和6.36 g/kg,均顯著高于坡耕地,表明耕地撂荒后SOC及其組分能得到有效的恢復(fù)和截存。在SOC的各物理組分中,iPOC的有機碳分配比例最低,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均為3%左右;cPOC和fPOC作為活性較強的非保護有機碳庫,在林地和撂荒地中所占SOC分配比例最高,達到50%以上;而果園和坡耕地中<53 um的粉+黏顆粒有機碳組成的化學(xué)保護有機碳庫分配比例最大,分別為65.9%和71.6%,表明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機碳的活性遠遠大于坡耕地及果園,支持更高的土壤肥力。在SOC及其組分中,fPOC可作為評估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庫影響的良好指標。

    縉云山; 土地利用; 土壤有機碳; 物理分組

    土壤有機碳(SOC)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是土壤質(zhì)量的重要基礎(chǔ),在全球碳循環(huán)中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地表土壤大約含有2500 Pg的碳,其中1550 Pg為SOC庫[1]。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不僅直接改變SOC的含量和分布,而且還通過影響SOC形成及轉(zhuǎn)化的因子而間接改變SOC的含量與分布[2],并因而對大氣CO2濃度產(chǎn)生重要影響[3]。在土壤有機碳背景值很大的情況下,利用總有機碳來評價土地利用或管理方式的變化對土壤碳動態(tài)的影響是非常困難的[4],因此,對土地利用或管理措施變化更為敏感的有機碳組分研究在近年來得到很大重視,而物理分組技術(shù)由于基本不改變有機碳原有的性質(zhì)而得到廣泛應(yīng)用[5]。Six等[6]根據(jù)不同的土壤有機質(zhì)保護機制,利用物理分組技術(shù)把SOC分成3個不同的概念庫:活性非保護有機碳、物理保護有機碳和惰性的化學(xué)及生物化學(xué)保護有機碳,從而為詳細的模型初始化及賦值提供基礎(chǔ)數(shù)據(jù)。

    近年來,國內(nèi)關(guān)于土地利用變化對SOC的影響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總有機碳[7]、活性有機碳[8]或土壤團聚體有機碳[9]等方面,但利用物理分組技術(shù)旨在分離與概念性有機質(zhì)模型庫相關(guān)組分的研究還非常少見。目前國內(nèi)有研究者利用這套物理分組技術(shù)研究了不同施肥處理對SOC組分的影響,比如Huang等[10]研究了中國亞熱帶地區(qū)紅壤長期施肥下對土壤有機碳物理組分的影響,發(fā)現(xiàn)土壤有機碳庫向微團聚體的轉(zhuǎn)變有利于土壤有機碳的長期截存,微團聚體保護碳可作為評估長期施肥對紅壤有機碳儲存的良好指標;黃山等[11]采用土壤有機碳物理分組技術(shù),研究了東北黑土稻田轉(zhuǎn)換為旱地后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的響應(yīng)特征,發(fā)現(xiàn)稻田土壤比旱地更具固碳潛力,其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土壤中包裹態(tài)顆粒有機質(zhì)和礦物結(jié)合有機質(zhì)組分碳的富積;徐江兵等[12]對長期施肥條件下旱地紅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進行物理分組,發(fā)現(xiàn)有機肥的施用顯著提高了紅壤團聚體中各物理組分的含量,并降低了土壤大團聚體的周轉(zhuǎn)??N云山位于我國西南地區(qū)的重慶市,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也是許多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生長地,保護區(qū)內(nèi)土地利用方式多樣。本文以縉云山為研究對象,借助物理分組技術(shù),探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果園、坡耕地以及撂荒地4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有機碳組分的分布狀況,從而為有效的土地管理措施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概況

    縉云山位于重慶市境內(nèi),東經(jīng)106°22′,北緯29°49′,海拔高度為350—951.5 m,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年均氣溫13.6 ℃,年均降水量為1611.8 mm??N云山主要植被為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質(zhì)巖層由三疊紀須家河組厚層砂巖夾薄層泥頁巖和煤線組成,土地類型主要以山地黃壤居多,此外還有棕黃壤以及少量人為利用的水稻土。林地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為22.89 g/kg,全氮含量為1.67 g/kg,堿解氮為171.38 mg/kg,硝態(tài)氮為16.06 mg/kg,銨態(tài)氮為6.13 mg/kg,全磷為140.30 mg/kg,有效磷為7.10 mg/kg,有效硫為139.04 mg/kg,速效鉀為81.49 mg/kg,pH值為3.95,土壤容重為1.07 g/cm3。

    1.2 樣品采集

    土壤樣品于2011年6月采自縉云山陽坡同一海拔高度處,土壤為酸性黃壤。共選擇林地、坡耕地、果園和撂荒地4種土地利用方式,其中林地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為四川大頭茶(Gordoniaacuminata)、白毛新木姜子(Neoliteaaurata)和四川楊桐(Adinandrabockiana);坡耕地為玉米地;果園為棗樹和桔子種植園;撂荒地為棄耕多年的坡耕地,地面植被為生長旺盛的雜草,無灌木和喬木。每種土地利用類型選擇3個樣地,每個樣地設(shè)置3個采樣點,利用挖剖面取樣法在各采樣點分層取0—10、10—20、20—30、30—40、40—50、50—60 cm的土樣,將各個樣地的土樣按照層次進行分層混合,然后用四分法取出足夠的樣品,除去礫石和根系,風干后過孔徑2 mm篩。

    1.3 土壤有機質(zhì)分組

    依照Six等[6]的方法對土壤有機質(zhì)進行物理分組(圖1)。首先,取30 g風干并過2 mm篩的土樣置于250 μm篩上,并在過篩時加入50顆直徑為4 mm的玻璃珠。為避免微團聚體被玻璃珠進一步破壞,在篩上沖入持續(xù)穩(wěn)定的水流并將微團聚體沖刷到53 μm篩上。待大團聚體完全破壞后,留在250 μm篩上的即為粗顆粒態(tài)有機質(zhì)(cPOM)(>0.25 mm),然后再采用常規(guī)的濕篩法分離微團聚體和粉+黏顆粒(s+c)。所有組分在50 °C 下烘干并稱重。

    微團聚體的密度分組方法改良自Six等[13]。取5 g 110 °C下烘干的微團聚體,冷卻到室溫后加入到離心管中,倒入35 mL密度為1.85 g/cm3的NaI,并用手慢慢地搖10次,用10 mL NaI沖洗殘留在離心管蓋子和壁上的殘渣,然后再將其放入138 kPa的真空干燥器中10 min。取出靜置20 min后,在20 °C下離心60 min(1250 g)。離心后的懸浮物用20 μm的濾膜抽濾,得到的即為細顆粒態(tài)有機質(zhì)(fPOM)。離心管底部的重組用50 mL去離子水沖洗兩次后,加入30 mL 0.5%的六偏磷酸鈉,振蕩18 h,然后過53 μm篩,留在篩上的為微團聚體內(nèi)顆粒有機質(zhì)(iPOM),篩出的為微團聚體內(nèi)的粉+黏顆粒(s+c_m)。所有組分均在50 °C下烘干稱重。

    圖1 土壤有機質(zhì)物理分組框架圖 (根據(jù)Six等[6]修改)

    全土以及分組后的物理組分土壤樣品由于不含碳酸鹽,采用干燒法測定全土以及各有機質(zhì)組分中的SOC含量,所用儀器為Multi N/C 2100分析儀(德國耶拿)。各個組分的質(zhì)量以及有機碳含量的結(jié)果用于有機質(zhì)組分含量、有機碳含量及分配比例的計算,其計算公式如下:

    各有機質(zhì)組分含量(%)=各有機質(zhì)組分質(zhì)量/土壤質(zhì)量×100

    各有機質(zhì)組分有機碳含量(g/kg)=各有機質(zhì)組分自身有機碳含量(g/kg)×各組分含量(%)

    各有機質(zhì)組分有機碳的分配比例(%)=各有機質(zhì)組分有機碳含量/SOC×100

    敏感性指標[14]=(變量最大值-變量最小值)/ 變量最小值

    1.4 數(shù)據(jù)處理

    用SPSS19.0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間以及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深度之間的各有機質(zhì)組分含量、SO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進行方差分析(ANOVA),當其通過方差齊次性檢驗時(P>0.05),則進行均值間最小差異顯著性(LSD)檢驗;若其不能通過方差齊次性檢驗(P<0.05),則采用Tamhane′s T2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組分含量的影響

    圖2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4種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及有機質(zhì)組分中有機碳的含量。不管土層如何,s+c組分有機碳與cPOC含量最高,fPOC居中,而s+c_m組分有機碳及iPOC含量最低。

    在0—10 cm土層,林地SOC含量顯著高于其他3種土地利用方式(圖2),而在向下的各個土層則均為撂荒地最高,林地次之。在整個0—60 cm土層,SOC含量為撂荒地(14.90 g/kg)>林地(9.02 g/kg)>果園(3.27 g/kg)>坡耕地(2.58 g/kg)。果園和坡耕地的SOC含量分別比林地減少了63.74%和71.40%(P<0.05),說明林地墾殖為果園和坡耕地后造成了土壤碳的損失;而撂荒地SOC含量比坡耕地高出了477.52%(P<0.05),說明將坡耕地撂荒后,有利于土壤中有機碳的恢復(fù)和積累。

    除撂荒地外,其它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粗顆粒態(tài)有機碳(cPOC)均呈現(xiàn)出明顯的垂直遞減的剖面分布特征。土地利用方式對cPOC具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在0—60 cm的所有土層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間的cPOC含量均達到顯著差異:在0—10 cm土層,林地的cPOC含量(10.49 g/kg)最高,其次為撂荒地(5.13 g/kg)和果園(2.66 g/kg),坡耕地(0.89 g/kg)最低;而在20—60 cm的各個土層則為撂荒地最高,其次是林地,果園和坡耕地最低。在整個0—60 cm土壤深度內(nèi)cPOC的平均含量為撂荒地(5.17 g/kg)>林地(3.14 g/kg)>果園(0.93 g/kg)>坡耕地(0.51 g/kg)(圖2)。

    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細顆粒態(tài)有機碳(fPOC)、微團聚體內(nèi)顆粒有機碳(iPOC)、s+c_m組分有機碳及s+c組分有機碳含量均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表現(xiàn)出明顯的垂直分層現(xiàn)象(圖2)。在0—10 cm土層,這4種組分有機碳含量均為林地顯著高于其它3種土地利用方式,而在10—60 cm的各個土層則是撂荒地最高,林地次之。在0—60 cm的所有土層上fPOC和s+c_m組分有機碳含量均為坡耕地最低,而iPOC含量最低的是果園;除0—10 cm及20—30 cm土層外,其它土層中果園和坡耕地的差異并不大。在0—60cm的土壤深度內(nèi)fPOC含量為撂荒地(2.36 g/kg)>林地(1.61 g/kg)>果園(0.27 g/kg)>坡耕地(0.10 g/kg),iPOC為撂荒地(0.42 g/kg)>林地(0.33 g/kg)>坡耕地(0.12 g/kg)>果園(0.10 g/kg),s+c_m組分有機碳為撂荒地(0.59 g/kg)>林地(0.42 g/kg)>果園(0.24 g/kg)>坡耕地(0.08 g/kg),s+c組分有機碳為撂荒地(6.36 g/kg)>林地(3.53 g/kg)>坡耕地(1.77 g/kg)≈果園(1.73 g/kg)。

    由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上述5種有機碳組分的含量的高低順序大致均為撂荒地、林地、果園、坡耕地。除s+c組分有機碳含量在坡耕地與果園間的差異不顯著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間這4種組分有機碳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表明林地轉(zhuǎn)換為果園和坡耕地將導(dǎo)致這5種組分有機碳含量顯著降低,而坡耕地撂荒則有助于其恢復(fù)和升高。

    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組分分配比例的影響

    圖3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碳組分的碳分布。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s+c組分有機碳分配比例最高,平均占土壤總碳庫的53.97%,其次是cPOC,分配比例為28.26%,s+c_m組分有機碳與iPOC的分配比例最低,分別為土壤總碳庫的4.46%和3.05%。

    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cPOC分配比例在0—60 cm深度內(nèi)的剖面分布趨勢不盡相同(圖3)。林地和果園cPOC分配比例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而撂荒地和坡耕地則相反,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cPOC分配比例的影響顯著,坡耕地在0—60 cm的所有土層上均最低,除0—10 cm土層林地最高外,其余土層均為撂荒地最高。在整個0—60 cm土壤深度內(nèi),cPOC分配比例的平均值為撂荒地(35.09%)>林地(31.69%)>果園(25.49%)>坡耕地(20.76%)。林地墾殖為果園和坡耕地后顯著降低了cPOC分配比例(P<0.05),而坡耕地撂荒則導(dǎo)致cPOC分配比例有了一個顯著的升高(P<0.05)。

    圖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碳組分含量

    圖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機碳組分分配比例

    除坡耕地fPOC分配比例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是很明顯外,其它3種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現(xiàn)為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降低(圖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間fPOC分配比例差異顯著,坡耕地在0—60 cm的所有土層上均最低,除0—10 cm土層撂荒地最高外,其余土層均為林地最高。在整個0—60 cm土層,fPOC分配比例與cPOC相似,林地(15.67%)和撂荒地(15.22%)要顯著高于果園(6.31%)和坡耕地(3.83%),與林地相比,果園和坡耕地大大降低了fPOC的分配比例,而坡耕地閑置為撂荒地則促使fPOC分配比例增大。

    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iPOC的分配比例均呈現(xiàn)出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的趨勢(圖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間iPOC的分配比例差異顯著,在0—30 cm深度內(nèi)的各個土層上iPOC比例要顯著高于其它3種土地利用方式,而在30—60 cm的各土層上則為林地最高。在整個0—60 cm土層內(nèi),iPOC分配比例的平均值為坡耕地(3.81%)>林地(3.31%)>撂荒地(2.79%)>果園(2.29%)。

    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s+c_m組分有機碳分配比例總體上表現(xiàn)為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林地的這種變化趨勢并不是很明顯(圖3)。在0—60 cm的所有土層上s+c_m組分有機碳分配比例均為果園最高,而坡耕地最低。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間s+c_m組分有機碳分配比例差異顯著,尤其是在0—30 cm土層內(nèi)差異更加明顯。在0—60 cm土層內(nèi),s+c_m組分有機碳分配比例平均值為果園(6.71%)>林地(4.40%)>撂荒地(3.91%)> 坡耕地(2.83%)。

    與其它4種有機碳組分不同,s+c組分有機碳分配比例呈現(xiàn)為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趨勢,尤其是林地和果園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圖3)。土地利用方式對s+c組分有機碳分配比例的影響顯著,在0—60 cm的所有土層,坡耕地的有機碳分配比例最高,其次是果園,撂荒地在0—30 cm土層高于林地,而在30—60 cm土層則低于林地。在整個0—60 cm土層,s+c組分有機碳分配比例為坡耕地(68.77%)>果園(59.19%)>林地(44.94%)>撂荒地(42.99%)。與cPOC及fPOC不同,林地轉(zhuǎn)變?yōu)槠赂睾凸麍@導(dǎo)致s+c組分有機碳比例分別提高了53.03%和31.71%(P<0.05),而將坡耕地撂荒則使得s+c組分有機碳比例降低了37.49%(P<0.05)。

    2.3 土壤總有機碳與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物理組分有機碳含量敏感性分析

    表1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60 cm各土層不同有機碳組分的敏感性分析,可以看出,在各個土層中,fPOC含量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yīng)都要遠大于其它有機碳組分。在整個0—60cm土壤深度內(nèi),不同有機碳組分對土地利用變化的敏感性為fPOC(22.02)> s+c_m(6.33)> SOC(4.77)> cPOC(4.58)> iPOC(3.14)> s+c(2.68),表明fPOC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最為敏感,而s+c組分有機碳含量對土地利用變化的敏感性最差,因此fPOC可作為評估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庫影響的良好指標。

    表1 不同有機碳組分變化的敏感性指標

    3 討論

    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對土壤有機碳有較大的影響[15],而植被物種的組成,土地利用類型以及管理措施都會影響到土壤有機碳的質(zhì)量、數(shù)量和周轉(zhuǎn)[16]。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整個0—60 cm的土壤深度內(nèi),土壤總有機碳及其各組分有機碳含量的高低順序大致均為撂荒地、林地、果園及坡耕地,林地轉(zhuǎn)變?yōu)槠赂鼗蚬麍@后,土壤有機碳含量大幅下降,而將坡耕地閑置為撂荒地后,土壤有機碳得以恢復(fù)和增加。林地和撂荒地由于沒有人類活動的干擾,地表的植被凋落物可通過分解補充土壤碳庫;而且林木和草本植物根系的轉(zhuǎn)化也是土壤碳的主要來源[17];但林地由于位于土壤表層之下的樹木根系粗大,難于分解,土壤有機質(zhì)來源缺乏,從而導(dǎo)致含量較低,而撂荒地草本植物的根系特別是細根分布較淺,根系的腐解轉(zhuǎn)化快,從而在0—60 cm的整個土壤剖面上土壤碳含量都比較高[18]。果園周圍居住的大多為山地農(nóng)民,由于運輸不便以及經(jīng)濟落后等原因,這些居民依靠果樹的剪枝作為薪柴的主要來源,再加上果實的收獲等,使得果園的土壤碳含量比林地低。坡耕地由于常年翻耕,土表松軟,水土流失嚴重,致使伴隨于其中的有機碳流失嚴重;并且人為翻耕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加劇了土壤有機碳的礦化;而且由于作物的收獲,致使植物中的碳不能還田,這些原因都導(dǎo)致坡耕地不利于土壤碳的積累。

    根據(jù)Six等[6,19]提出的概念模型,cPOC和fPOC構(gòu)成的碳庫可定義為非保護有機碳庫,主要受土壤有機質(zhì)輸入的影響[20],具有較強的生物活性;iPOC為閉蓄在微團聚體內(nèi)部的物理保護有機碳庫,是土壤中相對活躍的有機碳庫[21];<53 μm的粉+黏顆粒有機碳組成了化學(xué)保護有機碳庫(微生物來源的腐殖酸較多,并與黏粒結(jié)合),分解慢,有利于長期保存[22]。由表2可以看出,物理保護有機碳庫最小,約占土壤總有機碳的3%左右;林地和撂荒地作為非人類干擾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有機質(zhì)來源比較豐富,非保護有機碳庫最大,占土壤總有機碳的50%以上;果園和坡耕地作為受人類活動強烈干擾和影響的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由于土壤有機質(zhì)來源缺乏及其自身碳的流失,非保護有機碳庫迅速降低,而化學(xué)保護有機碳庫最大,占到土壤總有機碳的60%—70%多。Besnard等[23]用13C自然豐度技術(shù)發(fā)現(xiàn),游離態(tài)顆粒有機質(zhì)(即團聚體間顆粒有機質(zhì))與閉蓄態(tài)顆粒有機質(zhì)(即團聚體內(nèi)顆粒有機質(zhì))在C與N含量、C/N、形態(tài)及δ13C在森林土壤中均無顯著差異,但在耕作土壤中卻有顯著差異,研究者認為封閉在50—200 μm微團聚體內(nèi)的顆粒有機質(zhì)的周轉(zhuǎn)時間比在其它位置的顆粒有機質(zhì)更長,所以,干擾較少的土壤由于團聚體對土壤有機質(zhì)的保護作用,比受干擾的土壤能積累更多的易變性有機碳,與本文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cPOC和fPOC作為活性有機碳可以直接參與土壤生物化學(xué)過程,同時也是土壤生物活動的能源和土壤養(yǎng)分的驅(qū)動力[24]。因此,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機碳的活性遠遠大于坡耕地及果園,具有更高的土壤肥力。

    表2 在0—60cm土壤深度內(nèi)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下各概念性碳庫中有機碳含量(g/kg)及其占土壤總有機碳百分比(%)以及與對照相比的相對差異(%)

    Table 2 The contents of soil conceptual carbon pools and the percentages(%)to the total SOC 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 in the 0—60cm soil depth under the four land uses

    1: 各概念性碳庫中的有機碳含量;2:各概念性碳庫占土壤總有機碳的百分比;3:各土地利用類型與對照相比的有機碳相對差異,其中坡耕地和果園是以林地為對照,而撂荒地則是以坡耕地為對照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有較大影響,相比于總有機碳,非保護有機碳庫變化更大,而物理保護和化學(xué)保護有機碳庫變化則要小一些(表2)。在林地轉(zhuǎn)變?yōu)槠赂嘏c果園時,非保護有機碳庫分別降低了87.16%和74.74%,而在坡耕地棄耕為撂荒地后,非保護有機碳庫則增加了11.34倍。因此在土地利用轉(zhuǎn)變過程中,隨著有機質(zhì)輸入的增加或減少,土壤中非保護有機碳庫也會迅速的升高或降低。K?bl和K?gel-Knabner[25]發(fā)現(xiàn)與游離態(tài)顆粒有機碳相比,閉蓄態(tài)顆粒有機碳含有更多的烷基碳(即碳化合物的長鏈如酸、油脂、角質(zhì)酸、蛋白質(zhì)和縮氨酸)和較少的氧-烷基碳(如碳水化合物和多糖),表明在游離態(tài)顆粒有機碳轉(zhuǎn)變?yōu)殚]蓄態(tài)顆粒有機碳過程中,存在易分解碳水化合物選擇性分解和惰性的長鏈碳的保護現(xiàn)象。Golchin等[26]發(fā)現(xiàn)在耕作土壤中,由于團聚體的持續(xù)破壞,導(dǎo)致有機質(zhì)的礦化作物使易利用的氧-烷基碳優(yōu)先損失,可能這也是本研究中林地墾殖為坡耕地和果園后非保護有機碳庫快速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同組分有機碳分布的轉(zhuǎn)變可通過土壤有機碳化學(xué)成分的變化反映出來[18],本文的試驗結(jié)果表明在坡耕地在棄耕撂荒時fPOC的上升幅度大于iPOC,由此推斷在這個轉(zhuǎn)變過程中應(yīng)該伴隨著氧-烷基碳的富集。

    Christensen[27]研究發(fā)現(xiàn)在長期耕作的旱田里,其耕層土壤中非復(fù)合組分占總有機碳的比例通常低于10%,Sleutel 等[20]發(fā)現(xiàn)在比利時兩塊農(nóng)田的表層土壤(0—20 cm)中,cPOC與fPOC合起來占土壤總有機碳的比例為5%—14%,K?bl 和 K?gel-Knabner[25]也發(fā)現(xiàn)對砂至壤土,這兩個組分占土壤總有機碳的比例為2.5—13.4%。但本研究中坡耕地表層土壤(0—20 cm)中這兩種組分占土壤總有機碳比例的和約為20%,比以上的研究結(jié)果要高。fPOC即自由輕組有機碳,主要來源于不同分解階段的植物殘體,真菌的菌絲和孢子、種子、動物殘體、微生物殘骸等[28],對土壤有機質(zhì)周轉(zhuǎn)有重要作用,是植物養(yǎng)分的短期儲存庫,具有較高的易變性[29],是土壤中不穩(wěn)定有機碳庫的重要組成部分[30]。本研究發(fā)現(xiàn)fPOC作為活性碳組分對土地利用變化最敏感,其敏感性指標遠遠高于其它有機碳組分。Sleutel 等[20]也認為fPOC可作為農(nóng)田管理措施變化對碳庫影響的良好指標,但是fPOC的敏感性隨著管理措施的變化也在發(fā)生著改變。他們在比利時的一個長期野外試驗站,發(fā)現(xiàn)在低有機質(zhì)輸入的情況下,隨著農(nóng)田廄肥施用量的增加,fPOC占總有機碳的分配比例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隨之升高趨勢,但在高有機質(zhì)輸入下(從每4年40 t廄肥+40 t NKP化肥處理到每4年80 t廄肥處理),其分配比例沒有進一步的顯著性的升高,從而表明這類非保護性碳庫可以變得飽和。另外,Carter等[31]在加拿大渥太華的沙壤土的一個研究發(fā)現(xiàn)輕組有機碳的分配比例在添加廄肥的處理下(50 t/hm2每季作物)高于不添加廄肥的處理,但是在50 t/hm2處理與100 t/hm2處理之間沒有發(fā)現(xiàn)持續(xù)的升高趨勢,從而證明該活性組分對管理方式有不同的響應(yīng)。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iPOM含量遠高于fPOM,在整個0—60 cm土壤深度內(nèi),4種土地利用方式下iPOM含量分別為林地16.66%,撂荒地5.24%、坡耕地4.14%和果園3.54%;而土壤中fPOM含量非常低,在0.27‰—2.12‰之間,但iPOC的分配比例卻顯著低于fPOC(圖4),表明有機質(zhì)組分自身的碳濃度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該結(jié)果與Elliott[32]的研究相反,他認為團聚體組分中有機碳的分布主要是受該組分含量的控制,但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與Del Gald等[33]相似,他們發(fā)現(xiàn)牧場中53—250 μm土壤組分有機碳分配比例比原始草原低38%,但其組分含量兩者之間卻沒有顯著差異。而且,Sleutel 等[20]也發(fā)現(xiàn)與對照(不施廄肥)相比,施加廄肥后的確可以提高iPOC的分配比例,但對iPOM的含量卻沒有明顯影響。Six等[6]以及Huang等[10]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iPOC對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敏感,受土地利用變化及土地管理方式(例如耕作方式、施肥)的強烈影響。但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iPOC的敏感性指標非常低(表1),對土地利用變化并不敏感,這可能與不同的土壤類型或者氣候條件有關(guān)。

    <53 μm土壤組分有機碳含量相對較高,但對土地利用變化并不敏感,其變化幅度甚至低于SOC(表2),與Sleutel等[20]的研究一致,即隨著廄肥施用量的增加,<53 μm土壤組分有機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均得到提高,然而增加幅度卻遠低于土壤總有機碳。徐江兵等[12]通過對旱地紅壤表層(0—15 cm)有機碳物理分組發(fā)現(xiàn),礦物結(jié)合態(tài)有機碳(即本文中的s+c_m組分有機碳)是土壤有機碳的主要組成部分,占總有機碳的76%—85%,但在本研究中s+c_m組分有機碳占土壤總有機碳的分配比例卻非常低,在坡耕地0—20 cm土層中約為4%,這種研究結(jié)果上的差異也許是由于不同的土壤類型所致,本研究中的坡耕地為黃壤,而徐江兵等[12]的土壤類型為紅壤。然而,具體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4 結(jié)論

    (1) 林地及撂荒地SOC及其各組分碳含量都顯著高于果園和坡耕地,說明林地開墾將會造成土壤中碳的流失,而坡耕地撂荒后則有助于碳的恢復(fù)和截存;

    (2) 林地和撂荒地中活性較強的cPOC及fPOC的有機碳分配比例較高,而果園和坡耕地中受化學(xué)保護的粉+黏顆粒有機碳分配比例較高,說明林地和撂荒地SOC的活性高于果園和坡耕地,從而具有更高的土壤肥力;

    (3) fPOC對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比SOC及其它組分更敏感,可作為評估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庫影響的良好指標。

    [1] Lal 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Science, 2004, 304(5677): 1623- 1627.

    [2] Parton W J, Schimel D S, Cole C V, Ojima D S. Analysis of factors controlling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s in great plains grassland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7, 51(5): 1173- 1179.

    [3] 蘇永紅, 馮起, 朱高峰, 司建華, 常宗強. 土壤呼吸與測定方法研究進展. 中國沙漠, 2008, 28(1): 57- 65.

    [4] Garten C T, Wullschleger S D. Soil carbon inventories under a bioenergy crop (Switchgrass): Measurement limit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9, 28(4): 1359- 1365.

    [5] Marriott E E, Wander M M. Total and labil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system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6, 70(3): 950- 959.

    [6] Six J, Callewaert P, Lenders S, De Gryze S, Morris S J, Gregorich E G, Paul E A, Paustian K. 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carbon storage in afforested soils by physical fractionation.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2, 66(6): 1981- 1987.

    [7] 唐國勇, 李昆, 孫永玉, 張春華. 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和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 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 2011, 24(6): 754- 759.

    [8] 藍家程, 傅瓦利, 袁波, 彭景濤, 張婷, 付允. 巖溶山區(qū)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及其分布的影響. 中國巖溶, 2011, 30(2): 175- 180.

    [9] 李娟, 廖洪凱, 龍健, 陳彩云. 喀斯特山區(qū)土地利用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和活性有機碳特征的影響. 生態(tài)學(xué)報, 2013, 33(7): 2148- 2156.

    [10] Huang S, Peng X X, Huang Q R, Zhang W J. Soil aggregation and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ffected by long-term fertilization in a red soil of subtropical China. Geoderma, 2010, 154(3/4): 364- 369.

    [11] 黃山, 芮雯奕, 彭現(xiàn)憲, 劉武仁, 張衛(wèi)建. 稻田轉(zhuǎn)變?yōu)楹档叵峦寥烙袡C碳含量及其組分的變化特征. 環(huán)境科學(xué), 2009, 30(4): 1146- 1151.

    [12] 徐江兵, 李成亮, 何園球, 王艷玲, 劉曉利. 不同施肥處理對旱地紅壤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及其組分的影響. 土壤學(xué)報, 2007, 44(4): 675- 682.

    [13] Six J, Elliott E T, Paustian K, Doran J W. Aggregation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in cultivated and native grassland soi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8, 62(5): 1367- 1377.

    [14] Bremer E, Janzen H H, Johnston A M. Sensitivity of total, light fraction and mineralizable organic matter to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 Lethbridge soil.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94, 74(2): 131- 138.

    [15] Post W M, Kwon K C.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land-use change: processes and potential.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0, 6(3): 317- 327.

    [16] Berger T W, Neubauer C, Glatzel G. Factors controlling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es in pure stands of Norway spruce (Piceaabies) and mixed species stands in Austri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159(1/2): 3- 14.

    [17] Zhong L, Zhao Q G.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in soil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hina. Plant and Soil, 2001, 231(2): 175- 185.

    [18] 邱莉萍, 張興昌, 程積民. 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質(zhì)及其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 中國環(huán)境科學(xué), 2009, 29(1): 84- 89.

    [19] Six J, Conant R T, Paul E A, Paustian K. Stabilization mechanism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mplications for C-saturation of soils. Plant and Soil, 2002, 241(2): 155- 176.

    [20] Sleutel S, De Neve S, Nemeth T, Toth T, Hofman G. Effect of manur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soil fractions in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06, 25(3): 280- 288.

    [21] Conant R T, Six J, Paustian K. Land use effects on soil carbon fractions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II. changes in soil carbon fractions along a forest to pasture chronosequence.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4, 40(3): 194- 200.

    [22] 竇森, 李凱, 關(guān)松. 土壤團聚體中有機質(zhì)研究進展. 土壤學(xué)報, 2011, 48(2): 412- 418.

    [23] Besnard E, Chenu C, Balesdent J, Puget P, Arrouays D. Fate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 soil aggregates during cultiv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96, 47(4): 495- 503.

    [24] 張瑞, 張貴龍, 姬艷艷, 李剛, 常泓, 楊殿林. 不同施肥措施對土壤活性有機碳的影響. 環(huán)境科學(xué), 2013, 34(1): 277- 282.

    [25] K?bl A, Kogel-Knabner I.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free and occlude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 a differently textured arable Cambisol as revealed by solid-state13C NMR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2004, 167(1): 45- 53.

    [26] Golchin A, Clarke P, Oades J M, Skjemstad J O. The effects of cultivation on the 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soils.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1995, 33(6): 975- 993.

    [27] Christensen B T. Physical fractionation of soil and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mplexity in organic matter turnover.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1, 52(3): 345- 353.

    [28] Spycher G, Sollins P, Rose S.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light fraction of a forest soil: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patterns. Soil Science, 1983, 135(2): 79- 87.

    [29] Balesdent J. The significance of organic separates to carbon dynamics and its modelling in some cultivated soils.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96, 47(4): 485- 493.

    [30] 董洪芳, 于君寶, 管博. 黃河三角洲堿蓬濕地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分布特征. 環(huán)境科學(xué), 2013, 34(1): 288- 292.

    [31] Carter M R, Angers D A, Gregorich E G, Bolinder M A. Characterizing organic matter retention for surface soils in eastern Canada using density and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3, 83(1): 11- 23.

    [32] Elliott E T. Aggregate structure and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native and cultivated soi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6, 50(3): 627- 633.

    [33] Del Galdo I, Six J, Pressotti A, Cortufo M F.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and-use change on soil C sequestra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s by means of organic matter fraction and stable C isotope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3, 9(8): 1204- 1213.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physical fractions under the different land uses in Jinyun Mountain

    LI Jianlin, JIANG Changsheng, HAO Qingju*

    KeyLaboratoryofEco-environmentsinThreeGorgesReservoirRegion(MinistryofEducation),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its physical fractions under the different land uses in Jinyun Mountain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forest for short), sloping farmland, orchard and abandoned land were selected and soils at the depths of 0—60 cm were sampled in the spring of 2011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Five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e., coars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cPOC), fin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POC), intra-microaggregat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POC), silt and clay within microaggregates (s+c_m), silt and clay (s+c) were separated by physical fractiona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SOC, cPOC, fPOC, iPOC, s+c_m and s+c in the whole soil depth from 0 to 60 c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orest (9.02, 3.14, 1.61, 0.33, 0.42, 3.53 g/kg) than those in the orchard (3.27, 0.93, 0.27, 0.10, 0.24, 1.73 g/kg) and in the sloping farmland (2.58, 0.51, 0.10, 0.12, 0.08, 1.77 g/kg), which indicated the reclamation of forest would result in the loss of SOC and its fractions. 14.90, 5.17, 2.36, 0.42, 0.59, 6.36 g/kg of SOC and its corresponding fractions in the abandoned land were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loping farmland, which indicated the abandon from farmland would lead to the effective recovery and sequestration of SOC and its fractions. Among the SOC physical fractions, the ratios of iPOC to SOC were the lowest and accounted for only 3% in each land use type. The cPOC and fPOC fractions were considered as unprotected carbon pool with higher liability. The ratios of cPOC and fPOC to SOC were highest in the soils of the forest and abandoned land, reached to more than 50%. The <53 μm fraction contains organic carbon which is stabilized both as a consequence of its complex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by adsorption to silt and clay particles. The ratios of <53 μm fraction containing organic carbon to SOC were highest in the soils of the orchard and sloping farmland, 65.9 and 71.6%,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soils of forest and abandoned land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rchard and sloping land, that is to say, there is stronger soil fertility in the soils of forest and abandoned land. Furthermore, we suggest that fPOC is a promising fraction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C in Jinyun Mountain.

    Jinyun Mountain; land use; soil organic carbon; physical fractionation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項目(41275160, 41005069, 40975095);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XDJK2012A005, XDJK2013A009)

    2013- 10- 16;

    2014- 08- 22

    10.5846/stxb201310162505

    *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haoqingju@163.com

    李鑒霖, 江長勝, 郝慶菊.縉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機碳組分特征.生態(tài)學(xué)報,2015,35(11):3733- 3742.

    Li J L, Jiang C S, Hao Q J.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physical fractions under the different land uses in Jinyun Mountain.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11):3733- 3742.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高清av免费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老司机福利观看| 99久国产av精品| 久久草成人影院| 国产91av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蜜桃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晚上一个人看的免费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国产v大片淫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一级毛片aaaaaa免费看小| 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在线观看片| 国产大屁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日韩视频在线欧美| 久久人妻av系列| 国产一区有黄有色的免费视频 | 国产探花极品一区二区| 久久人妻av系列|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液的使用体验| 欧美人与善性xxx| 国产午夜精品一二区理论片| 欧美变态另类bdsm刘玥| 日韩在线高清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av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男女| 欧美变态另类bdsm刘玥| 看免费成人av毛片|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人妻制服诱惑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在久久综合|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三级男女做爰猛烈吃奶摸视频| 伦理电影大哥的女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男人天堂| 欧美3d第一页|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丝袜喷水一区| 直男gayav资源| videos熟女内射|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色5月婷婷丁香|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樱花 | 中文字幕熟女人妻在线|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久久韩国三级中文字幕| 亚洲最大成人手机在线| 简卡轻食公司|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精品蜜桃在线观看| 韩国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少妇熟女欧美另类| 又爽又黄无遮挡网站|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女人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 | 七月丁香在线播放| eeuss影院久久| 日日撸夜夜添| 免费av毛片视频| 日韩三级伦理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更新|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va| 中文字幕熟女人妻在线| 免费大片18禁| 美女内射精品一级片tv| 女人十人毛片免费观看3o分钟| 久久6这里有精品|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国产| 简卡轻食公司| 欧美极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有黄有色的免费视频 | 乱系列少妇在线播放|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在线观看| 桃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乱码一卡2卡4卡精品|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av在线老鸭窝| 亚洲丝袜综合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在线乱码| 中国美白少妇内射xxxbb|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成人高潮视频无遮挡免费网站| 精品少妇黑人巨大在线播放 |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 色吧在线观看| 男女国产视频网站|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好男人视频免费观看在线|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干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 九草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av| 22中文网久久字幕|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免费版| 欧美bdsm另类| av又黄又爽大尺度在线免费看 | 春色校园在线视频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不下载黄p国产| 人妻系列 视频|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自产自拍|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免费播放大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9| 美女黄网站色视频| 听说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高清| 性色avwww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在线观看| 丝袜喷水一区| 中国美白少妇内射xxxbb| 国产成人freesex在线| 中文资源天堂在线|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 啦啦啦韩国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 亚洲色图av天堂|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久久av| 少妇被粗大猛烈的视频| 爱豆传媒免费全集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av在线不卡|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色视频www国产| 91精品国产九色|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国产免费男女视频| 三级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av播播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我要搜黄色片| 日本欧美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伦人一区二区| 久久久a久久爽久久v久久|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欧美人与善性xxx| 欧美区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玫瑰| 乱人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的好看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青春草国产在线视频|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 99久久精品热视频| 成人特级av手机在线观看| 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av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韩国av在线不卡| 久久久精品大字幕| 免费看光身美女| 国产乱人视频| 日韩精品有码人妻一区|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久久6这里有精品| 国产麻豆成人av免费视频| 国产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色5月婷婷丁香|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日韩av在线免费看完整版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午夜精品论理片| 边亲边吃奶的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伊人网av| 一级毛片久久久久久久久女|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hd|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色5月婷婷丁香|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 亚洲18禁久久av| 99久久无色码亚洲精品果冻|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另类久久久 | 日韩视频在线欧美| 三级经典国产精品| 久久久午夜欧美精品|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男插女下体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蜜豆| 亚洲最大成人av|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久久|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亚洲精品日韩av片在线观看| 激情 狠狠 欧美| 日韩 亚洲 欧美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看十八女毛片水多多多| 成人三级黄色视频|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久久人妻av系列| 人体艺术视频欧美日本| 黄片wwwwww| 欧美性猛交黑人性爽|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国产一区有黄有色的免费视频 | 超碰97精品在线观看|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怡红院男人天堂|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电影| 国产精品一区www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欧美变态另类bdsm刘玥|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 免费播放大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韩国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爽夜夜爽视频| 亚洲经典国产精华液单| 三级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99热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黄片播放器| 波多野结衣巨乳人妻| 亚洲av日韩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三级普通话版| 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91| 18禁在线无遮挡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东京热| 五月伊人婷婷丁香| 嫩草影院新地址|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 www.av在线官网国产|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国产午夜精品一二区理论片|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下载|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看| 久久韩国三级中文字幕| 超碰97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论理片|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欧美性猛交黑人性爽| 秋霞在线观看毛片|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av在线蜜桃| 高清av免费在线| 熟女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淫语在线视频| 日本-黄色视频高清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大av| 欧美成人a在线观看|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亚洲经典国产精华液单| av免费观看日本| 卡戴珊不雅视频在线播放| 特大巨黑吊av在线直播| 欧美人与善性xxx| 精品人妻视频免费看|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草成人影院| 黄色配什么色好看| 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日韩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人妻蜜臀av|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秋霞在线观看毛片| 欧美人与善性xxx|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av黄色大香蕉| 免费观看在线日韩|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亚洲av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在线有码专区| 亚洲自拍偷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久久人妻av系列| 亚洲av日韩在线播放| or卡值多少钱| 成人二区视频| 网址你懂的国产日韩在线| 高清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美女cb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美女被艹到高潮喷水动态| 国产乱人视频| 青春草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色av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真实原创|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鲁丝片午夜精品| 国产av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v成人av|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口| 国内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一区|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男人和女人高潮做爰伦理| 欧美人与善性xxx| 亚洲av.av天堂| 亚洲人与动物交配视频|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eeuss影院久久| 一夜夜www|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视频| 丝袜美腿在线中文|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影院| 爱豆传媒免费全集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九色| 国产免费男女视频|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用| 中国美白少妇内射xxxbb| 少妇被粗大猛烈的视频| 午夜福利视频1000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中文在线观看免费www的网站| 国产老妇女一区| 国产av不卡久久| 久久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黄色配什么色好看|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三级国产精品片|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人成| 老司机福利观看| 91久久精品电影网| av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老女人水多毛片|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2022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日韩成人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久久精品影院6| 免费看av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看| 听说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高清| 成人二区视频| 国产免费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听说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高清| 99久久人妻综合| 日韩一本色道免费dvd| 一二三四中文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日本视频在线|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国产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高潮美女av| 69人妻影院| 老女人水多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激情av|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大av| 国产视频内射| 欧美区成人在线视频| 听说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高清|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成人综合一区亚洲| 日韩欧美精品v在线| 午夜福利视频1000在线观看| 尾随美女入室| 高清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男插女下体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伦理片在线播放av一区| 亚洲一级一片aⅴ在线观看| 又爽又黄无遮挡网站| 人妻夜夜爽99麻豆av|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不卡在线观看|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爽| 国产亚洲最大av|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深夜a级毛片| 乱系列少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偷拍熟女少妇极品色|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日本色播在线视频|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嫩草影院精品99| 老师上课跳d突然被开到最大视频| 成人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不卡|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液的使用体验| 免费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超碰97精品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下载|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国产探花极品一区二区| 国国产精品蜜臀av免费| 国产大屁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亚洲,欧美,日韩| 色哟哟·www|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美女大奶头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不下载黄p国产|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日本免费a在线| 久久久欧美国产精品|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va|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 亚洲人与动物交配视频| 久久99热这里只频精品6学生 | 黄色配什么色好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日韩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成人在线电影| 午夜免费激情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最近视频中文字幕2019在线8|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视频免费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爱豆传媒免费全集在线观看| 日韩 亚洲 欧美在线| 搞女人的毛片|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三级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桃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av国产久精品久网站免费入址|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少妇的逼好多水| 乱码一卡2卡4卡精品| 国产 一区精品|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大全|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 亚洲成人av在线免费| 69人妻影院|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成人欧美大片| 亚州av有码| 又爽又黄a免费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综合 |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黑人高潮一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美女国产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人妻综合|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久久99| 亚洲激情五月婷婷啪啪| 能在线免费观看的黄片| 身体一侧抽搐| 国内精品宾馆在线|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伦理电影大哥的女人| 嫩草影院新地址| 免费av观看视频| 少妇的逼好多水|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午夜福利视频1000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色播亚洲综合网| 国产毛片a区久久久久| 日本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人妻蜜臀av| 天堂√8在线中文| 成人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道久久a久久精品蜜桃钙片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99久播 |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二区| 一边亲一边摸免费视频|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一本—道久久a久久精品蜜桃钙片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99久播 |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熟妇午夜| 岛国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69人妻影院|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欧美潮喷喷水|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爱豆传媒免费全集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aaaaaa免费看小| 高清av免费在线| 国产淫语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av|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一边亲一边摸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精品 | 中文天堂在线官网| 水蜜桃什么品种好| 久久久午夜欧美精品| 麻豆乱淫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国语久久久|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av播播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91av网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久久99| av免费观看日本| 高清毛片免费看| 99久久中文字幕三级久久日本| 久久精品国产鲁丝片午夜精品|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 | 网址你懂的国产日韩在线| 亚洲婷婷狠狠爱综合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av|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性久久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成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av| 午夜福利视频1000在线观看| 人妻夜夜爽99麻豆av|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国产熟女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影小说 | 日本一本二区三区精品|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看黄色毛片网站|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电影| 亚洲色图av天堂| 性色avwww在线观看| 日本黄大片高清| 一级黄片播放器|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 |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综合77777| 国产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爱豆传媒免费全集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国国产精品蜜臀av免费|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v|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身体一侧抽搐|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毛片| 婷婷色综合大香蕉| 又爽又黄a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亚洲在久久综合|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伦人一区二区| 亚洲美女视频黄频|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男女国产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freesex在线| 好男人视频免费观看在线| 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 色视频www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