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材
內(nèi)容摘要:語文新課標要求課堂上師生間平等交往,和諧互動,但當今的課堂卻是聲光電、討論與表演齊上陣,然而過多的表象、膚淺的教學表演,導致了課堂呈現(xiàn)一種病態(tài)的多動癥。本文例舉了這種多動癥的具體表現(xiàn),并指出教師要警惕這種多動癥。
關鍵詞:語文課堂 多動癥
醫(yī)學上,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俗稱。我們語文課堂強調(diào)師生間平等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然而,借助多媒體運用下的交往與互動,表象、膚淺的“多動”,就一定符合高效課堂的要求嗎?語文課堂多動癥突出表現(xiàn)在:
其一,聲色電光,撲面而來。一教師講朱自清名篇《春》,使用音效和幻燈結合多媒體教學,演示幻燈片三十幾張,顯示屏上一會兒春草萌發(fā),一會兒春花綻放,一會兒春風撫柳,一會兒春雨瀟瀟,“圖然”而至,“動畫”空襲,影像、文字、音響接踵而至,聲色電光撲面而來。學生被太多無關的花哨信息所干擾,感官刺激太多,抑制深層思維活動,難以集中到文本深處。
究其原因,教師將新教學手段與新教法混淆一團,認為大量使用電化教學手段就是新教法。課堂上黑板上不著一個字,全部用聲、光、電組合多媒體武裝,教師成了課件操作員,學生成了多媒體的奴隸,注意力為聲色所牽,為光彩所累,為熱鬧所擾,師生情感交流趨于空白,文本知識弱化,學生思維發(fā)展顯“卡通化”。
語文高效課堂首先是先進理念指導下高效行動的課堂,在于教法的科學新穎而非教學手段的簡單創(chuàng)新。因此,多媒體使用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不可不用,不可多用,更不可濫用。語文傳統(tǒng)的“滿堂灌”要不得,當前的“滿堂電”亦不可取。
其二,表熱內(nèi)虛,只作不合。還是這堂課,在討論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各自特點時,教師共安排七八次小組合作學習。只聽老師一聲令下,學生匆忙分組討論,熱熱鬧鬧是有了,沉靜地思索卻看不到了。小組討論時雖氣氛熱烈,卻是東拉西扯,有的干脆說笑玩耍。小組學習表面上沸沸揚揚,但在排場熱鬧、喧囂沸騰背后,卻是隨意和低效——或只作不合,或只議不思,或只說不聽,甚或不說也不聽。
出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一方面,一些教師認為,學生討論時氣氛熱烈,人人參與,已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小組學習的成效尚未重視,對討論引導和調(diào)控沒有及時跟進。課堂上,如果只重視學生前后左右參和的熱鬧,把時間花在不斷地讓學生前后左右扭動,以拼湊成形式上的“活動”,那么,語文小組活動的高效又如何體現(xiàn)?
判斷語文課學生是否真的動起來,關鍵是否有高質量的教學互動生成。討論時,教師要時刻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應適時、適度地介入討論,指出其偏頗與不足,對討論偏離目標的小組要及時幫助和調(diào)整,防止游離主題,走過場。教師還應適宜地進行簡短的階段小結,明確面臨的共性問題,討論后的評價更是不可或缺,進而引導討論有效地向縱深開掘。
其三,追問逼供,疲于應答?!芭瓮?,盼望著”,請思考這里為什么要重復呢?“天上風箏漸漸多了”,請想想為什么本段要以寫“風箏”開頭呢……設問一個接一個,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小問題成山,大問題成串,把師生間的互動理解成簡單的對話,將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等同于“滿堂問”。事實上,有些問題無疑卻問,有些問題淺顯易答,有些問題空而無答,有些問題深而難答。而一味不斷地追問學生,疲于應答,使課堂互動演變成“十萬個為什么”,在根本上忽視了學生思維的激活度、教學的參與度以及互動的高效度。
“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時也”。追求形式上的問,博取表層式的答——聽取“蛙聲”一片,這是虛假、表象的課堂“繁榮”。沒有精心的預設,無視沉靜的思索,缺乏睿智的生成,如此窮追逼供下的盲動。這到底又有多少實際意義呢?語文課堂上的“活”,既不是淺層的、單純的師生間一問一答,更不是表面上的熱鬧非凡。課堂上,恰當?shù)奶釂柺钦{(diào)動學生思考的有效形式,但真正動起來的課堂,應表現(xiàn)在為學生提供更多有意義的思維活動和思考空間,是一種集約化、高密度和多元結構的溝通活動,以及在這種活動中形成多層面、多結構、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
簡言之,語文高效課堂應該張弛有致,疏密相間,動則激情四射,靜則神思飛揚,在動靜相宜中盡顯智慧舞臺的無限魅力。所以,應從根本上對語文高效課堂多動癥說“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