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來風
·李碧華
醫(yī)生告訴大家,為什么有肝癌、胃癌、腸癌、血癌、鼻咽癌、皮膚癌、骨癌、腦癌……卻從來沒有心臟癌?
因為,心肌細胞并無分裂能力,不會像別的器官組織般失控亂生,變成癌腫瘤。
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嗎?不不不。
若每顆心肌細胞都不會分裂,無法修復、再生,意味著我們只有這一堆籌碼,輸一個少一個,死一顆少一顆,沒有后備,用足一輩子,負擔很重。一旦壞了,該部分廢棄,只會結疤,留為紀念,卻日漸衰退走下坡路。
人道“哀莫大于心死”,真的,死就死了。我們得好好愛自己的心。在愛別人的同時,別忘了自私一點,保留三分不會太多。
所以,你是希望擁有安全但漸死的心,抑或多變卻危險的心呢?(摘自《特別文摘》)
·陳文茜
弟子問老師:“您能談談人類的奇怪之處嗎?”
老師答道:“他們急于成長,然后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他們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后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他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幸福。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他們活著仿佛自己從來不會死亡,直至臨死前,卻又仿佛從未活過?!?/p>
多數人皆活在上述狀態(tài),人生許多終極核心的難題是:“無論在什么狀態(tài)下,人始終不快樂。”自小我們學習許多課程,但我們沒有學過人生何時該加、何時該減才會快樂。
插圖/楊永
喬布斯一生未曾快樂,直至面對死亡。當死神逼近時,他珍惜家人,和從不承認的私生女和解,致力于iPhone、iPad的創(chuàng)造。那一刻,他的親生父母為何遺棄他,他創(chuàng)辦的公司為何開除他……一點都不重要了。他珍惜還擁有的,死神的腳步步步逼近,他一天比一天更能體會快樂。但在很長很長的時間里,這位天才沒有能力從自己的創(chuàng)傷中移動,找到快樂。
人生無常,請珍惜平常。我們最終都要遠行,好好習得人生減法,早日懂得“快樂”這門課。(摘自《環(huán)球》)
·劉揚
我們總被教育不要急于享受生活,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得到正果。我們總被教育最好的東西要留到最后。連小時候吃甘蔗,家長都會說,先吃前頭不太甜的,這樣吃到后面會更甜??墒钦娴哪艹缘胶竺鎲??也許這中間你被喊出去做點什么,也許還沒吃到后面你就吃飽了。
過去的教育方式里有先苦后甜的潛意識。
我有個親戚,家里每次吃飯,先緊著吃前一天的剩菜,吃完剩菜,新做的菜就不太能吃幾口,于是新菜又變成剩菜,第二天繼續(xù)做新菜,繼續(xù)吃剩菜。
這種總不讓自己在恰當時間享受最好的東西的思維是一種病。
讓自己陷在一種期待里,一種奢望中,一種可以等到更好的時機,可以等到更好的人的思維模式中。
得了這種病的人會陷入一種道德優(yōu)越感中,覺得自己有原則、有耐心、有操守,是不為外界所動的。不會享受當下的生活再多的優(yōu)越感都沒有用。
擰巴是一種病,時時處處與生活擰巴,就會把自己擰巴出病。(摘自騰訊網)
·葉特生
人在倒霉時、大病時、入獄時、分離時,不必太傷心。這往往是個機會,是人生的轉機。若問:倒霉算什么機會?
你想:大病時,才知道銀行存折上的0,無論多少,若沒有前面那1,都是白搭。身體是1,其他都是0,如果犧牲身體健康去賺后面的0,是天底下最大的笨蛋。不患一場病,會有這頓悟機會嗎?
入獄了,才知道權勢滔天只是假象,無視國家法律,于社會于良心,總有清算的一天,才學會規(guī)行矩步。雖然晚了一點,也是一個機會,重新再來。
分手了,才明白幸福不是必然的。要珍惜身邊的人,站在她的立場去想,這就叫體貼。不經歷失去,不知道擁有是多幸福。
總是在得意時盲目,失意時清醒。所以挫折愈早遇到愈好。(摘自《廣州日報》)
·陳道明
教養(yǎng)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yǎng);有的人沒有什么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yǎng)。教養(yǎng)是某種天生的素質和一點一滴的積累。
一個人的涵養(yǎng),不在心平氣和時,而在心浮氣躁時;一個人的理性,不在風平浪靜時,而在眾聲喧嘩時;一個人的慈悲,不在居高臨下時,而在人微言輕時;情侶間的尊重,不在閑情逸致時,而在觀點相左時;夫妻間的恩愛,不在花前月下時,而在大難臨頭時。
插圖/楊永
男人的教養(yǎng)有個基本標準:不一定要浪漫,但一定要負責任;不一定要掙大錢,但一定要養(yǎng)家;不一定要事事聽父母,但一定要有孝心;不一定要三從四德,但一定要寵老婆;不一定要飛黃騰達,但一定要有時間陪家人;不一定要管孩子,但一定要愛孩子;不一定要大男子主義,但大事發(fā)生時一定要拿得了主意。
責任是男人的脊梁,是男人頂天立地的支柱。看一個男人是否成熟,不是看他的年齡有多大,而是要看他能擔起多大的責任。越是優(yōu)秀的男人,承擔的責任越大。(摘自《通遼日報》)
·李良旭
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第三極》第一節(jié)“生命之伴”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專門從事青藏高原雪豹研究的美國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博士與助手驅車行駛在海拔6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當行駛到當雄的一個路段時,他們突然發(fā)現一些男女老少正在馬路上彎腰不知在撿拾什么東西。
夏勒博士停下車,走近一看,原來藏民們在撿拾馬路上的一只只毛毛蟲。撿起后,放在隨身攜帶的帽子里、籃子里、盒子里、手絹里。
夏勒博士好奇地問:“你們撿這些毛毛蟲干嘛?”
一位小姑娘抬起頭,脆脆地回答:“昨天夜里下了一場雨,這些毛毛蟲都爬到馬路上來了,我們要把這些毛毛蟲送回到草原上去。因為在那里,它們會變成一只只美麗的花蝴蝶。它們都擁有美麗的生命,如果不及時將它們撿起,它們就會被汽車軋死!”
夏勒博士有些震驚。少頃,他彎下腰,也開始撿地上一只只毛毛蟲。
為生命讓道,就是為自己搭上一條通往天堂的階梯,這是縈繞在善良的藏民內心的一種信仰和價值。(摘自《讀書文摘·經典》) (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