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軍
內(nèi)容摘要:流行語是某一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的詞語。有的流行語在流行之后,迅速在原來“模板”上產(chǎn)生一批類似的新的說法,形成一個“流行語群”,這個“模板”謂之“流行語?!?。文章考察并探討了當前正在流行的“中國武××”“舌尖上的××”“史上最××”等流行語模。
關(guān)鍵詞:當代漢語 流行語 流行語模
對于流行語,《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某一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的詞語?!蹦祥_大學周薦先生則說得更通俗明白:“什么叫流行詞語?我以為在某一時期能夠讓‘人人爭說的詞語便是流行詞語。”周薦先生主要抓住流行語的“流行”本質(zhì)來進行解釋,可謂抓住了問題的關(guān)鍵。
有的流行語在流行之后,迅速在原來“模板”上產(chǎn)生一批類似的新的說法,這些新的說法一起流行傳播,于是形成一個“流行語群”,成為流行語傳播當中特別值得關(guān)注的語言現(xiàn)象。著名語言學者李宇明先生曾提出“詞語?!钡母拍?,認為大多數(shù)新產(chǎn)生的詞語都有一個現(xiàn)成的框架背景,這一框架就像是造詞模子(簡稱“詞語?!保┮粯?,能批量產(chǎn)生新詞語,并使其新產(chǎn)生的新詞語形成詞語族。我們仿照“詞語?!?,提出“流行語?!边@一概念,指的是能夠批量產(chǎn)生流行語的“模板”,也可看作是流行語中的“詞語模”。當前漢語流行語中有不少“流行語模”,今舉三例加以分析。
一、中國式××
“中國式”入選《咬文嚼字》雜志評選的“2012年十大流行語”,可見其流行度之高。該雜志認為,“中國式”的說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說《中國式離婚》,改編成電視劇后曾火熱一時。“中國式××”的流行源于2012年網(wǎng)友提出的“中國式過馬路”,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guān)”,這成為“中國式××”爆發(fā)的導(dǎo)火線。(見《咬文嚼字》2013年第2期)之后,媒體上但凡出現(xiàn)以戲謔口吻議論國人或中國社會問題的,均冠之以“中國式××”,如“中國式相親”“中國式插隊”等等。
檢索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其中“中國式”有644條之多,如中國式摔跤、中國式園林、中國式快餐等等,當然也有松散的組合,如中國式的四合院、中國式的飯菜等。這些“中國式”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式”,指的是有中國特色的、帶有濃郁中國風格的事物或現(xiàn)象,使用人一般持褒義的評價,至少也是中性的評價。但當前正在流行的“中國式××”卻和原來的意義有所不同,雖然指的也是中國特有的一些現(xiàn)象,但這些現(xiàn)象往往是不好的,甚至是國人的某些陋習,原本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經(jīng)過人們的“提煉”“加工”和“總結(jié)”,再冠以流行格式“中國式××”,于戲謔中表達出自嘲與質(zhì)疑。比如,有網(wǎng)友循著“中國式過馬路”的思路,將翻越馬路護欄稱為“中國式跨欄”,將開車強行變道稱為“中國式并線”,將逆行造成的堵車稱為“中國式堵車”,將隨地吐痰稱為“中國式吐痰”,種種陋習反映出國民的一些特點和弱點。下面舉幾個例子。
1.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周新生說,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大量求人的事,生老病死都要求人。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交織成一幅“中國式求人”圖卷。(《人民日報》2013年3月22日)
2.網(wǎng)友眼里的“中國式”飯局。中國人講究“吃”。頻繁勸吃直到撐,會須一飲三百杯,群聚饕餮不嫌多。(《人民日報》2013年2月22日)
3.在微博和論壇上,“曬光盤”成為新的時尚,不少網(wǎng)民曬出菜肴被吃得干干凈凈的餐盤照片,身體力行向中國式“剩宴”說“不”。(《人民日報》2013年2月22日)
《中國青年報》2012年10月30日刊登《“中國式”大討論中的文化自覺》一文,分析了“中國式××”產(chǎn)生的文化原因:
說“中國式”大討論是文化自覺體現(xiàn)并不夸張,將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合并同類項”歸置為“中國式××”,這既可以看成是民眾對現(xiàn)實問題的抱怨,也可以看成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后,中國人在國民形象、精神追求上的一種提升。那些持續(xù)而來的“中國式”調(diào)侃與反省,意味著我們已經(jīng)開始重新打量自己身處的社會文化,正視它的陋習,謀求秩序重建的訴求。正是這場全民大討論的“正能量”所在。
二、舌尖上的××
“舌尖上”也被《咬文嚼字》雜志評為“2012年十大流行語”之一。其實,“舌尖上”本是一個普通的表示方位的短語,它之所以在2012年成為流行語,是源于該年度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該片展示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tài)和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引起廣泛關(guān)注。紀錄片的走紅,使得“舌尖上”一語也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儼然成了飲食文化的“代言人”,靈活的表達與之相關(guān)的豐富意蘊。如“舌尖上的中國”,即中國的飲食文化;“舌尖上的快樂”,意思是品味美食的樂趣;而“舌尖上的愛情”則指與飲食息息相關(guān)的愛情生活。下面再舉幾例。
“舌尖上的安全”就是食品、飲食的安全:
五個及時確?!吧嗉馍系陌踩本?個月?lián)v毀窩點68處(東方網(wǎng)2013年6月18日)
“舌尖上的浪費”就是餐飲浪費:
近些日子,“光盤行動”風生水起,對“舌尖上的浪費”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正向效應(yīng)。《人民日報》2013年4月17日)
“舌尖上的科學”就是關(guān)于飲食的科學:
在北京舉行的群眾科普活動中,一些市民走進農(nóng)業(yè)企業(yè),參觀數(shù)字化農(nóng)業(yè)設(shè)施和食品生產(chǎn)線,一些市民來到北新橋街道免費領(lǐng)取“舌尖上的科學”等科普讀物?!度嗣袢請蟆?012年9月16日)
“舌尖上的腐敗”就是餐桌上過度高消費產(chǎn)生的腐?。?/p>
更重要的是,魚翅消費總與“公”字如影相隨。點的有求于人,吃的不用自掏腰包,昂貴的魚翅羹,在餐桌上演繹著“舌尖上的腐敗”。(《人民日報》2013年2月3日)
還有“舌尖上的門檻”,指的是飯店的最低消費限制:
長期以來,到飯店餐館的包間吃飯,遇到的“舌尖上的門檻”還真不少: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的最低消費,按消費額的10%或15%收取的服務(wù)費,還有包間費、茶位費……(《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一種語言格式一旦流行,人們會爭相使用,難免會產(chǎn)生使用不當?shù)那闆r。比如下面的例子:
重慶潼南,成為西部綠色菜都,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81.5萬畝,年產(chǎn)蔬菜161.9萬噸,躍居全國縣級第二位,“舌尖上的綠”成為潼南農(nóng)民的第一致富產(chǎn)業(yè)。(《人民日報》2013年2月23日)
這里“舌尖上的綠”使用就不太恰當。首先,“綠”是單音詞,而這個格式一般用雙音節(jié)詞才顯得音節(jié)完足;其次,這里的“綠”表意也不太明確。
三、史上最××
“史上最××”源于“史上最牛的釘子戶”。2007年3月,互聯(lián)網(wǎng)各大論壇開始流傳一個帖子,題目是《史上最牛的釘子戶》,帖子的內(nèi)容是一張圖片:一個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樓盤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著一棟二層小樓,猶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發(fā)帖人將其命名為“史上最牛的釘子戶”。該貼的迅速走紅,使得“史上最牛××”成為一個時尚流行格式,人們可以在“××”中任意填補內(nèi)容,如:
史上最牛校長史上最牛歷史老師史上最牛房管局長
史上最牛一堂課史上最牛獻禮片史上最牛希望小學
再后來,“史上最?!痢痢钡母袷竭M一步簡縮為“史上最××”,“最”后面一般接一個單音節(jié)形容詞,之后再帶一個名詞:
世上最難游戲史上最全裝
修流程史上最長黃金周史上
最帥雙胞胎史上最嚴交規(guī)史
上最毒后媽史上最難就業(yè)年
在人民網(wǎng)上以“史上最”為關(guān)鍵詞檢索,發(fā)現(xiàn)了很少的早期用例,如:
為了吸引顧客上門,香港一家珠寶店用380公斤黃金,打造了一個號稱史上最豪華的廁所,從洗手臺、廁所門到地板都光亮奪目……(《國際金融報》2001年2月28日)
檢索中得到的用例格式大多為“××史上最××”,如:
英國足球史上最高價的運動鞋巴西獄政史上最大的暴動臺灣影史上最高票房紀錄飛行史上最冒險的行動奧運史上最輝煌的篇章艾滋病研究史上最大的一次學術(shù)大會
一般來說,“××史上最××”是這個短語的常態(tài),前一個“××”對“史”做出必要的限定,這個限定往往不能省略,因為它關(guān)系到語言的嚴密和邏輯的正確。但是現(xiàn)在流行的“史上最××”取消了前面的限制,說話者運用該格式時顯然帶有一定夸張色彩,目的在于突出強調(diào)“最”后面的“××”,使用者并沒有核實是否屬于“史上最”,也沒有辦法來核實,所以接受者也不可“鉆牛角尖”,如果還要對它能否當?shù)闷稹笆飞献睢弊饕环疾?,那就太冬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