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平
內(nèi)容摘要:本文通過一篇課文的課堂教學實錄,詳細地闡述了如何對待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不期而遇的教學意外。認為要善待預設、肯定質(zhì)疑、重視引導,只有如此,方能使簡單的45分鐘再不簡單,面對隨時會出現(xiàn)的“意外”,才能出彩。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意外 善待預設 肯定質(zhì)疑 重視引導
課堂教學實錄節(jié)選: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利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看一看練習中論述類文本《要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文章比較淺顯,大家的得分率還可以。但語文成績一向突出的談穎同學第一小題竟然得O分(總分6分,大部分學生得4分),我們共同分析一下。
(投影學生答案:文章首先舉林黛玉、老王、金岳霖的例子,引出“要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的中心論點;接著借助設問自答的方式來闡述觀點,具體到寫出人物鮮明個性的方法;最后總結(jié)強調(diào)觀點,提出寫出人物個性有許多方法。)
師:我們來看一下原題。(“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談穎同學,你先發(fā)表看法?
談穎:我比較困惑,我自認為我的答案較好地體現(xiàn)了論述類文本論述思路的答題范式,最多就是“借助設問自答的方式”表述不怎么好——答題時有一種比較糾結(jié)的感覺。(聲音不高)
師:哪位同學幫助分析一下,好嗎?
生1:她的答案的第一點不對,看得出來,她也將第一段作為了第一部分,但文章開頭并不在于舉例,更沒有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而在于告訴讀者什么是個性,即揭示個性的內(nèi)涵;文章的結(jié)尾也沒有強調(diào)觀點,只是指出閱讀與寫作的實踐告訴我們寫出人物的鮮明個性還有許多其他藝術(shù)手法。
師:這位同學的看法是正確的。那本文的觀點在哪兒提出的呢?
生1:開頭肯定沒有提。
生2:文章的標題。
(談穎同學臉憋得通紅,突然站起)
談穎:老師,我認為這篇選文的標題有問題,這個標題觀點很明確,態(tài)度很鮮明,就是“要”,而文章并沒有寫到其必要性。不知道——我說得對不對?
師:你說得對!這大概就是你做題時“糾結(jié)”的原因吧。那——可以將標題進行怎樣的修改?
談穎:把“要”改為“如何”,行嗎?
師:可以,因為文章的重點就在“方法”。大家還可以想一想,如果選文的標題不改,文章的內(nèi)容需要作怎樣的改變呢?
生3:我認為,選文的第一段已經(jīng)涉及寫出人物鮮明個性的重要性了:“才讓人們牢記?!钡@僅僅是個引子,引出“個性”。不妨可以在第一段后補上論述其重要性的文字。
師:有必要。
(有同學舉手)
生4:有沒有可能這是一篇文章的節(jié)選,而命題老師沒有標注?
師:何以見得?(教師始料未及)
生4:因為少了一個部分,常規(guī)議論文是三個部分一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篇選文就是一、三兩個部分。
(不少學生點頭贊許。有學生在翻蘇教版語文教材)
師:是不是還有同學在找發(fā)現(xiàn)的依據(jù)?
生5:老師,這篇選文來自蘇教版語文必修三,61-62頁,只不過稍有不同。
師:看來我們同學對教材還比較有印象,那我們不妨就比較一下,看試卷選文和教材究竟有哪些不同,好嗎?
生5:標題不同。
生6:原文的第一段沒有了。
生7:標志性的詞語“首先”“其次”“第三”沒有了,“第四”換成了“還有”。
生8:教材的“第三”部分,把觀點性的語句“要寫出能體現(xiàn)人物鮮明個性的言行”后移了,變成了第二句:“寫出鮮明的人物個性,就要寫出能體現(xiàn)人物鮮明個性的言行?!?/p>
師:那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這幾處不同吧。首先,關于文章標題,試卷選文的標題已經(jīng)分析過了,不再重復。教材原文的標題是否恰當呢?是不是也“文不對題”呢?
生5:我認為作為一篇“寫作指導”,“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這個標題與下面的文章內(nèi)容是一致的。而且被命題老師刪去的第一段“什么是個性……”就是提出了問題,接著比較簡潔地分析了其重要性,即分析問題;然后重點談了如何寫,即方法。可以說結(jié)構(gòu)完整。這個標題是可以的,比較樸實。
師:老師先幫助解決命題者為什么刪去第一段:這道題目“論述思路”命制的需要。為什么要刪除幾個標志性的詞語?是為了不讓我們同學“一目十行”,分析文章思路要稍微用心些,這也是命題的需要。那原文“第三”部分的修改,好不好呢?
生8:我認為,既然沒有了序列性的標志,選文這樣的修改反而使文章更加銜接自然,適當?shù)霓D(zhuǎn)換改變了生硬的排列。我們在議論文的習作中,也應當學學這樣的技巧。
師:分析得很好?。ㄆ渌瑢W鼓掌)
生9:老師,我認為教材原文好像也有不妥的地方——
師:噢,你談談看。
生9:文章的“首先”和“其次”部分可以合并起來,這兩部分談的是怎樣才能“寫出人物鮮明個性”,而且,就創(chuàng)作而言,熟悉生活是感受生活的前提。
師:你這么一說,勾起了老師幾年前讀這篇寫作指導時感覺,“英雄所見略同”啊。那我們能不能就幫教材編者做點簡單的修改?
(學生在課本上行動起來。幾分鐘后,陸續(xù)有學生提供,教師篩選、投影了一份修改稿——
怎樣才能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呢?
注意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是寫出鮮明人物個性的必備條件。也就是說,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一個敏捷的大腦和一顆敏感的心,否則,就無法認識人物,更不可能寫好人物。了解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是寫好人物的基礎,作者要借助一雙慧眼觀察生活、熟悉生活。楊絳不留心觀察,是寫不出老王來的,哪怕老王天天在他面前轉(zhuǎn)悠;高爾斯華綏不熟悉生活,是寫不出格斯拉兄弟的,哪怕格斯拉兄弟整天坐在他面前。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認真思考、學會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正是因為作者對生活中的小人物的命運充滿了同情、尊重和愛,高爾斯華綏《品質(zhì)》中堅守制靴和做人品質(zhì)而最后被餓死的鞋匠、楊絳《老王》中身處困境卻同情關心遭受迫害的知識分子的三輪車夫等底層人物才會如此真實感人,才會個性鮮明,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endprint
師:沒有想到,一道0分答案竟然演繹出這么豐富的內(nèi)容。剛才這段時間,我們有哪些收獲?能不能歸納一下?
生10:對于語文閱讀題的解答,不僅需要范式,更需要讀懂文章、深入理解文章。
生11:對于文章標題的修改和認定,讓我們知道了作文擬題的重要性,標題統(tǒng)帥全文。
生12:對于論述思路的分析與思考,讓我們知道了議論文寫作怎樣才能做到結(jié)構(gòu)嚴謹。
生13:試卷選文的修改和我們對教材原文的修改,不僅讓我們知道了怎樣使文章更加順暢,更提醒我們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不僅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
師:剛才幾位同學道出了我們大家的收獲。我還想補充一點,我最大的收獲是,看到了我們同學的質(zhì)疑精神,不唯書,不迷信資料甚至教材。學貴有疑,學方能成!
教學反思:
這是昨天一節(jié)高二語文習題講評課的一段,回顧課堂生成的過程,盡管我在幾處“意外”出現(xiàn)時沒有完全手足無措,但課前的預先設計與課堂的實際流程完全不是一回事,原本幾分鐘就可以解決的一道小題卻意外追加了解題方法的掌握、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嚴謹和語言順暢、文章甚至教材的加工修改等內(nèi)容。課堂教學活動中,面對“意外”,要注意些什么?
1.善待預設。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我們大都追求親如一家,教師的準備與課堂的進程、教師所想與學生所得一致;但更多的時候往往是路徑不一,有時甚至南轅北轍。任何一位負責任的老師,課前的備課總是充分的,總會精心預設,包括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等。只不過,具體的教學過程很少是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的執(zhí)行過程,因為,教學活動的過程隨時會出現(xiàn)一些我們始料未及的智慧火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隨時關注。課堂教學既要教師精心的預設,更需要有智慧的生成,絕不能把“生成”看作是預設的“機械操作”,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都會在生成的課堂中及時捕捉有效信息,并轉(zhuǎn)化為教學資源,機智調(diào)整教學目標和過程,借以達到“無意插柳柳成蔭”的意外效果。“意外”出現(xiàn)時,預設不能教條,需要善待。
2.肯定質(zhì)疑。課堂教學中的設疑與解疑,是我們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但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對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甚至教材產(chǎn)生某些方面的懷疑,心平氣和、饒有興趣地接受與解決則考驗著每一位教師的智慧。懷疑是一門學問,是建筑在深入思考基礎上的追求進步的階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睂W生的有價值的質(zhì)疑,如果能得到教師及時的肯定,那就會產(chǎn)生“喜在課堂,功在一生”的效果,這種懷疑精神不僅是一種治學之道,幫助學生在一個個疑問的產(chǎn)生與解決中掌握方法,求得真知,更是一種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品德與操守,成為學生追求真理、立身行事的精神支柱。課堂教學活動中,任何一個有價值的質(zhì)疑產(chǎn)生時,教師都要重視,需要放低自己的身段,通過師生、生生對話等方式,或自己解惑,或?qū)W生釋疑,努力做好一個確定對話思維方向的組織者?!耙馔狻背霈F(xiàn)時,質(zhì)疑不是旁逸斜出,需要肯定。
3.重視引導。課堂教學中的正確引導和恰當引導,是教師作為活動組織者的重要責任,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就是借助對課堂生成過程中的活的場景的處理體現(xiàn)出來。教師在引導時,首先應關注引導的方向性,以精彩的點撥作為“激起千層浪”的石子,而不應是簡單的投石問路或抱著石頭過河,如果方向出現(xiàn)偏差,其結(jié)果只能是適得其反,越引會讓學生越茫然;其次,要關注引導的有效性,性價比高的引導在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合理思考;第三,要關注引導的適時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既不要在學生初步思考前就引導,從而引而不發(fā),也不要在膚淺的問題或不是問題的問題上過分引導,進而浪費時間。教師的引導要努力做到順應情況,指明方向,巧設坡度,把握深度,控制難度,確定高度,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厘清誤區(qū),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耙馔狻背霈F(xiàn)時,引導不是就事論事,需要重視。
簡單的45分鐘并不簡單,面對隨時會出現(xiàn)的“意外”,需要智慧,方能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