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論孔子的禮樂思想及其對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
——以《論語·八佾》為參照
楊維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孔子思想涉及政治、文化、教育諸多方面并對中華文化的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從《論語·八佾》中可知“禮”和“樂”的含義不同于上古時期,“禮”和“樂”是為了表現(xiàn)“仁”的精神本質(zhì),從而形成以“仁”為核心的孔子禮樂觀,是孔子禮樂思想的核心所在。文章立足于對該篇的分析,重點闡釋孔子禮樂思想的文化教育價值,揭示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性意義。它關(guān)注個體的存在與人格修養(yǎng),崇尚“和而不同”的教育觀念,并以人本主義價值取向作為提升審美能力與人格魅力的重要手段。
孔子;禮樂思想;八佾;素質(zhì)教育;啟示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墩撜Z》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jié)集,是儒家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其內(nèi)容覆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道德、教育諸方面,是孔子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其中《八佾》篇集中論述了“禮”和“樂”,包括“禮”之形成背景、“禮”之來源、“禮”之本質(zhì)和“禮”之功用以及“樂”之演奏和“樂”之本質(zhì)內(nèi)容。由此作為本文的切入點,在討論孔子禮樂思想的內(nèi)涵和本質(zhì)特點的基礎上,汲取其中有價值的觀點以期得出對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有借鑒意義的方法論。
1.禮樂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分析
孔子的禮樂思想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此時,周王室在政治上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日漸式微,權(quán)力旁落,各地諸侯爭戰(zhàn)不休,“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1]動蕩的政治環(huán)境卻給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革,開始不斷尋求更加先進的封建社會制度。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革新促使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農(nóng)耕效率不斷提高,經(jīng)濟水平相對有一定的提高和進步。與此同時,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繁榮的推動下,文化發(fā)展更加興盛,思想文化活躍,社會上涌現(xiàn)出大量的游說之士。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招攬賢能之士,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大批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等。直至戰(zhàn)國時期,“各個階級和政治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在思想上、政治上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盵2]他們開始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觀點,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諸侯國的兼并戰(zhàn)爭中,周天子的地位受到了極大威脅,整個社會處于急劇動蕩混戰(zhàn)之中,“禮崩樂壞”的時代已然到來?!栋速菲谝徽?,“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魯國的正卿大夫季氏在自家庭院中奏樂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這在孔子看來是目無天子的表現(xiàn)??鬃討嵟綐O致,一改平常溫文爾雅的態(tài)度說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第二章,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3]掌握魯國政權(quán)的三家大夫孟孫、叔孫和季孫在祭祀祖先完畢時,也用天子的禮,唱著《雍》詩來撤除祭品,可見是明知故犯而僭禮。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諸侯國在政治和經(jīng)濟實力日益增強的基礎上開始覬覦周天子的寶座以求稱霸天下。禮樂制度已經(jīng)成為阻礙各諸侯國發(fā)展的一道屏障,此時的周天子已經(jīng)名存實亡,周禮也必將被打破和廢除?!栋速菲诹?,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3]《八佾》篇第十章,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3]《八佾》篇第十一章,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3]這都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具體表現(xiàn),它在展示一個混亂社會局面的同時,也預示著一場新的思想革命的到來。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狀態(tài)對孔子禮樂思想的啟示
“面對著這個‘禮崩樂壞’的社會,諸子百家對這一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理解,并提出了自己‘救世’的藥方”。[4]孔子對周禮及周代所創(chuàng)立的盛世十分偏愛,《八佾》篇第十四章,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盵3]由此可見,孔子是贊成周朝禮樂制度的,并認為夏商兩代的文化有原始巫術(shù)性質(zhì)。到了周代,“禮”不斷適應社會的變化和要求,改變了原有的功能,使其成為社會的規(guī)范與制度?!栋速菲诰耪?,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盵3]孔子對夏商之禮都“能言之”,由于文獻不足的緣故,只能選擇放棄。《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三章,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芍病!盵3]“損”與“益”的辯證觀正是孔子批判繼承夏商兩代思想的明證?!翱鬃涌吹搅酥艹纳鐣F(xiàn)實,看到禮樂文化作為治國方略的巨大社會效益與社會有序的必要性,而社會有序又是社會長治久安、國富民強的前提。無怪乎孔子說‘周公其盛矣乎!’,‘吾從周’?!盵5]在對三代文化進行差異化認識之后,“吾從周”是孔子的必然選擇。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也提出類似觀點,“作為早期宗法制的殷周體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緣的層層衣裝之中,它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直接從原始文化中延續(xù)而來?!芏Y’就具有這種特征。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級、尊卑長幼等明確而嚴格的秩序規(guī)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禮儀已變而為少數(shù)貴族所壟斷;另一方面,由于經(jīng)濟基礎延續(xù)著氏族共同體的基本社會結(jié)構(gòu),從而這套‘禮儀’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6]孔子對“禮”的認識是在“周禮”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具有繼承性。
1.“禮”之本與“禮”之用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苯鷮W者王國維先生從文字學角度對其也進行了闡述,《釋禮》稱:“此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故《說文》曰‘豊,行禮之器’,其說古矣。”從中均可以看出禮與祭祀、儀式有密切關(guān)系?!栋速菲谒恼?,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盵3]孔子認為,禮儀與其奢靡,不如簡約;喪葬與其周全,不如真誠地哀傷。由此可見,禮與祭祀密切相關(guān),并在祭祀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而禮的本質(zhì)就是真誠。
在《論語·八佾》中孔子多次談到“禮”在治國、律己及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栋速菲谖逭拢釉唬骸耙牡抑芯?,不如諸夏之亡也?!盵3]孔子認為,落后的蠻夷部族雖有君王,卻還比不上有禮而沒有君主的華夏民族?!栋速菲谑?,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3]祭祀必須要真誠,否則不如不參加祭祀活動。在《八佾》篇第十九章中,提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足見孔子對“禮”的尊重??鬃訌亩Y制的角度出發(fā),更加注重君主要禮遇臣子,對于建立和諧的君臣關(guān)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這對于我們今天處理上下級關(guān)系,構(gòu)建和諧社會關(guān)系仍然有很大的啟發(fā)性。《管子·心術(shù)》中對“禮”也作了闡釋,“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7]突出了“禮”的社會功能性。禮在維護和規(guī)范社會秩序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正是孔子推崇禮制的目的。但是,“禮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是一種外在的強制,維護的是那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這難免就會因?qū)α⒍狈θ伺c人之間的溝通,樂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8]
2.“樂”之本與“樂”之用
據(jù)《禮記·仲尼燕居》記載:“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jié)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jié)不作。不能《詩》,于禮繆。不能樂,于禮素。薄于德,于禮虛?!盵9]一個國家在“制禮”的同時還必須“作樂”,進行樂舞,可見禮與樂的關(guān)系密切。同時也說明古人不僅重視“樂”,更看中其教化功能。在孔子誕生前,中國的樂舞已經(jīng)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準,尤其是周代,集前代樂舞之精華,制有云門、大咸、大韶等多種樂舞?!栋速菲诙?,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盵3]孔子與魯國樂師談論音樂之道時認為,演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給人以審美享受,可以用音樂表現(xiàn)人格與性靈?!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了孔子曾“擊罄于衛(wèi)”、“取瑟而歌”;曾“訪樂于萇弘”、“學鼓琴于師襄子”的故事,“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足見孔子對音樂的感染力、表現(xiàn)力有著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鬃颖救酥匾曉娊?、禮教和樂教,認為音樂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以音樂作為學習的終結(jié),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觀點。但孔子并不限于論樂問題,而是由此論及人的情感體驗和內(nèi)心之樂的問題。
關(guān)于樂的本質(zhì)問題,孔子在《八佾》篇第三章論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孔子認為,沒有仁愛之心的人,禮儀和音樂對其都不起任何作用??梢姟叭省笔强鬃佣Y樂思想的核心所在?!岸Y”和“樂”只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已??鬃訉τ凇皹贰钡男蕾p,是從“仁”的基礎出發(fā)的。一旦“樂舞”有違于禮、背離于仁時,便會成為孔子心目中丑陋的東西。例如,當孔子知道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怒不可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種以“仁”作為自己評判立場的觀念構(gòu)成了孔子禮樂思想的核心。而對于既符合藝術(shù)標準,又無違于仁的《韶》樂,孔子贊其“盡善盡美”,因為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堯禪讓而來的,符合原始禮制;而同樣藝術(shù)成就很高,但顯露殺伐之氣的《武》樂,孔子則認為“盡美矣,未盡善也”。因為周武王登上天子之位是通過暴力戰(zhàn)爭取得的,故在孔子眼中是“不盡善的”。
由此可見,孔子創(chuàng)建的儒家音樂理論體系,充分肯定了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在孔子的樂論中,“樂以象政”、“審樂知政”,所以禮樂的好壞直接決定國家興亡,只有禮樂相合,才能規(guī)范人的行為,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音樂不僅是單純的藝術(shù)形式還是寄予著政治倫理內(nèi)容的形式。在音樂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批評標準上,把內(nèi)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shù)形式之美,則放在第二位。這種以“善”、“和”為中心的音樂審美理論,把音樂藝術(shù)看成是一種認識真理、窮極人生的途徑,對我國的音樂發(fā)展和素質(zhì)教育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1.素質(zhì)教育將關(guān)注個人存在與提升人格修養(yǎng)并重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成為了一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教育理念??鬃拥亩Y樂思想及孔子學思并進的精神對我們今天素質(zhì)教育的開展有著深刻的意義和啟發(fā)性。
首先,借鑒孔子禮樂思想中對個人存在的關(guān)注精神以音樂建構(gòu)完美人格。在孔子看來,音樂對于個人的人格建構(gòu)很重要,他提出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就是集中地表述?!岸Y”和“樂”都只是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最終通過“仁”內(nèi)在的變化實現(xiàn)人格精神的建構(gòu)。據(jù)《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nèi)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fā)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盵9]孔子認為,通過“樂”的學習修身養(yǎng)心,提高自身境界?!皹方虖莫M義上講是文藝、音樂、舞蹈的教育,是審美的教育,孔子把樂融入到教學之中,用樂來豐富人們的生活。”[10]但是,很明顯在現(xiàn)代學校教育中對音樂的重視是不夠的,由于資金短缺、設備不足及錯誤指導等現(xiàn)實問題的存在,尤其是教育管理體制的薄弱,“政府整體統(tǒng)籌不力、教育撥款制度不合理、學校人事管理制度落后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教育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瓶頸?!盵11]在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中尤其是音樂教育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導致中小學生整體素質(zhì)下滑。因此,我們應當把音樂教育放在當前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位置,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素質(zhì)和凈化學生心靈的重要作用。
其次,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道德修養(yǎng)標準開展素質(zhì)教育??鬃诱J為,快樂不是沒有節(jié)制,悲傷也不能過度悲傷,這正是中和之美的表現(xiàn),一切情感把握都恰到好處??梢姡鬃訉θ松淖鹬嘏c愛護,他期望人的生活與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對沉溺哀樂、毀傷生命。隨著學生成長和學齡變化,學生也面臨各種壓力和情緒心理變化,中和情緒的方式“發(fā)乎情,止乎禮”可以有效地舒緩緊張壓抑的情緒。在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中,不僅教授學生基礎知識,還要教授學生新思維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在迅速變化的世界合理定位自己,不至于在社會變遷中手足無措,能夠擔負自己的責任并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這方面,孔子的禮樂思想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fā),我們尊重社會的“禮”,學習生活中的“樂”,以“仁”、“善”之心對待萬事萬物,豐富自身的人格精神,提升道德修養(yǎng)。
2.以“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提升審美能力與人格魅力
孔子禮樂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的思想是在“禮”與“仁”的辯證關(guān)系中衍變來的?!叭省睆娬{(diào)的是個體的內(nèi)在修養(yǎng),“禮”是約束個體的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準則。兩者必須統(tǒng)一起來,才能達到“和”的目標,共同服務于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在孔子看來,整個社會呈現(xiàn)出既有等級嚴明、親疏有別的社會體貌,又能建立個體和諧共存的生存模式。“和”的理念充斥在孔子很多著作和言論中?!墩撜Z·子路》第二十三章中,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種“和”就是在真善美主導下的“和”,不是一味的盲目跟從,可見孔子“和”的思想還是建立在個體有較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基礎之上,有“仁”的內(nèi)在品質(zhì)與道德修為。
“和而不同”的理念運用于當下的素質(zhì)教育有很大的啟發(fā)性。首先是“和”理念的廣泛教育性意義。在《孔子家語·辨樂》中,孔子提出“中聲以為節(jié)”[12]的觀點,音樂形式美之所在就是“和”。在《八佾》篇中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觀點,既是對音樂中情感把握的明確規(guī)定——情感必須適度“中和”,也是對為人處世之道的經(jīng)典概括,這種“中庸之道”是符合孔子禮樂思想精髓的?,F(xiàn)代素質(zhì)教育就是要提倡教育的多角度、多樣化、多元化,但是教育必須有一個統(tǒng)一的教育范疇和教育理念,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實施具體的教育方案,才能實現(xiàn)多樣化、多元化的教育理想。其次是充分認識“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素質(zhì)教育領域的實踐性。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學生在學習和性格上都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個性特點,這對于我們進行素質(zhì)教育改革和實踐提出了巨大的考驗。傳統(tǒng)的一刀切的方式顯然不適用于當下多元化的素質(zhì)教育內(nèi)容。我們必須重視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和“生產(chǎn)力”,以“和而不同”的思想貫穿于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中,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開展教學計劃,讓學生自主投身于素質(zhì)教育學習中,有所思、有所得。
綜括全文,孔子禮樂思想博大精深,以“禮”和“樂”作為表現(xiàn)形式,以“仁”為核心的禮樂思想體系構(gòu)筑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內(nèi)涵。從“仁”與“禮”辯證關(guān)系中衍變出“和”的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觀和“中庸”的處世觀??鬃拥亩Y樂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結(jié)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其思想覆蓋了文化、道德、教育、審美性等多個方面,對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力量,尤其是孔子的教育觀對內(nèi)要求提升個人的素質(zhì)修養(yǎng),對外要求遵守社會規(guī)范與準則,對我們當下的素質(zhì)教育的施行有著很大的啟發(fā)性。
[1]向宗魯.說苑校正[M].上海:中華書局,1987.697.
[2]盧林冬.百家爭鳴的結(jié)晶——中華思想[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13.
[3]孫健筠,楊林(譯注).論語[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0-34.
[4]陽繁華.從《論語·八佾》篇看孔子的禮樂思想[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12):49.
[5]朱琳.孔子禮樂教育思想研究[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8,(1):24.
[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2.
[7]劉柯,李克和.管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258.
[8]李明勇.孔子禮樂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shù)版),2009,(1):38.
[9]陳戍國.禮記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147-397.
[10]孫礪.論孔子禮樂教育思想的踐行[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0.
[11]王鳳華.論我國教育管理方式轉(zhuǎn)變的途徑[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67-74.
[12]廖名春,鄒新明.孔子家語[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90.
(責任編輯:魏登云)
Confucius Music Thought and Its Revelation for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Taking"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eight Yi Article"for Reference
YAN Wei
(Chinese Depart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Confucius thought,involving many aspects,such as politics,culture,education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From"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eight YiArticle,"We knowthe meanings of"The ritual"and"Yue"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ancient times,"The ritual"and"Yue"are essential in the spirit of"benevolence",thus forming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cle,the author expounds the cultural education values,revealing the modernity of Confucianism.It focuses on the individual existence and personality,advocating"harmonious but different"concept of education,and the humanistic value orientation,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aesthetic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charm.
Confucius;harmonious ideology;Eight Yi Article;Quality education;revelation
K225
A
1009-3583(2015)-0094-04
2014-12-16
楊 維,女,湖北宜城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