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德
內(nèi)容摘要:本文以《蘭亭集序》為例,闡述了教材中抒情說理文言文教學中應(yīng)注意的問題。作者認為在教學這種文章時,應(yīng)采取循跡揭理,順理闡述的教學方法。
關(guān)鍵詞:《蘭亭集序》 教后談
文言文,加上抒情說理,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就有點難了,而人教版高中第二冊中的《蘭亭集序》就是這樣一篇文言抒情說理文。
此文雖然只有324個字,但王羲之借山水之樂,雅士之歡,闡述的人生感悟和對生死的認識,卻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弄得不好,還愈說愈糊涂。
怎么辦?我的教學原則是:盡量短平快,不搞消耗戰(zhàn)。其策略就是循跡揭理,順理闡述。
所謂循跡揭理,就是根據(jù)文章的線索,揭示作者的思路。一般來說,文章的線索表現(xiàn)為景物的描繪或者人物的活動(含外在和內(nèi)在的兩種),而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就寄寓其中,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按圖索驥,較快地抓住要害。為此我在進行了范讀、點讀和齊讀的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后,直接提出了第一個問題:“作者在第二段最后一句感嘆‘信可樂也,請問他為什么而‘樂?”引導學生仔細閱讀一、二兩段,先看具體寫了哪些內(nèi)容,再看是哪些內(nèi)容帶來“樂”的。學生經(jīng)過分析、討論,很快得出結(jié)論:是“山水美麗”和“雅士歡聚”。
在此基礎(chǔ)上,我又抓住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作者是怎樣由‘樂轉(zhuǎn)到‘痛的呢?”這樣促使學生理清第三段的思路,這里,我重點提示了一個“況修短隨化”中的“況”字,引導學生以此為界,從前后文字里各歸納出一個原因來。很快,學生從“欣于所遇,暫得于己,不知老之將至”中歸納出“人生在世,快樂短暫”的結(jié)論,又從“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中歸納出“人之壽夭,均憑上天”的結(jié)論。
教學至此,就要進行順理探幽的環(huán)節(jié),即讓學生明白,如果說前面的“樂”是審美體驗帶來的話,那么,接下來的“痛”則來自生命意識的覺醒;但是,如果作者的思想僅僅停留在生命意識覺醒的層面,那此文的思想價值和歷史地位就要大打折扣,因為這個“痛”里,有人生苦短的無奈,更有人生虛無的悲哀。于是,我緊接著提出了第三個問題,“王羲之在下文里發(fā)出了‘悲夫的感慨,到底是針對什么而發(fā)的”?
學生通過對第四段文字的解讀,發(fā)現(xiàn)此“悲”是由“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引起的,而昔人“興感”的是什么呢,就是上文提到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即“快樂短暫”。但作者的可貴之處在于筆鋒一轉(zhuǎn),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即死與生,壽與夭是不能等同的,生即生,死即死,生可享受可奮斗,死則萬事皆無;然而,“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即古今仍然還在發(fā)出類似的“快樂短暫”、“人生虛無”的感慨,這樣,作者才發(fā)出“悲夫”(即可悲)的感慨。顯然,這里的“悲”,是針對人生虛無論者而發(fā)的,而王羲之本人呢,那是不認同此論的,因此,他緊接著寫道:“故列敘時人,收取所錄”,即我要做一點事,將今天與會文人所寫的詩歌編成集子,并寫下序文,為后人留一點興感的資料。
綜上所述,文言抒情說理文的教學,要善于找到作者思路跳躍前行的節(jié)點,引導學生揭示出作者隱藏其間的思想情感;對于其中語焉不詳?shù)?,還要順著作者的思路加以必要的補充和闡述,讓學生按圖索驥,探幽發(fā)微。這樣,方可使文言抒情說理文的教學既簡潔有效,又明白高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