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年
【關鍵詞】 新課改;英語教師;具備
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1—0085—01
為了搞好中學英語教學,英語教師應多方位地進行自我建構,其中很重要的是具備新課改所要求的能力。一個教師如果具備了應有的綜合能力,并能把這些綜合能力融進學科教學工作中去,那么教師的教學成績會明顯提升。新課改所要求的能力可歸納為:目標性意識能力、主體意識能力、針對性能力、讓學生樂學的能力、轉移連通能力、反饋能力和成功意識能力等。下面,筆者就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目標性意識能力
教師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準確定位每一節(jié)的目標,知識內(nèi)容的掌握要達到什么目標,方法要達到什么目標,聽說讀寫要達到什么目標,能力訓練要達到什么目標。只有目標明確,才能在備課中緊扣目標,才能克服教學的隨意性,正確地調(diào)控課堂,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從更高的角度出發(fā),教師要明確教育教學的整體目標和工作意義,學生要明確學習的遠大目標,樹立崇高的理想,這樣便于教師自身和學生獲得永恒的動力和巨大的學習熱情。
二、主體意識能力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好學生的活動,激勵他們主動學習。有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能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主動地學習英語的能力和習慣;有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能力,教師才能給學生從事主體活動的機會和形式。同時,學生之間在能力、興趣、心理、學習基礎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與之相適應的學習任務,使他們都能較為順利地完成任務,進而實施分層教學,按分級進行評估。
三、針對性能力
所謂針對性能力就是教學內(nèi)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措施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在認知方面,要摸清全班學生的平均水平和好、中、差層次的各自基準,找到他們各自的發(fā)展區(qū)間。在心理方面,要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氖枥砗鸵龑?。針對學生實際,實行針對性教學,具有一定難度,但教師必須要培養(yǎng)這種能力。
四、讓學生樂學的能力
樂學能力是要將英語課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到欣慰快樂而樂于接受的能力。英語課有聽力,有生動有趣的文章,有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有時還有VCD教學片,這些都饒有興趣,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不要將課上得枯燥乏味,即使是習題講解,也應用幽默風趣的方法進行氣氛調(diào)節(jié)。同時,教師要熱愛學生,善于觀察他們的喜怒哀樂,樂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不斷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不斷給予激勵。
五、轉移連通能力
教師進行課堂設計時一定要掌握豐富性原則,善于轉移連通,運用“注意”的特點和規(guī)律,合理預設和組織教學過程,有經(jīng)驗的教師通常使用“自學、呈現(xiàn)、討論、點撥、訓練”等手段,起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必須精心設計,運用轉移連通手段,提高教學效率,且使學生處于積極樂學的狀態(tài)。發(fā)揮轉移連通能力的關鍵是:避免課堂內(nèi)容和形式的單一,又要注意課堂內(nèi)容的連貫得當,英語教師要在備課上下功夫。
六、整體協(xié)作能力
整體協(xié)作能力是指教師間的協(xié)作和學生間的協(xié)作能力。開展整體協(xié)作,集思廣益,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集體備課在教材的重點、難點,學生的弱點、缺點上下功夫,找出最佳方案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填平弱點,克服缺點;集體備課在課程目標、流程、學生活動上精研推敲,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精品教案,全組使用并對外“交換”,局部上一個教案耗精力耗時間,但全局上多快好省,精品教案可與各校交換,或更大范圍內(nèi)交換,在交換中將廣有收獲。整體協(xié)作的形式是學生間的整體協(xié)作,這基本上還未被一些教師所充分認識。在片面升學所引起的應試教育中學生之間幾乎沒有協(xié)作,學生之間幾乎是不相連的。為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間的協(xié)作,指導他們互幫互學、互趕互超。教師要在學生的學法、學生間的協(xié)作上下功夫,摸路子,要有這種強烈的意識和能力。
七、成功意識能力
教師的教學工作是為了使學生獲得成功。教師要有強烈的成功意識,如果學生經(jīng)常獲得成功,則其心理越來越健康,自信心將越來越強,學習熱情也越來越高。而學生的成功與否,往往與教師有很大聯(lián)系。教師設定的目標太高,設計的問題太難,學生難以成功,將越來越?jīng)]有自信心。因此,學生的成功是由教師決定的。希望成功是每個人的共同愿望,教師要以讓學生獲得成功為出發(fā)點,然后創(chuàng)造條件,設置臺階,營造氛圍,烘托情景,讓學生觸景生情,投入到探索求知過程中,并獲得成功。在學生獲得成功的過程中,教師自身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教學教改的信心。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