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梅
從近幾年各地中考作文命題來看,無論是話題作文還是命題作文,都提供給學生更廣闊的寫作空間,一大批高分作文都能給人眼前一亮或者心靈震撼的感覺。中考作文作為反饋引導學生成長的重要形式,其核心價值在于引導當前的作文教學必須把握其人本主義的內核,即作文的本質是學生作為寫作主體的內在精神和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現(xiàn),是其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文字外顯。那么,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教學實踐,才能合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寫作素養(yǎng),以適應新課標對作文教學的改革要求呢?這需要我們在人本主義理念的指導下探索創(chuàng)新。
首先,我們應從學生“任務行文”,引向“雙重轉化”的整合
教師要從寫作者的角度來看作文教學。劉錫慶的雙重轉化理論指出,寫作過程要經歷一種“雙重轉化”的過程,即寫作主體的“物——意——文”的綜合、轉換過程。也就是說,一篇文章的誕生,涉及到寫作主體如何發(fā)現(xiàn)“物”——又如何將“物”轉化為“意”——以及又如何將意形成“文”的這樣一個完整過程。
無論是劉錫慶的雙重轉化理論,還是科瓦廖夫的雙重變化理論,都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寫作者本身,側重于從寫作主體(學生)的視角來描述怎樣“聚材取事”、怎樣“命題煉意”、“謀篇布局”和“定體選技”。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教學指導,重“意——文”技巧而輕“物——意”感悟?;谶@一認識,我們通過對教學設計的調整,有意識突出“物——意”思維能力的地位,推動“雙重轉化”。作文備課中,選擇發(fā)散性更強的素材;范文評析中,在對遣詞造句,文飾轉接等技巧介紹的基礎上,把立意到放在第一位;在作文批改中,舍棄字句圈點的單一模式,必須對每篇習作的煉意做出評價。通過訓練,學生“我的作文”意識開始成熟,寫“我”的作文開始形成習慣,應用性、生活化、文學性的寫作能力均有所提高,涌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習作。
其次,我們應從教師“居高臨下”,引向“互動交往”的整合
教師要從教學論的角度來看作文教學。從教學過程來看,寫作教學意味著一個完整的教與學的過程、教學思維的不斷運動與變化,也預示著學生即將在活生生的情境中不斷生成創(chuàng)作體驗,激發(fā)創(chuàng)作思維。在這種體驗與思維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內容不斷涌現(xiàn),個性漸趨生成。
從教育活動的角度看,作文教學也是我們指導學生通過寫作真實地反映豐富多彩的生活的過程。因此,從本質上說,作文教學的過程也是一種師生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學生、素材、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lián)系,彼此之間不斷開展著對話交流。
實踐中,我們以開展“練題”討論進行教學嘗試,即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由學生就特定的材料或話題,提煉感悟、簡單歸納自己的作文立意,然后口頭交流,教師在點評時,更多對獨到的、創(chuàng)意性的立意給予褒揚。在這個過程中,既體現(xiàn)了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因此也成為師生互動的生命過程。
再次,我們應從寫作“知識中心”,引向寫作“實踐中心”的整合
長期以來,我國的作文教學實踐就一直存在著一種以向學生傳授寫作知識,取代對學生的寫作教學實踐的教學傾向。語文新課程在繼承我國古代優(yōu)秀寫作理論傳統(tǒng)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進行了拓展和提升,進一步提出了寫作過程的“前階段”、“動筆寫作”階段以及“修改階段”的具體策略和方法。由此,教師要從單一的技巧訓練,引向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
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有意識地在“準備”和“修改”兩個階段強化寫作的實踐操作。首先,在“準備”階段,主要是組織學生小組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通過閱讀進行反思、尋找素材資料、觀察生活細節(jié)等等,通過這些活動進行相關積累;然后再組織學生小組對創(chuàng)作主題進行合作探究,共同思考,包括對作文話題的不同角度的審題,對題意的充分想象,對作文的具體行文思路、表達方式等等。
“修改”階段,主要是在創(chuàng)作初步完成后,組際交流互相閱讀,對文章的內容、行文構思、表達方式等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和完善。在此階段,一個比較重要的工作是讓學生通過創(chuàng)作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出此次創(chuàng)作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將學生通過創(chuàng)作形成的對生活的認識進行情感升華,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解決創(chuàng)作過程的“源頭”與“活水”。
最后,我們應從“描摹臨仿”,引向“生活源泉”“心靈感悟”的整合
如果一味照搬課外寫作指導書籍,選材大多在泛濫成災的中考滿分作文中近親繁殖,寫作訓練演模式化刻板化,作文教學只會停留在臨摹范文的層次水平,變成“新八股”式應試作文,學生長遠的寫作能力收到損害,內在情感不善表達。
實踐中,我們在選題、學習方式上作了整合嘗試。在作文教學備課時,作文訓練的選題以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為主,同時編排方式注重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讓學生在關注生活的過程中,獲得寫作素材和表達感情的契機。從內容上說,這就溝通了課堂內外、學校內外,讓學生把觀察、感受、思考與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連接了起來;而從學習方式上說,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學生勢必要學習運用多種學習方式,涉及到多種學習方式的整合運用。
作文教學的意義在本質上對每個學生是不同的,如果說傳授寫作技能是建立良好的寫作根基的話,那么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的活動和體驗則是把“要求之”轉化為學生“心樂之”的整合內化過程,技巧和素養(yǎng)相得益彰,才更是學生精神不斷提升和持續(xù)生成的過程。我們堅信,在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的作文教學必能擺脫“人”“文”分離的巢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