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山 鐘紫紅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北京市東單三條九號 100730
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規(guī)定:“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同時規(guī)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1]。作者署名是一個嚴肅而認真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著作權人的認定及權利,即署名所帶來的榮譽及相關利益;還涉及到著作權人的義務,即對所署名作品負有政治、經(jīng)濟、學術、道德和法律上的責任。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的頻頻爆料,科技期刊作者不當署名及其作者貢獻不透明和責任不明確已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科技期刊作者的學術誠信也受到了新聞媒體的高度重視。許多國際科技期刊學術團體,如國際醫(y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2]、美國科學編輯委員會(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CSE)[3]等都制定了作者署名規(guī)范,尤其是 ICMJE在2013年8月更名的“ICMJE建議”中對作者署名資格做了較大修訂;國際出版?zhèn)惱砦瘑T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4]也對署名爭議、變更等問題給出了最佳實踐指南及流程圖,提供了直觀、詳實且可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雖然國內外一些學者對科技期刊論文不當署名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和闡述[5-9],但我國大多數(shù)科技期刊對不當署名現(xiàn)象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且未制定完整的應對措施,從而使不當署名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本文通過分析不當署名現(xiàn)象,參照國際著名科技期刊作者署名規(guī)范,提出我國科技期刊規(guī)避不當署名的措施。
科技期刊常見不當署名包括影子作者、名譽作者及隨意更改作者。
影子作者(ghost author/writer)是影子寫作(ghostwriting)的主體,又稱捉刀人、幽靈作者、代筆者,指對所發(fā)表的作品有實質性貢獻,但在作品中卻未被署名者。
影子作者在醫(yī)學領域廣泛存在。Wislar等[5]對6種高影響因子的醫(yī)學期刊——美國《內科學紀要》(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美國醫(yī)學會雜志》(JAMA)、《柳葉刀》(The Lancet)、《自然醫(yī)學》(Nature Medicine)、《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 PLoS醫(yī)學(PLoS Medicine)2008年發(fā)表的896篇論文的通信作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9%(49/622)的論文存在影子作者(較1996年報告的11.5%明顯下降,P=0.023),其中論著占11.9%、綜述占6.0%、述評占5.3%。Kennedy等[6]報道西方10種頂尖護理學雜志的影子作者高達27.6%。我國雖然沒有有關影子作者的論文在科技期刊中所占比例的報道,但近年來論文槍手市場的火爆,已使科技期刊影子寫作成為不爭的事實。武漢大學沈陽副教授披露,買賣論文已在中國和世界成為一種產業(yè),2009年中國買賣論文產值達到10億,2009年產值是2007年的5.5倍[10]。
影子寫作有悖于出版?zhèn)惱淼赖?。一是,醫(yī)學影子作者多為受雇于醫(yī)藥企業(yè)的醫(yī)學寫作家,為了企業(yè)的利益及市場的需要,醫(yī)學影子寫作論文常??浯螽a品的有效性,弱化產品的陰性結果或不良反應,從而會誤導醫(yī)生的臨床決策,給患者帶來危害。如主導骨關節(jié)炎治療藥物“羅非昔布”影子寫作[11]的默克公司因刻意弱化藥物心血管系統(tǒng)的嚴重不良反應,而受到了2500多起法律訴訟和225起集體訴訟,面對30 000人的索賠。二是,影子作者雖然創(chuàng)作了作品,對稿件“有實質性貢獻”,但卻不是署名作者,因而可以不對所撰寫的影子作品的誠信負責,這也是造成近年來抄襲剽竊槍手作品泛濫的原因之一。
名譽作者(guest/gift/honorary author)又稱署名贈予,是指不具備署名資格,即對所發(fā)表的作品無實質性貢獻,卻作為署名作者出現(xiàn)。Wislar等[5]對美國6種高影響因子醫(yī)學期刊通信作者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7.6%(96/545)的論文存在署名贈予(與1996年報告的19.3%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439),其中論著占25.0%、綜述占15.0%、述評占11.2%。Kennedy等[6]調查的護理學雜志中,高達42%的論文有署名贈予。Al-Herz等[7]調查PubMed一年內發(fā)表的所有論文,結果顯示有署名贈予的論文占33.4%??梢姡u作者現(xiàn)象相當普遍。
署名贈予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署名者知曉自己不具備作者資格,但卻被收買為署名作者;另一種是被署名者完全不知曉自己在作品中被署名。名譽作者大多為相關領域有一定造詣的專家學者,如院士、知名教授等。施贈者為了獲得名人效應,使同行審稿人、編輯或讀者誤以為名譽作者參與并對整個研究過程負責,擾亂審稿人、編輯和讀者的判斷力而可能做出錯誤選擇。知曉署名贈予的作者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署名者明知自己對科學研究無貢獻,不具備作者資格,但法律和道德意識淡薄,僅看到了作者署名帶來的榮譽及利益,未意識到作者身份應負的責任與義務;另一種是人情關系,由于某種利益關系(也可能迫于某種壓力),將某些不具備作者資格的人署名為作者。
署名贈予侵犯了署名權,也違背了科學出版公平、公正、誠信的原則,給學術欺詐提供了保護傘,如美國科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巴爾的摩事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戴維·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本人雖未造假,但因其是偽造研究成果的伊馬尼希-卡里(Imanishi Kari)的合作作者并為其激烈辯護,而使此案反復了10年方得到官方定論。
中國生物化學界泰斗鄒承魯院士說:“論文署名首先是責任,其次才是榮譽”,為此他堅決拒絕論文署名“搭車”,堅決拒絕有償宣傳,決不接受不屬于自己的“榮譽”[12]。
隨意更改作者主要出現(xiàn)在合作作品作者中,合作作者的署名及排序應該在投稿前,最好在研究設計階段就確定下來,一旦確定,不應隨意更改,但科技期刊經(jīng)常遇到投稿后要求更改、添加或刪減作者的現(xiàn)象[8]。
第一作者應該是科學研究的具體實施者,其熟知并具體實施整個研究過程,掌握第一手數(shù)據(jù)資料,對科研數(shù)據(jù)的把握精準,通常也是研究論文的具體撰寫者,對科研論文的貢獻最大,同時對科學研究的誠信度負有更大的責任。更改第一作者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將第一作者后的作者變換為第一作者,第一作者順序后延,這種情況可能是在投稿前作者貢獻大小未分清所致;另一種是直接將第一作者替換為投稿作者以外的其他人,第一作者身份后延,這種情況有可能因導師的人情關系或某種其他利益關系所致。后一種做法嚴重侵犯了著作權人的權利,亦違背了出版?zhèn)惱淼赖?。更改第一作者的另一種情況是將第一作者與其后的其他作者標注為“共同第一作者”或“與第一作者貢獻一致”,若是大樣本、多機構合作項目尚可考慮,但我國多數(shù)標注“共同第一作者”的目的是為了晉升職稱、申請獎學金或某種獎勵的需要,目前我國一些科研管理機構已不承認“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
西方國家的通信作者主要指與稿件有關的聯(lián)系人;而我國通常將通信作者視為科學研究的設計者,對整個科學研究具有實質把控力的作者,許多科研機構還將通信作者的論文數(shù)作為研究生導師的評估指標。為此,我國隨意更改或添加通信作者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如將不具備通信作者資格的人署名為通信作者,或一篇論文標注2個甚至多個通信作者,后一種情況在西方醫(yī)學期刊亦可見到,但均出現(xiàn)在大樣本、多中心研究中,而不可能出現(xiàn)在同一個機構的作者中。
隨意添加或刪減作者,使不具備作者資格的人署名為作者,或將具備署名資格的人從論文中刪除,這均有悖于出版?zhèn)惱淼赖隆?/p>
近幾十年來轟動世界的“學術造假丑聞”不斷曝光,如20世紀80年代轟動世界的“巴爾的摩事件”、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黃禹錫造假案”及2014年日本“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論文造假事件”均對科學共同體神圣的行為規(guī)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為了挽救科學誠信岌岌可危的境地,國際科技期刊界在不斷完善署名規(guī)范,以盡可能規(guī)避影子寫作、署名贈予等不當署名現(xiàn)象對科技論文發(fā)表偏倚的影響。
ICMJE制訂的“生物醫(yī)學期刊投稿的統(tǒng)一要求”(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URM,統(tǒng)一要求)中有關作者署名資格(authorship)的認定,在國際期刊界具有十分廣泛的影響,被國際科技期刊界視為署名規(guī)范的“金標準”,截至2015年2月底ICMJE網(wǎng)站已列出1827種申請采用其規(guī)范的期刊。ICMJE自1988年“統(tǒng)一要求”第3版開始定義“作者署名資格”,并在歷次修訂中不斷完善。2013年8月ICMJE對“統(tǒng)一要求”進行再次修訂,并更名為“醫(yī)學期刊學術論文寫作、報告、編輯及出版建議”(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duct,Reporting,Editing and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Work in Medical Journals,簡稱 ICMJE建議)。“ICMJE建議”更加重視出版?zhèn)惱韱栴},將“作者署名資格”從3項標準增加至4項,即將“對論文的誠信負責”添加為作者署名的必要條件。
“ICMJE建議”指出,為了確保對論文作出實質性智力貢獻者得以署名,并知曉其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建議基于以下4條標準確定作者署名資格[2]:
(1)研究課題的設計構思,資料收集和數(shù)據(jù)分析、解釋;
(2)撰寫初稿,或對論文重要智力性內容做出關鍵性修改;
(3)同意最終修改版稿件發(fā)表;
(4)承諾對論文各部分內容負責,保證在實施研究課題和解決研究問題時的準確性和誠信。
此外,除了對本人的工作負責外,作者還應清楚地了解合作作者對其他部分工作的貢獻,并確信合作作者對其貢獻的誠信。
作為署名作者必須同時滿足以上4條標準,而所有滿足以上4條標準者都應該署名。有貢獻但僅能滿足以上4條署名資格中部分標準者,如獲取研究基金、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督導或一般性行政支持、給予寫作幫助、技術或語言編輯、核對校樣等者則不具備署名資格,但應予以致謝。
ICMJE同時還規(guī)定,通信作者是指在投稿、同行評議及出版過程中與期刊聯(lián)系的主要責任人,通信作者應確保所投稿件達到期刊編輯政策的要求,并提供署名作者的詳細信息、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文件、臨床試驗注冊文件、利益沖突公開聲明等。通信作者在整個投稿和同行評議過程中應能及時回答編輯提出的問題,論文發(fā)表后能對研究工作的評論予以回復,一旦論文受到質疑,應積極配合期刊編輯提供原始資料或附加信息[2]。
ICMJE對作者署名資格的新標準表明,署名不僅意味著榮譽及其所帶來的利益,也表明了責任,即所有署名作者均有義務對所發(fā)表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真實性負責。一旦發(fā)生學術造假、抄襲剽竊、重復發(fā)表、不當署名等,所有署名作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2014年3月日本“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論文造假事件曝光后,其共同作者美國科學家查爾斯·瓦坎蒂教授于2014年9月辭去了哈佛大學附屬布萊根婦女醫(yī)院“麻醉、術前和疼痛醫(yī)藥科”主任一職[13]。
為了使作者的貢獻透明,規(guī)避影子寫作和署名贈予等不當署名,西方著名科技期刊均要求作者在投稿時填寫“作者資格和責任聲明表”(authorship form)并簽名。如《美國醫(yī)學會雜志》(JAMA)要求作者在“作者資格和責任聲明表”中保證稿件的原創(chuàng)性、無一稿多投、無重復發(fā)表;確保對稿件任何部分的準確性、完整性負責;如果需要,配合編輯審查,如數(shù)據(jù)的獲取及提供;同意并支持通信作者的工作,如與編輯部聯(lián)系、核查被編輯的稿件及提供證據(jù)等。同時,要求說明作者貢獻,如是否進行科研設計,數(shù)據(jù)收集、分析或解釋;稿件起草、重要內容的修改校正;統(tǒng)計分析,獲得基金支持,獲得管理、技術或物質上的支持等[14],并將每位署名作者的具體貢獻刊登在每篇論文后,以供讀者查閱。
英國《柳葉刀》(The Lancet)與 JAMA一樣,要求作者署名必須滿足ICMJE的4條標準,并要求所有作者及貢獻者(包括醫(yī)學作家和編輯)親筆簽名,指明通信作者并注明每位作者的貢獻,即使所有作者貢獻相同也要予以說明[15],并在論文結尾處詳細刊登每位作者的貢獻。
《自然》(Nature)[16]和《科學》(Science)[17]對作者署名的原則和要求與《美國醫(yī)學會雜志》和《柳葉刀》相似,均要求作者對其稿件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并說明其對稿件的貢獻。
西方科技期刊遇到論文投稿或發(fā)表后要求刪除或增加作者的情況時,編輯會要求作者給出充分的理由,并要求提供所有署名作者及將被刪除或增加作者共同簽名的聲明[2]。
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當署名對發(fā)表偏倚的影響,西方科技期刊大多要求作者在投稿時公開利益沖突,其中包括是否有企業(yè)贊助和影子寫作等問題,并會隨論文發(fā)表而公開署名作者的利益沖突。ICMJE于2013年12月設置了“利益沖突公開聲明”模板,供其成員期刊使用,同時也鼓勵其他期刊采用[2]。
目前,我國一些科技期刊已開始重視作者署名規(guī)范,如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于2014年10月8日向其131種系列雜志重申了“關于論文作者署名要求的規(guī)定”,《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圖書情報工作》等也開始在每篇論文后刊登作者貢獻。然而,我國多數(shù)科技期刊尚未認識到不當署名對期刊學術質量及誠信的影響。高曉培等[9]研究顯示,截至2011年ICMJE網(wǎng)站列出申請采用2010年4月修訂的“統(tǒng)一要求”的中國醫(yī)學期刊39種,其中25種在其稿約或投稿指南中列出了ICMJE署名規(guī)范,除一種期刊外,其他期刊均要求署名作者需滿足ICMJE 3項署名資格;另外14種期刊在其稿約或投稿指南中并未提及ICMJE署名規(guī)范。雖然這39種醫(yī)學期刊宣布采用ICMJE署名規(guī)范,但實際執(zhí)行效果并不理想。
為了尊重作者的署名權,規(guī)避作者不當署名帶來的不良影響,弘揚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精神,建議我國科技期刊應參照國際規(guī)范,盡快制定相關編輯政策。
首先,應加強作者署名規(guī)范的宣教,使作者了解署名資格的4條標準;第二,在期刊網(wǎng)站及稿約中明確注明作者署名要求;第三,監(jiān)督作者規(guī)范署名,一旦發(fā)現(xiàn)不當署名,及時與作者或作者單位溝通,使署名作者不但享受了榮譽,還能真正對論文的誠信負責。
近年來,多學科、多機構、大樣本合作研究越來越多,然而僅從作者署名尚無法判斷每位作者對研究、資料收集分析和論文寫作做了哪些貢獻,為此有必要要求每位作者說明其具體貢獻,并要求署名作者親筆簽名,承諾對稿件的誠信負責。
據(jù)報道,SCI統(tǒng)計顯示一位作者發(fā)表論文的世界紀錄是948篇/年,平均2.6篇/天,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通信作者[18]。我國通信作者的論文亦常多達100至200余篇,而我國通信作者多為學科負責人、研究生導師,有些還掛有行政頭銜及學會職務,如校長、主任、理事長、主委等,很難想象他們是否確實對研究實施及論文的撰寫做出實質性貢獻,并能對稿件的誠信負責[15-17]。目前,已有多篇論文指出我國科技期刊濫用通信作者現(xiàn)象,如隨意標注通信作者、贈送通信作者、為了某種利益標注共同通信作者等情況[18-20]。為此,我國科技期刊應在期刊網(wǎng)站及稿約中明確說明通信作者的署名資格,并可在稿件出版前后有意識地與通信作者聯(lián)系,使通信作者的職責真正落到實處。
針對我國科技期刊作者投稿后,更改作者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建議效仿西方科技期刊的做法,要求說明變更作者的理由,并要求所有署名作者,尤其是被更改作者的親筆簽名。如不能獲得所有署名作者的聲明,應暫停稿件的審理或出版過程,直至所有署名作者達成一致意見。
某些對科研工作有大量貢獻,如科學指導/顧問、研究方案的審閱修訂、獲取研究基金、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督導或一般性行政支持、為研究提供病例并照料患者、數(shù)據(jù)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參與稿件撰寫或編輯等,不具備署名資格者應予以致謝。致謝是承認他人貢獻的一種方式,也可能意味著被致謝人認可研究數(shù)據(jù)及其結論,因此通信作者必須從被致謝者處獲得書面同意[2,14],并在稿件的適當位置附有致謝者的具體貢獻。
科技期刊論文作者署名是一個嚴肅而認真的問題,作者不僅應享受其帶來的榮譽及利益,還應對稿件的內容,尤其是原創(chuàng)性研究論文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準確性負責,為科研的公信度、透明度及誠信度負責。為營造一種良好的學術氛圍,本文通過分析科技期刊不當署名的現(xiàn)狀,借鑒國際著名科技期刊規(guī)避不當署名的舉措,提出我國科技期刊應盡快制定論文署名規(guī)范,監(jiān)督并執(zhí)行作者署名權的行使,一旦發(fā)現(xiàn)不當署名,可參照制定的署名規(guī)范進行相應的處理。通過加強規(guī)范署名,增加科研的透明度,增加結果的可重復性,避免或減少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凈化科研環(huán)境。
致謝:感謝《中國醫(yī)學科學雜志》編輯部何煜編輯對本文英文摘要的修訂。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EB/OL].(2010-02-26)[2014-09-01].http://www.gov.cn/flfg/2010-02/26/content-1544458.htm.
[2]ICMJE.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duct,reporting,editing and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work in medical journals[EB/OL].(2014-01-31)[2014-04-10].http://www.icmje.org/icmje-recommendations.pdf.
[3]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White Paper on Publication Ethics[EB/OL].[2015-02-14].http://www.councilscienceeditors.org/resource-library/editorial-policies/white-paper-on-publicationethics/.
[4]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Flowcharts[EB/OL].[2015-02-14].http://publicationethics.org/files/u7140/Full%20set%20of%20flowcharts.pdf.
[5]Wislar J,F(xiàn)lanagin A,F(xiàn)ontanarosa PB,et al.Honorary and ghost authorship in high impact biomedical journals:across sectional survey[J].BMJ,2011,343: d6128.
[6]Kennedy MS,Barnsteiner J,Daly J.Honorary and ghost authorship in nursing publications[J].JNurs Scholarsh,2014,46(6):416-422.
[7]Al-HerzW,Haider H,Al-Bahhar M,etal.Honorary authorship in biomedical journals: how common is it and why does it exist?[J].JMed Ethics,2014,40(5):346-348.
[8]汪勤儉,吳培紅,冷懷明.科研論文定稿后署名更改現(xiàn)象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24-926.
[9]高曉培,潘云濤,馬崢.國際醫(yī)學期刊署名規(guī)范及在我國的實踐應用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98-201.
[10]沈陽.武漢大學沈陽副教授關于《自然》采訪的聲明[EB/OL].(2010-01-14)[2014-01-2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9936-284833.html.
[11]Ross JS,Hill KP,Egilman DS,et al.Guest authorshijp and ghostwriting in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rofecoxib:a case study of industry documents from rofecoxib litigation[J].JAMA,2008,299(15):1800-1812.
[12]王志珍.中國生物化學泰斗捍衛(wèi)科學尊嚴斗士——悼念鄒承魯先生[J].生物物理學報,2006,22(6):401-402.
[13]北京日報.日本“學術女神”造假 美國導師辭職[EB/OL].(2014-08-14)[2015-02-06].http://news.163.com/14/0814/03/A3J0980D00014AED.html.
[14]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Editorial Policies for Authors[EB/OL].[2015-02-06].http://jama.jamanetwork.com/public/instructionsForAuthors.aspx EditorialPoliciesforAuthors.
[15]The Lancet.Author statements[EB/OL].[2015-02-09].http://www.thelancet.com/pb/assets/raw/Lancet/authors/tlauthor-signatures.pdf.
[16]Nature.Nature journals'authorship policy[EB/OL].[2015-02-09].http://www.nature.com/authors/policies/authorship.html.
[17]Science.Authorship[EB/OL].[2015-02-10].http://www.sciencemag.org/site/feature/contribinfo/prep/gen-info.xhtml authorship.
[18]鄢子平,柳建喬.從“通訊作者”現(xiàn)象談科技論文署名的嚴肅性[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23-725.
[19]李宏偉,董瓅瑾,劉曉莉,等.科技論文通信作者署名中的問題[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52-1354.
[20]顏巧元.科技期刊論文通信作者署名濫用現(xiàn)象分析與對策[J].編輯學報,2013,25(5):46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