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山
CHOP方案治療非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療效觀察
閆海山
目的觀察CHOP方案用于非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臨床治療的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 82例非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患者以CHOP方案施治, 其中, 初次治療者42例為初治組, 重復治療者40例為復治組, 比較兩組療效及毒副作用。結(jié)果 初治組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總有效率(RR)均與復治組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初治組的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脫發(fā)、指趾麻木皆顯著低于復治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采用CHOP方案治療非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患者,可使初次治療、重復治療者得到相似的療效, 但復治者的部分毒副作用比初治者嚴重, 需得到重視。
非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CHOP方案;臨床療效
非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 是腫瘤科中收治的主要病種,發(fā)病率近年有增高趨勢, 幾乎占人類惡性腫瘤的5%[1]。本院分別采用CHOP方案為初治的42例患者及復治的40例患者實施治療, 比較臨床療效及毒副作用,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2例患者皆為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 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初治42例(初治組):男28例,女14例, 年齡5~73歲, 平均年齡(40.8±3.5)歲,Ⅰ期15例,Ⅱ期5例,Ⅲ期4例,Ⅳ期18例。復治40例(復治組):男25例, 女15例, 年齡4~72歲, 平均年齡(40.2±3.8)歲,Ⅰ期13例,Ⅱ期4例,Ⅲ期3例,Ⅳ期2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TX(環(huán)磷酰胺):750 mg/m2, ADM(阿霉素): 30 mg/m2, VCR(長春新堿):1.4 mg/m2, 以上藥物于每周治療的第1天靜脈注射, 每周1次。PDN(潑尼松):100 mg/m2,每周治療的第1~5天口服用藥。每次連續(xù)用藥3周后, 間隔1周, 再繼續(xù)用藥。
1.3 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分為CR、PR、穩(wěn)定(SD)、進展(PD)四個等級。CR:所有可見腫瘤病變?nèi)肯? 效果持續(xù)時間≥4周;PR:腫瘤病灶最大直徑、最大垂直徑二者乘積減少≥ 50%, 效果持續(xù)時間≥4周。SD:腫瘤病灶的兩徑乘積縮小不足25%, 或者增大不足25%, 未有新病灶出現(xiàn)。PD:腫瘤病灶的兩徑乘積增≥25%, 或者出現(xiàn)新的腫瘤病灶??傆行?(CR+PR)/總例數(shù)×100%。根據(jù)抗腫瘤藥物的毒副反應(yīng)評定標準, 統(tǒng)計各類毒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yīng)用SPSS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初治組42例患者治療后, 療效為CR、PR、SD、PD者分別為17例(40.48%)、19例(45.24%)、5例(11.90%)、1例(2.38%), RR為85.71%(36/42);復治組分別為11例(27.50%)、19例(47.50%)、8例(20.00%)、2例(5.00%), RR為75.00%(30/40)。兩組的CR率比較(χ2=1.53, P>0.05);PR率比較(χ2=0.04, P>0.05);RR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0, P>0.05)。
2.2 毒副反應(yīng) 初治組42例患者消化道反應(yīng)、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傷、脫發(fā)、口腔潰瘍、指趾麻木分別為36例(85.71%)、20例(47.62%)、7例(16.67%)、4例(9.52%)、5例(11.90%)、7例(16.67%)、24例(57.14%), 復治組40例分別為34例(85.00%)、28例(70.00%)、16例(40.00%)、4例(10.00%)、12例(30.00%)、4例(10.00%)、8例(20.00%)。兩組各毒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率相互對應(yīng)比較, χ2值分別為0.01、4.23、5.53、0.09、4.08、0.78、11.88。初治組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脫發(fā)、指趾麻木均低于復治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消化道反應(yīng)、肝功能損傷、口腔潰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
非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是一類以淋巴結(jié)以及結(jié)外部位的淋巴組織為病灶的免疫細胞腫瘤, 此腫瘤病變較為復雜, 是腫瘤科中收治的主要病種[2]。目前, 標準治療方案為CHOP方案。惡性淋巴瘤主要包括何杰金氏以及非何杰金氏兩類,其中, 非何杰金氏占據(jù)81.6%~93.3%的高比例, 何杰金氏僅占6.7%~18.4%的較低比例, 從總體上來講, 我國的惡性淋巴瘤病例相對較少, 發(fā)病率明顯地低于歐美國家[3]。自從1937年CHOP方案研究出來之后, 一直穩(wěn)居治療惡性淋巴瘤的一線, 雖然近幾年來出現(xiàn)了其他幾類聯(lián)合方案, 但CHOP的地位依舊不可動搖。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 CHOP用于非何杰金氏中等分化、高分化淋巴瘤的臨床治療, 均可得到30%的治愈率。
本院此次選擇82例非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患者, 將其分為初治組及復治組, 對CHOP療效及毒副反應(yīng)進行研究。結(jié)果顯示, 就CHOP的臨床療效來看, 初治組的完全緩解率40.48%、部分緩解率45.24%和總緩解率85.71%, 與復治組的27.50%、47.50%、75.00%相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此方案對于初治者和復治者有相似的療效。但是, 相比于其他報道中談及的30%的治愈率, 初治組完全治愈率在30%以上, 而復治組則在30%以下, 此結(jié)果說明初治組的療效稍高于復治組。
在毒副作用方面, 此次研究重點診斷抗腫瘤藥物毒副作用中的消化道反應(yīng)、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傷、脫發(fā)、口腔潰瘍以及指趾麻木七類反應(yīng)進行了組間比較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初治組患者較多發(fā)作消化道反應(yīng)、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口腔潰瘍、指趾麻木幾類毒副作用, 而復治組則多發(fā)作消化道反應(yīng)、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脫發(fā)、指趾麻木幾類反應(yīng)。從兩組患者各類反應(yīng)的發(fā)生率來看, 復治組患者的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脫發(fā)、指趾麻木反應(yīng)發(fā)生率皆明顯高于初治組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CHOP方案對于非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初治及復治患者均具有較高療效, 但是, 復治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yīng), 需要加以重視, 以便減輕患者可能受到的藥物危害。
[1] 于曉娟, 白云娟, 王曉媛.高齡惡性淋巴瘤患者美羅華加CHOP方案化療的護理.中國醫(yī)藥導刊, 2011, 13(1):152-153.
[2] 劉倩平, 魏濤, 鄒三鵬.氟達拉濱聯(lián)合米托蒽醌與CHOP方案治療惡性淋巴瘤的療效及安全性.當代醫(yī)學.2012, 18(17): 136-137.
[3] 劉禮平, 賴允梅, 李海亮.氟達拉濱聯(lián)合米托蒽醌與CHOP方案治療惡性淋巴瘤的療效及安全性.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2, 2(14):13-1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139
2014-12-08]
458030 鶴壁市人民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