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軍
(烏蘭察布日報社,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012000)
日常新聞培訓最有效的方法
——編前會用PPT點評稿件做法初探
□石慧軍
(烏蘭察布日報社,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012000)
隨著數(shù)字化技術(shù)和網(wǎng)絡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網(wǎng)絡在人類傳播歷史上帶來的巨大轉(zhuǎn)變和沖擊,使閱讀群體和眾多媒體的角色也在快速轉(zhuǎn)變。如何增強報紙自身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成為各家報紙研討的重要課題,也是報紙編輯記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那么,面對全媒體時代賦予報紙編輯記者新的責任和要求,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質(zhì)、高技能的編輯記者隊伍,除了通過邀請專家做專題培訓、送編輯記者進高校深造之外,筆者認為,每周的編前會稿件點評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培訓形式。
在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日報》和《烏蘭察布晚報》采編一線工作多年,每周星期一早上都要參加編前會,總結(jié)上一周稿件的優(yōu)劣之處,并根據(jù)當前政治形勢,策劃新的新聞選題,分派這一周的總體工作任務。在總結(jié)上一周報紙稿件情況時,總編輯或編輯一說一大堆,無非是某某的稿件出現(xiàn)了什么錯別字,某篇稿件結(jié)構(gòu)不太好,主題不夠鮮明;或某篇稿件寫得不錯,標題好,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能抓住讀者的眼球,等等,意在讓其他記者或編輯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發(fā)生類似的錯誤,采編出更好的新聞稿件。
評稿是編前會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是現(xiàn)實效果卻并不太理想,記者先前表述大概數(shù)字和時間寫“五六天”,過后仍寫作“5、6天”,“一棵樹”仍寫“一顆樹”;標題仍然虛、平且無趣;結(jié)構(gòu)仍然不講邏輯性……記者和編輯每天花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聽會評稿,并沒有受多少益,還白白浪費了不少時間。
細究其中原因,主要是評稿人在點評稿件時,其所評稿件在聽眾心里沒有“具象”,除原作者本人,其他人事先都沒讀過此稿。比如你說“今天本報好稿較多,一版頭條二條都不錯。不過三版張三的通訊《××××》原稿的標題有點文不對題,開頭也太嗦了,半天沒入題。另外文里還有多處錯別字,‘以后’的‘以’還能寫錯?今后大家寫稿一定要注意這些,寫完多看看,別再犯這樣的錯誤了”。你講得泡沫星子橫飛,可聽眾腦子里卻很迷茫,您說的好稿究竟好在哪兒?您說的《××××》原稿到底是怎么寫的,讓您作出如此評價?因而總是泛泛而談。只言片語講原稿聽起來特別抽象,不知道所以然,聽得迷糊,大家也就無人在意,點評稿件也就往往流于形式了,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怎樣才能讓編前會評稿起到應有的作用呢?《烏蘭察布晚報》在初創(chuàng)時,借助PPT點評稿件,效果馬上就不一樣了。原稿通過PPT展示,大家一目了然。編輯進行了怎樣的修改,改了什么錯別字,改了哪些文法錯誤,標題、小標題等等作了哪些修改,段落結(jié)構(gòu)作了哪些調(diào)整,都清清楚楚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評稿人借助PPT展示,原稿和修改稿兩相對照,說明為什么這樣修改,這樣修改和原稿寫法有什么不同。這樣一來,所評稿件不再是抽象的“天書”,而是字字句句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新聞文稿。無論是寫稿者本人,還是其他記者和編輯,邊看邊聽,很容易理解原稿與修改稿之間的差異。妥與不妥之處在哪兒,為什么妥、為什么不妥?怎樣寫才更妥貼,讀者更愛看、更能抓住讀者的眼球?把這些問題都弄明白,從而內(nèi)化于心,在自己今后的采編工作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避免犯類似的錯誤。尤其是原稿作者本人,經(jīng)過詳細
點評,錯別字等一些常識性錯誤一輩子可能都不會再犯了。這樣久而久之地評稿,各人的進步可想而知。
因為所點評稿件不再抽象,而是通過PPT的形式鮮活地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人們都想知道,這篇稿件究竟好在哪兒,不好在哪兒?沒等點評人開講,各人都會在腦子里開始琢磨。伴隨著點評人的解釋,他說得對還是不對?改得好還是不好?改好了我認同我接受,改得不妥的地方,或者我還有比他更好的修改結(jié)論我要說!在點評人的引領下,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最后研討出多數(shù)人認同的修改結(jié)果。這個熱評稿件的過程即是一個大家認識水平共同進步的過程。評稿的熱情被激發(fā)起來,寫好稿、編好稿的熱情就會被點燃。再加上每周一次看得見、“摸得著”的評稿,記者們知道該如何采訪到更多、更有用的素材,如何擬出吸引讀者眼球的標題,如何構(gòu)架讀者愿讀的文章;經(jīng)驗少的編輯知道在編輯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怎樣改稿、組版才能使版面更好看、耐看。久而久之,編輯記者在編稿和采寫稿件時就會心中裝著讀者,記者在采寫稿件時就會更細致,更生動,挖掘出許多感人和鼓舞讀者的新聞稿件;編輯在編稿時緊跟形勢、吃透基層、挖掘特色,在全媒時代學會“一魚多吃”,對報紙版面的設計不斷推陳出新,改變千篇一律的風格。大家都自覺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記者能寫出好新聞,編輯能編出好稿件、排出好版面,那報紙的發(fā)展就有希望了,就會在傳媒大變革的潮流中立于不敗之地。
通過PPT形式的評稿,積累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培訓學習資料。因為所選點評稿件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好稿件或是帶有普遍性問題的稿件,做成PPT分門別類存檔。一個階段過后,PPT資料積存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哪些問題是通過點評稿件也難以克服的?總結(jié)出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便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其他方法加以強化培訓學習,從而達到采編隊伍素質(zhì)的進一步提高。另外,這些資料記錄著記者和編輯從“門外漢”到入門再到精進的業(yè)務成長歷程,對后來者無疑是很好的學習寶庫。在對新記者無法實現(xiàn)集中培訓的情況下,可以讓他們自己在這個“寶庫”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迅速入門上手,成為報社的可用之才。■
(本欄編輯:尚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