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50周年紀念日。當年在青海金銀灘原子城為“兩彈一星”事業(yè)奉獻青春的建設者們,如今分散全國各地,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在合肥,就生活著500多名來自核工業(yè)部的退休職工。當年物資極度匱乏,首批職工只能睡牛羊圈,受輻射影響,有人50歲"/>
【適用話題】堅守 平凡 奉獻 甘于平凡
時事引讀>>
2014年10月16日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50周年紀念日。當年在青海金銀灘原子城為“兩彈一星”事業(yè)奉獻青春的建設者們,如今分散全國各地,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在合肥,就生活著500多名來自核工業(yè)部的退休職工。當年物資極度匱乏,首批職工只能睡牛羊圈,受輻射影響,有人50歲牙齒就已掉光。
素材聚焦 那些年的“核功臣”
“烈士科學家”郭永懷:飛機失事罹難,與秘書的遺體緊密相扣,中間是保存完好的絕密數(shù)據(jù),用身體保護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科技資料。
“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曾任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后,毅然返回祖國,后來參與了中國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是當時理論研究的主要主持人之一。
素材延伸 歷史:盤點當年國內外媒體都說了什么
□《人民日報》:加強國防建設,保衛(wèi)世界和平!
《人民日報》刊登中國政府對于核武器立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中國發(fā)展核武器,是為了打破大國的核壟斷;中國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將盡力促進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實現(xiàn)。
□《紐約時報》:中國是紙老虎!
美國的《紐約時報》當年關于中國原子彈的報道多達幾十篇。最為著名的是當時美國總統(tǒng)約翰的《他看到了“悲劇”》:核試驗對于貧窮的中國來說代價太大,與其說是世界和平的威脅,更應說是中國的“悲劇”。
□《泰晤士報》:美國,我們做朋友吧!
1964年10月17日,英國《泰晤士報》全文翻譯并刊登了中國的聲明,并加標題:中國表示美國迫使它研制了一顆原子彈,同時強調和美國是“朋友和盟友”。
【考場仿真試題】50年前的那聲巨響讓世界真正聽到中國的聲音,你有什么話對當年的那些原子彈建設者們說?要求在150字以內。
【范文示例】先輩們從富裕的外國,從繁華的都市來到高原、戈壁、荒漠,不計名利、隱姓埋名,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今天平靜的生活。這種奮發(fā)向上、甘居僻壤、不怕吃苦的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更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真正騰飛的中國夢取之不竭的動力源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