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波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蘭考考察時提醒黨員干部“少出去應(yīng)酬,多回家吃飯”,樸實的語言,語重心長;簡單的道理,意味深遠。這無疑是提醒廣大黨員干部回歸生活常態(tài),通過親情、心靈的滋養(yǎng)加強作風、修為,做一名健康向上有素養(yǎng)的人。
少出去應(yīng)酬、多回家吃飯,看似是生活小事,實則是關(guān)乎作風建設(shè)的大事。作為一名干部,因為工作的需要偶爾參加一些應(yīng)酬,不回家吃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有一些領(lǐng)導干部,整天沉浸在燈紅酒綠的生活之中,借應(yīng)酬之名搞不正之風,利用公款肆意享樂,喪失了黨性原則;更有個別干部利用手中掌握著各種各樣的權(quán)力資源,打著應(yīng)酬之名行以權(quán)謀私之實,不斷突破應(yīng)當堅守的道德和法律底線,忘記了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的本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給那些一步步陷入違紀違法深淵的黨員干部當頭一棒。棒喝之后,他們才幡然醒悟,悔之晚矣:如果當初能夠做到少出去應(yīng)酬、多回家吃飯,多感受家庭的重要性,享受家的溫馨、自然人的快樂,那么在面對世俗欲望的時候,或許就會因為家這個幸福港灣而懸崖勒馬。
其實生活本來很簡單,但很多人緣于“面子”而盲從于世俗欲望和物質(zhì)欲望,使面子和欲望如車之兩輪,載著人們樂此不疲地駛向不可預測的人生,人生的本真也由此逐漸退化。記得林語堂曾在《中國人》一書中這樣刻畫中國人的“面子”:“一個人地位的升遷帶來了心理的變化。他愛上了這個地位,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一個‘很大的面子’。這個臉面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這個面孔不能洗也不能刮,但可以‘得到’,可以‘丟掉’,可以‘爭取’,可以‘作為禮物送給別人’?!痹隗@嘆林語堂對“面子”的細微刻畫之余,你會發(fā)覺,人們在追逐面子與物質(zhì)欲望的過程中,為自己編織了一個欲望的籠子,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將自己慢慢腐化,漸漸淡忘了自己原本屬于自然、屬于家庭。作為社會人來說,每一個人都想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即使不能偉大、超越,至少也要將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最大化。但是如何才能達到這樣一個向往呢?對于個人來說,還是先從細微之處做起吧,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少出去應(yīng)酬,多回家吃飯”。這樣,才能吃得安心,吃得放心,再也不用擔心喝那些不想喝的酒,說一些自己不情愿說的話,見一些自己不情愿見的人;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八小時之外是干干凈凈的,不會“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不給那些想鉆空子的人以機會;這樣才能多享受一些家庭的天倫之樂,享受家的溫暖,感受到家對自己的重要性。
是的,家是溫暖的港灣,常回家吃飯,陪伴家人,不僅可以讓我們回歸家庭、回歸本真,回歸健康的生活方式,還能化解我們心中的苦悶,化解我們心中的欲望,對黨員干部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巨大意義。當然,飯局少了之后,省下的時間,還是要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多讀點書,多思考點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省下來的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