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廷
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手術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指標變化探討
劉根廷
目的探討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手術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指標的變化情況及其意義。方法 隨機選取284例需行手術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 并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284例, 均應用Sysmex公司生產(chǎn)的CA-1500型號全自動血凝儀檢測APTT指標。結果 觀察組術后APTT值為(30.86±3.49)s高于術前(20.15±2.07)s, 且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術前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指標小于術后, 密切關注患者該指標變化情況有助于為手術時間和方案的確定提供參考, 從而促使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指標恢復正常。
創(chuàng)傷性骨折;手術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
創(chuàng)傷性骨折是外科常見疾病, 患者常合并脊髓損傷, 輕者脊髓受壓, 重者脊髓完全斷裂, 且致殘率較高;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屬于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中較為敏感的篩選試驗, 術前檢測患者該指標有助于保證治療效果[1]。本研究選取284例創(chuàng)傷性骨折者和284例健康體檢者, 均予APTT檢測, 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需行手術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284例為觀察組, 男女比例201:83, 年齡19~75歲, 平均年齡(47.18±11.90)歲;同期健康者284例體檢未見異常為對照組, 男女比例196:88,年齡19~74歲, 平均年齡(46.82±11.35)歲。兩組受檢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集樣本 觀察組患者分別于入院30 min、術后次日清晨空腹8 h進行肘部靜脈血樣本采集, 采血量約1.8 ml;對照組于入院前清晨空腹8 h進行肘部靜脈血樣本采集, 采血量約1.8 ml;所有樣本均置于真空負壓硅化玻璃試管, 3000 r/min離心血漿, 10 min后分離乏血小板血漿并送檢。
1.2.2 儀器與試劑 本研究中受檢者APTT指標均選用Sysmex公司生產(chǎn)的CA-1500型號全自動血凝儀檢測, 試劑選用Dade-Behring提供的原裝試劑盒(A試劑)、凝血酶原時間(PT)試劑、凝血酶時間(TT)試劑、纖維蛋白原(FIB)試劑、氯化鈣(CaCl2)試劑和緩沖液(Buffer)。
1.2.3 檢測方法[2]借助全自動血凝儀并運用凝固法對觀察組患者術前、術后及對照組給予APTT檢測, 血量與抗凝劑比例是1:9, 嚴格按照機器和試劑說明書要求實施檢測操作, 均于2 h內(nèi)完成檢測并記錄APTT指標變化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前APTT值為(20.15±2.07)s低于術后(30.86± 3.49)s, 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APTT值為(30.12±3.58)s, 與觀察組術后APTT值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創(chuàng)傷性骨折和手術過程可能破壞患者骨骼結構, 造成患者血管內(nèi)膜受損并導致其體內(nèi)釋放炎性介質(zhì), 使得部分骨髓組織進入患者血液, 進而激活機體凝血系統(tǒng)中的凝血酶原[3]。凝血酶原轉(zhuǎn)化成凝血酶后參與機體血液循環(huán), 然后通過內(nèi)源性凝血等途徑和鈣離子共同作用于纖維蛋白原, 致使患者體內(nèi)纖維蛋白原激活而轉(zhuǎn)化成纖維蛋白, 最終引起患者血液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而患者處于高凝狀態(tài)時, 血液粘稠且血流速度減慢, 導致患者出現(xiàn)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如果此時給予患者抗凝治療, 一方面易破壞患者血管床而造成其術中大量出血, 且止血效果不太理想, 另一方面也致使患者術后再次出血可能性提高[4]。本研究中給予兩組受檢者的APTT指標檢測是目前臨床術前了解患者凝血機能與出凝血障礙性疾病的重要參考依據(jù)。APTT指標還可檢測患者前激肽釋放酶以及血漿凝血因子中Ⅶ、Ⅷ和Ⅸ等指標變化,因而也用于內(nèi)源性途徑凝血因子定量實驗。APTT指標的長短直接反映患者血漿共同途徑與內(nèi)源凝血途徑中凝血因子情況, 即APTT越少, 表明患者機體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中凝血因子水平越低, 血液高凝狀態(tài)發(fā)生率則更高[5]。因此術前予以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APTT檢測, 有助于醫(yī)師確定抗凝治療的必要性、術中或者術后預防出血等問題方案。
根據(jù)本次研究結果, 觀察組術前APTT值為(20.15±2.07)s低于術后(30.86±3.49)s。分析其原因在于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機體血管受損后, 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釋放量增多, 造成血液粘度和凝血因子活性加強, 從而導致APTT檢測值較?。恍g后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上述癥狀減輕或者消失, 再次予以APTT檢測則數(shù)值恢復正常, 與本研究中對照組APTT值(30.12±3.58)s比較相一致。針對研究中觀察組術前APTT值較低的問題, 醫(yī)師需注意以下問題:①檢測患者APTT指標前首先應當充分離心血漿, 防止因離心時間不足造成血小板沉降度不夠而影響檢測結果的客觀性;②醫(yī)師可依據(jù)術前APTT值適當合理選擇抗凝藥物治療患者, 其凝血機制趨勢正常時, 把握手術時機對患者予以手術治療, 進而有利于避免患者術中或者術后大出血以保證手術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術前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較短, 臨床應當依據(jù)檢測結果確定手術時間和方案, 以促進患者術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恢復正常, 從而降低患者發(fā)生肺栓塞或者深靜脈血栓幾率。
[1] 劉海華, 彭朝林, 汪潤民.創(chuàng)傷性斷指患者術前凝血狀態(tài)變化及其臨床意義.中國綜合臨床, 2012, 4(28):412-414.
[2] 李彥貴, 馬澤龍, 張蜀華.初次創(chuàng)傷骨折術后和二次創(chuàng)傷骨折術后機體凝血狀態(tài)變化的差異性研究.中國骨傷, 2013, 11(26):932-934.
[3] 王朝霞.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檢測結果比較分析.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2, 14(9):1769-1770.
[4] 李宇旭, 龍智生, 龔飛鵬, 等.骨折后及二次骨折后患者血液流變學變化的臨床研究.江西醫(yī)藥, 2014, 6(17):491-494.
[5] 徐杰, 宋櫻花, 馬明遠, 等.血必凈注射液對多發(fā)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 2012, 4(34):116-11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055
2014-12-17]
461000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