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設(shè)局駐員,在約50年間,強制大規(guī)模遷民18次,總數(shù)達百萬之眾,涉及一百多姓氏。洪洞大槐樹是我國移民史上輻射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移民發(fā)源地,成為億萬人心目中的故鄉(xiāng)。
江西瓦屑壩 古代的瓦屑壩是渡口,曾有幾百萬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定律,背井離鄉(xiāng),一撥又一撥從瓦屑壩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過波濤滾滾的鄱陽湖,走向鄂豫皖,走向未知的遠方……史家稱“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江西瓦屑壩”。
廣東南雄珠璣巷 珠璣巷位于梅嶺古道上,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開鑿大庾嶺新路,從此梅關(guān)古道成為水上貿(mào)易和移民南遷最重要的路線。珠璣巷原為北宋京城開封府的一條巷名。當宋室南渡時,南遷臣民落足南雄之后,為表達對故都的懷念,將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璣巷。珠璣巷已成為嶺南人的一個朝宗圣地。
蘇州閶門 明代初期,當時朝廷從江南遷移大量人口到蘇北一帶進行墾荒,“驅(qū)逐蘇民實淮陽二州”,歷史學(xué)家稱之為“洪武趕散”,這些移民都自稱來自蘇州閶門。蘇州閶門是蘇北民眾心目中的移民圣地。
麻城孝感鄉(xiāng)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明清之際,四川再次遭受嚴重破壞,人口銳減。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陸續(xù)入川。其中大部分來自湖廣,形成了“湖廣填四川”的基本格局。湖北麻城孝感鄉(xiāng),即為當年移民集散地,是眾多川渝民眾心目中的圣地。今建有“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
福建寧化石壁村 自唐宋以來,由于中原戰(zhàn)亂,漢民紛紛南遷,經(jīng)過長江溯贛江,翻過武夷山麓后終于找到石壁這樣一片如世外桃源的沃野,并開始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獨特的語系和習俗,始稱“客家”。石壁有“客家搖籃”和“客家祖地”的稱譽。建有“客家公祠”。
河北小興州 河北小興州是長城古北外第一重鎮(zhèn)。明初,元朝殘余勢力雖然退居漠北,為防止蒙古人入侵,洪武帝在長城一帶大量屯兵,同時組織大規(guī)模的強制性移民。小興州成為河北、內(nèi)蒙古、山東、東北等地眾多姓氏尋祖問祖的朝宗圣地。
山東棗林莊 該村位于兗州東部丘陵山區(qū),地處兗州府城郊,正當濟南各州縣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戰(zhàn)亂波及,人口較為稠密,具備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安徽濉溪縣的“周吳鄭王李丁梁”七姓,均遷源于此。現(xiàn)有遼寧、吉林等省的棗林莊人,稱先祖于清初移民邊疆,遷居關(guān)外,為不忘祖籍,以“棗林”為號。
筆、墨、紙、硯古稱“文房四寶”,古人曾賦予筆墨紙硯以各種別致的代稱,沿用至今。
唐代韓愈把“文房四寶”人格化。他把他的四位友人,以毛穎指筆,陳玄指墨,褚先生指紙,陶泓指硯,作為“文房四寶”的別名。
筆還稱為管城子、毛錐子。筆也稱毫,有羊毫、狼毫、兼毫等。用羊毛所制稱羊毫,用狼毛制的稱狼毫,用羊毛和兔毛配制的稱兼毫?!爸袝弊鳛楣P的別名,出自《毛穎傳》“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嘗呼為中書君”。后來就稱筆為“中書君” 。
墨除稱為陳玄外,還有松煙侯、龍賓、龍香劑等別名。古時制墨,多用松煙,宋人因此戲稱墨為松煙侯。唐代馮贄的《云仙雜記》有這樣一則故事:唐玄宗御案上有墨。一天,玄宗見墨上有一個小道士如蠅而行,即叱之。小道士呼萬歲,并說他是墨精,凡世人有它者,其墨上皆有龍賓。故龍賓就成為墨的代稱。玄宗御墨是用松煙、麝香、公丁香制成的。因此,玄宗御墨亦稱為“龍香劑 ”。
被稱為“褚先生”的紙又稱麥光。漢書有稱紙為赫蹄。古時還有稱紙為“滑砥方絮”,比喻紙之平滑潔白,很是別致。
硯多用陶、瓷、石料制成,韓愈稱之為陶泓,陶泓作為硯的別名一直流傳下來。
“信口雌黃”的意思是沒有根據(jù),隨便亂說,但為何與雌黃聯(lián)系在一起呢?
“雌黃”是一種礦物質(zhì),檸檬黃色,硬度很小,可以輕易研磨開。古時人們寫字時用的是黃紙,如果把字寫錯了,用這種礦物涂一涂就可以重寫。
成語“信口雌黃”源于《晉書·王衍傳》。王衍是東晉有名的清談家。他擔任地方縣令時經(jīng)常約人閑聊,最喜歡老子和莊子的玄理。他侃侃而談時經(jīng)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別人指出錯誤或提出質(zhì)疑,他也滿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地隨口更改。于是,當時的人們都說他是“口中雌黃”,“信口雌黃”的成語便是由此演變而來。
杰出的人被美譽為“人中翹楚”,這里的“楚”指什么?“楚”可不是楚國,而是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干堅硬,古人拿它來做杖,又名荊或牡荊。早在《詩經(jīng)》中就出現(xiàn)了這種植物的影子:“翹翹錯薪,言刈其楚?!边@兩句意思是:眾多錯雜的薪柴中,我只收割其中最高的荊樹。
“翹”的本義是鳥尾上的長羽,而“翹楚”則原指高出眾薪的荊木,后來用于比喻人群當中最杰出、最優(yōu)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