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燕
(周口晚報,河南 周口 466001)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幾乎可以了解到任何事物,而新聞報道就是信息流通的主要方式。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想公正、準確、客觀地向公眾提供他們所關(guān)心的信息,就需要深入的采訪。但是采訪中,新聞記者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各種各樣的難題。如何才能讓受訪者打開心扉,暢所欲言,縱有生花的妙筆也徒然,所心,關(guān)鍵要懂得運用采訪技巧。下面淺析一下采訪技巧中所需的三個主要步驟。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在采訪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進而避免采訪抓不住重點。這正如《孫子·謀攻篇》中所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那么,如何做好采訪準備工作?首先是信息收集。若是做人物報道,可以從相關(guān)資料以及周圍熟悉他的人入手,進行年齡、職業(yè)、興趣、生活狀況等方面的了解。若是采訪論壇、會議等,就應該尋找相關(guān)單位,搜尋與報道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材料。其次是準備諸多的問題。確立好選題后,記者要認真分析,從新聞要點以及公眾關(guān)心、感興趣之處切入,依次在紙上寫出采訪所要提出的問題。準備的問題要精而充分。避免問題準備的不充分,使得采訪無法深入,新聞作品就會顯得簡單、枯燥、乏味。最后,涉獵知識要豐富。新聞可以發(fā)生在任何一個領(lǐng)域和任何一個行業(yè),這就需要記者擁有廣博的知識,以至于在采訪中能與受訪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素材,使得新聞報道充實、豐滿。
提問是新聞記者與受訪者進行交流的主要方式。懂得使用提問技巧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客觀充實新聞事件,還可以使記者和受訪者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融洽和諧,讓采訪能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順利的進行。反之,如果新聞記者不著邊際的東問一句,西問一句,這會讓受訪者難以清晰理會采訪的主題,以至于無法回答,從而使采訪陷入“困難境地”。因此,采訪時的提問在一定程度上綜合顯示出了記者自身的素養(yǎng)、業(yè)務水平、社會實踐能力。因此,在采訪時,記者要根據(jù)人物、事件、環(huán)境的不同,運用適當?shù)奶釂柤记?。如有些采訪對象不善與人交流,面對記者提出的問題更是緊張得語無倫次。面對此種情況,新聞記者不能按部就班地根據(jù)采訪前準備的問題繼續(xù)提問,而要從對方有興趣的話題入手,漸漸地往正題引導。相反,有些人很健談,面對記者的提問會滔滔不絕,甚至會偏題,這時記者就要注意掌握話語的主動權(quán),把握采訪節(jié)奏,及時禮貌地引導對方,讓彼此間的談話圍繞采訪主題中心進行。
觀察能力是新聞記者在采訪中應該具備的基本功。由于采訪的人物性格、脾氣等各不相同,而采訪現(xiàn)場也可能會受諸多因素的制約,這時就需要記者沉著應對,冷靜處理。同時,用敏銳的眼光根據(jù)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氣氛、人物等,進行有選擇、有目的觀察,通過深入的分析思考,抓住新聞事件本質(zhì),發(fā)掘真實、有效、生動的新聞素材。只有這樣的新聞報道才能吸引民眾的目光,才能讓受眾仿佛身臨其境,進而引起共鳴。采訪中,新聞記者和受訪者是一個互動交流的過程,這要求記者善于觀察之外,還要懂得傾聽。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礎上,懂得傾聽可使記者在短時間內(nèi)獲取采訪者的信任,讓對方樂意去交流,從談話中找出新聞的出彩之處。其間,受訪者若出現(xiàn)憤怒、傷心的情緒或表達含糊時,記者可適當進行安慰和疏導,逐步幫受訪者理清思路,使得談話繼續(xù)順利開展。不過,在傾聽受訪者敘述的過程中,新聞記者還要懂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就需要記者在思維上保持清晰敏捷,對闡述者的話語進行分析和篩選,探求事情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尋求事實真相。
想要寫出高質(zhì)量的新聞稿件,就需要記者在做好采訪準備的同時,結(jié)合事件本身,從表到里、由淺入深進行采訪。但是要想采訪中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素材,還要具有一定的采訪技巧,而這需要新聞記者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積累、總結(jié)和完善。
[1]徐泉.說說新聞采訪中的“柔性思維”[J].2003,(4).
[2]于清江.淺談如何做好新聞采訪[J].黑河學刊,2014,202(5).
[3]于靜.談采訪前的前期準備[J].新聞研究導刊,2014,5(15).
[4]肯·梅茨勒.創(chuàng)造性采訪(第3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