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峰
志愿服務需要“純正”化
文/陳曉峰
志愿服務要致力于彌補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的缺失和不足。隨著政府職能轉移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發(fā)揮,以志愿服務為主的NGO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呈現(xiàn)出巨大的發(fā)展空間。但一些地方在開展志愿活動中過于求全求大,把市場可以提供或應該由市場提供、且普通群眾通過市場交換能夠獲得的服務也納入志愿服務的范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沖擊了正常的市場經(jīng)濟秩序,如何厘清市場服務與志愿服務的邊界成為規(guī)范志愿服務行為的重要課題。志愿服務的著力點在于有效銜接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以老、幼、病、殘、困等特殊人群為重點的公共服務和管理領域是志愿服務的努力方向。
志愿服務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錢”(物資)。捐款捐物是高尚的善行,對受助者來說是最直接的幫助和支持;但許多服務對象更需要提供有效的成長性、發(fā)展性的幫助以及精神上的激勵和慰藉。這種需求不是僅僅依靠金錢和物質所能夠滿足的,需要志愿服務作出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安排和設計,并付諸實際行動。特別是對于那些自我生存發(fā)展欲望較強的服務對象,單純的物質幫助只能階段性地緩解困難,卻不能從長遠解決其安身立命的問題。因此,志愿服務應重在“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不斷增長其就業(yè)技能和生存發(fā)展能力使之與社會發(fā)展同步。
提倡立足本職利用業(yè)余時間做志愿者。常態(tài)化、項目化就近就便開展志愿服務是最值得提倡的,實際上這種持續(xù)性的志愿服務原則上都應該是利用業(yè)余時間來做的。除了專職從事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外,絕大多數(shù)志愿者都是利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精力和專長從事志愿服務。尤其是對于青年來說,需要有奉獻社會、服務他人的情懷,但前提是把自己的本職做好,然后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身得到更好地鍛煉和成長,這樣的志愿服務才是長久的,這樣的青年志愿者才是最值得人們尊敬的。
充分尊重志愿者的付出。因為志愿者的無私奉獻,一些單位、企業(yè)和組織把志愿者當作免費的或者廉價的勞動力,抱著各種目的尋求志愿者為他們提供服務。其中,有的是出于部門或組織利益考慮,有的是完全出于商業(yè)目的,有的雖然帶有公益色彩但卻沒有給予志愿者以應有的尊重和待遇,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挫傷了志愿者的積極性。
志愿者與受助者是相互平等的。志愿者帶著關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體現(xiàn)了社會的人文關懷和文明進步。在服務過程中要給予受助者應有的人格尊重,防止出現(xiàn)強勢面對弱勢的傾向,杜絕面對服務對象時的優(yōu)越感甚至高高在上,因為這種“感覺”是非常錯誤而且危險的,這種行為完全違背了志愿精神的本質,極可能演變成為一種“施舍”,而直接給受助者帶來傷害。
志愿服務不求物質回報但求精神滿足。志愿服務要求不計物質報酬,但并不否定志愿者在從事服務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馬洛斯的需求理論說明人的需求最高層次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志愿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這一高層次的需求。許多志愿者在參與服務的過程中及服務后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體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自己有種被需要感,也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這種精神上的滿足不是一般的物質所能夠替代的,這是志愿者持續(xù)參與服務的重要原動力。
(作者系團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項目管理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