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勇 徐麗娜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胡國勇 徐麗娜
目的 探討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方.4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應用心臟起搏器的心臟同步化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術前和術后6個月分別對QRS波時限、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進行檢測。觀察三項指標變化。結果 治療6個月后, QRS波時限為(127.9±12.8)ms, 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為(55.1±7.8)mm, 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 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為(42.1±6.9)%, 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對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顯著效果, 但是在治療的同時一定要確保手術的安全性。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效果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包括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與何側心力衰竭有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終階段, 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極高。目前臨床上對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多是以藥物為主, 用來減輕心臟的前、后負荷[1]。應用藥物進行治療, 雖然能夠輕微緩解病癥, 但有大部分患者即使給予最好的藥物, 也不能達到較好的臨床效果, 因此尋找一種新型有效的治療方案成為當務之急。本科室采用雙室同步起搏的方式, 減輕二尖瓣反流、增加心輸出量, 同時結合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治療,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入住本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46例, 其中男27例, 女19例。年齡51~74歲, 平均年齡61.7歲。病程8~15年, 平均病程10.2年。根據(jù)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新功能分級(NYHA), 所有患者均屬于Ⅲ~Ⅳ級。均可以進行手術。
1.2 方法 ①在患者安裝心臟起搏器前, 進行QRS波時限、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等指標檢測, 并做好結果記錄, 選取患者各項生理指標最佳時期進行手術。制定出手術風險緊急預案備用。②對患者進行冠狀靜脈造影, 提前掌握患者血管分布狀況。③對患者采取常規(guī)消毒, 再進行局部麻醉。④對所有患者均選取St, JudeMEDICAL5596 IS-1型起搏器進行治療。在患者處于麻醉期間, 經(jīng)左鎖骨下靜脈進行穿刺, 然后將起搏器置入, 使得起搏器的電極穿過冠狀動脈竇, 然后進入右心房最后達到右心室, 根據(jù)先前造影的結果選擇最佳位置, 對雙室起搏閾值與感知參數(shù)進行測試, 當兩個數(shù)值結果達標后, 將電極位置固定, 然后將各電極導線分別和起搏器進行連接, 將脈沖發(fā)生器埋入左側胸大肌前袋囊內(nèi), 縫合好切口即可。⑤成功置入起搏器的患者, 再給予利尿劑、血管緊張素Ⅱ轉化酶抑制劑等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⑥術后10 d內(nèi), 注意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跟蹤觀察記錄, 并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不適感、起搏器的工作情況是否正常等。手術后, 每隔1個月對起搏器的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設置, 使起搏器保持最佳工作狀態(tài)。患者一旦出現(xiàn)身體不適等問題, 立即啟動緊急預案。術后6個月內(nèi), 對患者進行隨訪調(diào)查, 及時通知患者進行心動圖復查, 以便掌握患者身體指標動態(tài)變化, 同時對患者心功能進行分級評估。
1.3 觀察指標 手術6個月后, 對QRS波時限、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分別進行檢測, 根據(jù)NYHA功能分級標準對患者分級[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QRS波時限為(159.9±19.8)ms, 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為(59.8±7.3)mm, 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為(26.1.4.9)%。治療后QRS波時限為(127.9±12.8)ms, 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為(55.1±7.8)mm, 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為(42.1±6.9)%。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哌M行NYHA重新分級后,均有了一級及以上的改善。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困擾醫(yī)學界較長時間的一種疾病, 它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非常高, 臨床上多是應用藥物進行治療, 藥物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痛苦, 但是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隨著起搏器的廣泛運用, 心臟同步化治療又有了新的進展。實驗數(shù)據(jù)顯示, 應用心臟起搏器治療,患者的QRS波時限、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三項指標都向著正?;M行, 患者的NYHA級別均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由于心臟本身的特殊性, 進行手術前一定做好應急預案, 以防出現(xiàn)措手不及的狀況出現(xiàn), 同時要嚴格把握患者各項生理指標, 確保患者在最佳的身體狀況下進行手術,從而減低手術風險, 提高手術安全性。手術結束后, 要做好對患者不良反應的跟蹤觀察, 及時作出備案和應對。但是這個方法有一個缺點, 就是運用起搏器進行心臟同步化治療的成本比較高, 費用較大, 對患者經(jīng)濟情況來說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 在臨床上很難廣泛推廣運用。因此, 今后對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 可以嘗試將藥物治療和心臟起搏相結合的方式, 觀察是否能用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緩解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之, 今后還要繼續(xù)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進行完善, 尋找既能降低手術成本, 又能使治療效果更好的治療方法, 期待在心臟治療方面創(chuàng)造更大的突破。
[1] 胡宇寧.心臟再同步治療10例慢性心衰的短期臨床療效.中華全科學.2013(12):126.
[2] 程紅穎, 張瑞鳳.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再同步治療的現(xiàn)狀.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15(6):790-79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113
2015-06-29]
117000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