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臟元
內容摘要:通過集體備課,形成完善的學案。借《赤壁賦》教學,例談“自學教材——討論交流——精講釋疑——練習鞏固”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導學流程。開展課例研究,促進評議反思,為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努力。
關鍵詞:學案導學 四環(huán)節(jié) 課例研究 反思提高
學案導學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成教學任務。實踐證明,借助學案導學,可以提高課堂效益,向理想課堂邁進。
1,抓好導學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具體指“自學教材——討論交流——精講釋疑——練習鞏固”四個環(huán)節(jié)。以筆者教學《赤壁賦》為課例,談談導學流程。
“自學教材”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按教師預先編寫好的學案,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自學課文。課上首先投影出示學習目標:(1)積累字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2)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學生圍繞目標自學,完成了以下任務:聽讀課文,接著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受這篇文賦駢散結合、氣勢流暢、富有韻味的特點;其次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讀懂作品。
“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質疑,解決自學中的問題。學生質疑,提出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的理解、“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中幾處詞類活用的理解、“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等句子翻譯的問題。讓學生查閱工具書及資料解決,無法解決的疑難字詞集體討論解決。接著理解課文,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客人吹洞簫時為何聲音如此悲涼?蘇軾卻為何有相反的人生態(tài)度?”先讓學生在組內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全班交流后歸納:赤壁的江山觸發(fā)“客人”思緒,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曹孟德等,當年何等叱咤風云,而今卻不見蹤跡,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頓覺人生的短暫渺小,難免苦悶感傷。該環(huán)節(jié)對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教師只須一帶而過,而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則應引導學生深入交流,力求在思維的碰撞中發(fā)現(xiàn)真知灼見。
“精講釋疑”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針對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的疑難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撥開迷霧,精講解決。如上一環(huán)節(jié)第二個問題:“蘇軾卻為何有相反的人生態(tài)度?”學生難以把握,所以放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解決。教師首先提問:蘇軾在文中闡述了一種什么道理?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學生結合背景資料,積極思考,展開討論,教師歸納、補充:“烏臺詩案”是新舊兩黨之爭中,蘇軾遭遇的一次重大打擊,面對迫害,他達觀自適,善于利用自然美景解脫自己,雖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懷苦悶卻能得到慰藉,身處迫害卻開朗曠達,表明了他正直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操守;他從江水與明月中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具有辯證思想;結尾勸勉“客人”,轉悲為喜,開懷暢飲,客人的心境,其實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練習鞏固環(huán)節(jié),要求練習的設計應緊扣能力培養(yǎng)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通過練習達到消化、鞏固知識的目的。本環(huán)節(jié)安排了如下練習,以夯實文言基礎知識:整理通假情況;指出句中的活用情況;翻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等極具感染力的句子。對于練習,學生均能當堂完成。
2、開展課例研究,促進反思提高。課例以教師的教學實踐為基礎,通過對一節(jié)課的若干教學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個人反思的對象、理論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學習的范例。《赤壁賦》教學中,形成了系列活動的文字資料,如備課筆記、成型學案、聽課記載、反思體會等,便構成了課例研究的依據。備課組評議認為:本課的導學案是備課組集體智慧的結晶,所以比較實用,操作性強,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課堂效果較為理想;但本課安排兩個課時有點緊,學生朗讀訓練較少,因此為完成課后背誦全文的作業(yè),會花費很多時間,勢必加重學生負擔;如能安排三課時,前兩課時分段熟讀,讀出感情,讀出語氣,精彩語段當堂成誦,第三課時便水到渠成地完成誦讀任務。教者同時提出:若安排三課時,最后的練習內容可移至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結合解決疑難進行;第四個練習環(huán)節(jié)應適當拓展一些課外的文言語段,如《后赤壁賦》的內容,既有助于本文的理解,又有助于文言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大家表示贊同。在之后的文言篇目教學中,備課組逐步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見,后續(xù)的教學中,大家實驗比較、反思改進,覺得獲益匪淺。
以上課例,是我校用學案導學創(chuàng)高效課堂的一個縮影。通過這個課例我們認識到只有把學生當做課堂的真正主人,以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己任,才能構建高效而理想的課堂,教革之花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