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佳 木
?
回顧和學習陳云同志黨的干部工作的思想
朱 佳 木
陳云同志在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中,從事過多方面工作,但持續(xù)時間最長、投入精力最多的,一是領導財經(jīng)和經(jīng)濟建設,二是負責黨的組織、干部和紀律檢查工作,后者又主要集中在抗日戰(zhàn)爭年代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7年和改革開放年代擔任中紀委第一書記的9年。在這兩個時期,他對黨的干部工作都做出了卓越貢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干部工作思想。即使在其他時期,他作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也對黨的干部工作給予過密切關注,提出過許多寶貴意見,發(fā)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實現(xiàn)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黨,就要確保黨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關鍵在人,就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zhì)干部隊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第411頁。在陳云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回顧和學習他關于黨的干部工作的思想,不僅是對他的紀念,同時也有助于總結(jié)黨的干部工作的歷史經(jīng)驗,更好地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有關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促進宏大的高素質(zhì)干部隊伍的建設。
在當前形勢下,回顧和學習陳云同志的干部工作思想,我認為有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特別值得重視。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依據(jù)斯大林關于“干部決定一切”的思想,進一步提出“黨的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6頁。。對此,陳云同志具體解釋說:這是因為,“黨的干部不同于一般黨員,是黨的骨干。干部在黨的組織中占有重要地位”?!包h的一切決議和政策,都要通過干部去實現(xiàn)。”“沒有堅強的干部隊伍,我們黨的事業(yè)就不能發(fā)展,就不能取得革命勝利?!?《陳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1頁。為此,他提出:“組織工作要適合于政治路線的要求,保證政治路線的實行”。他要求黨的干部工作部門對黨的政治路線要有正確的了解,同時又要對具體情況有切實的了解。他說:“只談路線,不了解具體情況,是空談。只知道具體情況,不了解路線,是盲目。要克服‘上級只談政治路線,下級只談具體工作’的缺點?!?《陳云文選》第1卷,第220頁。
黨的干部路線是指黨選拔任用干部所遵循的根本準則。黨的政治路線有時會根據(jù)黨面臨的歷史任務的變化而有所變化,因此,凡是遇到這種情況,黨的干部路線就需要隨之相應變化。例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的政治路線是“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早在1937年8月,毛澤東同志就為我們黨草擬了《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而斗爭》的宣傳提綱;接著,黨中央又在1938年發(fā)出了《關于大量發(fā)展黨員的決議》,要求打破組織上的關門主義傾向。打破關門主義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正確看待知識分子的問題,為此,陳云同志提出干部工作要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并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他說:有些地方對知識分子不敢放手使用,甚至排擠他們,是因為不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知識分子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知識分子有很大不同?!鞍胫趁竦匕敕饨▏业闹R分子絕大多數(shù)是要革命的,許多革命是靠知識分子來領導的?!彼麖娬{(diào):“現(xiàn)在各方面都在搶知識分子,國民黨在搶,我們也要搶,搶得慢就沒有了。日本帝國主義也在收買中國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如果把廣大知識分子都爭取到我們這里來,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那末,我們雖不能說天下完全是我們的,但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們的了?!?《陳云文選》第1卷,第180—181頁。
要貫徹這條干部路線,當時干部工作中有一個如何促進新老干部之間即知識分子干部與工農(nóng)干部之間團結(jié)的問題。陳云同志指出,有些老干部看不起新干部,認為他們沒有什么了不起;有些新干部也看不起老干部,認為他們是“土包子”。這些看法不改變,勢必影響工作。因此,要做好彼此的團結(jié)工作,就要使他們多看對方優(yōu)點。他舉例分析了一些工農(nóng)干部與知識分子干部的特點,說知識分子干部認為工農(nóng)干部小氣,可據(jù)他觀察,工農(nóng)干部往往在小事上小氣,在大事上大方;而知識分子干部往往在小事上大方,在大事上小氣。比如,你要借一支鋼筆用用,工農(nóng)干部就不太愿意借,而知識分子干部卻會很爽快地借給你。但是到了戰(zhàn)場,要沖鋒陷陣了,工農(nóng)干部一般不大在乎,而知識分子干部就有點猶豫。他講這些道理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新老干部互相理解和諒解,以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恢復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其中的政治路線,簡要說就是“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那時,陳云同志雖然擔任中紀委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主任職務,但對黨的干部工作卻十分關心。為了適應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這條政治路線,他提出干部隊伍要“四化”的意見。他最初講的干部隊伍“四化”,是在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制度化。對此,鄧小平同志表示“這些意見講得好”*《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6頁。。后來,整理會議講話的同志感到這個提法里缺少政治標準,故在前面加上了一個“革命化”,使之變成了“五化”。再往后,為保持干部“四化”的提法不變,又把“制度化”去掉,成為現(xiàn)在說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其實,原來講的那個“四化”,已經(jīng)把政治標準作為大前提了,其中的“制度化”,是指干部新老交替要制度化,提拔年輕干部要制度化,老干部退休要制度化,廢除干部職務終身制要制度化。不過,關于這個提法上的變化,事先征得了陳云同志本人的同意。
當時,大多數(shù)領導同志對選拔中青年干部都沒有不同意見,然而,一是感覺這個事不那么緊迫,特別是有些老同志剛剛恢復工作,椅子還沒“坐熱”,總覺得自己不過70歲左右,身體還好,還可以干幾年;二是總想在自己熟悉的干部里面選拔接班人,也就是只在少數(shù)人里面選。陳云同志認為,老同志現(xiàn)在看上去紅光滿面,身體好像很好,但里面的零件已經(jīng)老化了,不要等到病倒的時候,再被迫地提拔一些不理想的人到領導工作崗位上來,這樣對我們黨是很不利的。他提出,選拔年輕干部不能一個一個來,那樣會有很多爭論,耽誤時間,要使它成為一個大方針,成千上萬地選,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層級都要選;為此可以多設一些助理、幫辦、副秘書長一類的職位,把他們先放到領導崗位上考察、鍛煉;這樣選,即使一萬個人里有百分之十被淘汰,還能留下九千人。他就此寫了一篇題為《提拔培養(yǎng)中青年干部是當務之急》的文稿,提出了十二條建議,其中包括建議中組部成立青年干部局和技術干部局。鄧小平同志看后,批示印發(fā)1981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十一屆六中全會,并決定六中全會結(jié)束后,把各省市主要領導同志留下開座談會,由他和陳云同志專門就這個問題講話。事實說明,陳云同志的這一主張對新時期干部隊伍的“四化”和新老干部正常交替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力保證了黨在歷史新時期政治路線的貫徹。
陳云同志在呼吁成千上萬選拔優(yōu)秀中青年干部的同時,也提醒干部部門,對于“文化大革命”造反起家的、幫派骨干分子和打砸搶分子等“三種人”,一個都不能提。有的同志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文化大革命”的事情說不清楚,還是“俱往矣”吧,意思是一風吹吧。陳云同志聽到后說不能“俱往矣”,對這些人要“俱在矣”。因為他們都是能量很大的人,而且年紀輕,不能光看他們現(xiàn)在表現(xiàn)“蠻好”,只要今后時機適宜,必會興風作浪。為此,他在黨的十二大發(fā)言中著重指出,在提拔中青年干部問題上要講兩句話:一是必須成千上萬地提拔,而不能只提拔幾十個、幾百個;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三種人”,一個也不能提拔,已經(jīng)在領導班子中的,必須清除出去。事實證明,他的這一主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頗有遠見的。
改革開放后,有些干部出國考察,看見外國的摩天大樓、高速公路等等,就認為中國不如外國、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不靈了。陳云同志高度重視這種現(xiàn)象,認為讓這樣的干部做領導工作,難以全面執(zhí)行黨的政治路線。為此,他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的大會發(fā)言中特別指出:“對于這些人,我們要批評教育;對其中做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同志,經(jīng)過教育不改的,要調(diào)動他們的工作。”*《陳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2頁??梢?,黨的干部路線必須適應黨的政治路線并為政治路線服務的主張,陳云同志從延安時代一直講到改革開放時期,是一以貫之的,而且是斬釘截鐵、從不含糊的。
“德才兼?zhèn)洹笔侵袊糯鷮x人用人標準的一個概括,也是我們黨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標準。陳云同志在主管干部工作期間,對這個標準作了進一步發(fā)展,認為德才相比,德更重要,要把德放在第一位,用他的話說,叫做:“德才并重,以德為主?!?《陳云文選》第1卷,第214頁。
什么是德好?不同階級、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從陳云同志的論述看,我們黨講的德好,有兩方面內(nèi)容:一方面是指政治方向正確,執(zhí)行政治紀律嚴格,即政治要好;另一方面,是指做人的道德品質(zhì)好,即人品要好。在延安時代,陳云同志對選拔使用干部的標準特別強調(diào)四條:一是要忠實于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忠實于黨;二是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三是要能夠獨立開展工作,能夠擔負責任;四是要遵守紀律。這四條最早是由共產(chǎn)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提出的,由于概括得好,被毛澤東同志拿來作為了我們黨當時選拔干部的標準。只要看一下就知道,這四條中只有第三條講的是能力,其他三條講的都是政治。所以,陳云同志指出,這四條實際上是兩條,即政治和能力。他說:“兩者不能缺一,以政治為主?!?《陳云文選》第1卷,第213頁。后來,他多次指出,看一個干部,既要看政治又要看能力,但要把政治放在第一位;德和才,要把德放在優(yōu)先位置。他經(jīng)常說:“干部如果能力不夠,可以給他壓壓擔子,鍛煉提高;但品德要是不好,就很難辦了?!彼€說:“考察一個干部的才和德,主要應看其在完成任務中的表現(xiàn)?!?《陳云文選》第1卷,第214頁。拿今天的話講,就是要看他的實績。這些主張,他從延安時代講到改革開放新時期,也是一以貫之的。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如何掌握干部選拔任用標準的問題,又被尖銳地擺到干部工作面前。那時,一些同志提出,要選“開拓型干部”,選“明白人”,選“能人”;還提出,過去許多規(guī)章制度束縛干部的手腳,要給干部“松綁”。對此,陳云同志講:“開拓型也要,但首先要強調(diào)有德,有黨性。德才兼?zhèn)?,才干固然要有,但德還是第一。”*《陳云文選》第3卷,第359頁。他希望政治局、書記處要注意這個問題,并且反復告誡大家:“德才相比,我們要更注重于德”*《陳云文選》第3卷,第317頁。;“選干部,首先要看德,有才缺德的人不能用。德好,才差一些不要緊,放到領導崗位上鍛煉幾年,才干是可以練出來的”*《陳云年譜(1905—1995)》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306頁。。他還針對只看重有的知識分子干部文筆好而忽視他們政治品質(zhì)的現(xiàn)象指出,對拿筆桿子的人,能寫文章的人,“選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要特別謹慎”。他說:“必須培養(yǎng)既能寫,又有德,德才兼?zhèn)涞娜恕!?《陳云文選》第3卷,第302頁。針對要給干部“松綁”的口號,他講:“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松綁’的問題。沒有好的黨風,改革是搞不好的。共產(chǎn)黨不論在地下工作時期或執(zhí)政時期,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黨的紀律?!?《陳云文選》第3卷,第275頁。他強調(diào),越是在改革開放的情況下,我們越要嚴格黨的紀律,越需要“金剛鉆”的干部。
對于黨的干部工作部門和紀律檢查部門選用干部,陳云同志認為標準要更高更嚴格。在他擔任中組部部長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中黨和黨的干部隊伍大發(fā)展的時期,他強調(diào):“干部部門要有相當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干部,人選力求忠實,公正,有能力(包括有一定革命經(jīng)驗和社會經(jīng)驗,以及細心、耐煩等),上下信任,使之符合于黨的發(fā)展的需要”*《陳云文選》第1卷,第219頁。。在他擔任中紀委第一書記時,正值我國改革開放時期,黨的干部隊伍不僅面臨執(zhí)政的考驗,而且面臨市場經(jīng)濟和對外開放的考驗。為此,他強調(diào):“做紀律檢查工作的干部,應當是有堅強的黨性,有一股正氣的人;應當是能夠堅持原則,敢于同黨內(nèi)各種不正之風和一切違法亂紀行為作堅決斗爭的人;而不應當是在原則問題上‘和稀泥’,做和事佬、老好人的人。”*《陳云論黨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第279頁。
陳云同志指出:“干部政策,拿俗話來講,就是用人之道?!?《陳云文選》第1卷,第109頁。他認為,執(zhí)行黨的干部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調(diào)動和保護干部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干部的作用。他把使用干部的原則概括為“量才使用”、“放手使用”,并把黨的干部政策概括成四句話、十二個字,即“了解人,氣量大,用得好,愛護人”*《陳云文選》第1卷,第215、216頁。。
所謂“了解人”,就是不要只看干部的一時一事,而要歷史地、全面地看干部,既要看到干部的短處,更要看到干部的長處。陳云同志舉例說:有的人自高自大,這當然不好,但是反過來看,這種人一般都有點本事、有點才能,我們要想辦法利用他的本事,發(fā)揮他的才能。有的人謹小慎微,不敢放開手腳工作,這當然是缺點,但是這種人有一個好處,就是一般不敢胡來,用這種人搞機要工作、統(tǒng)計工作就比較合適??傊?,人都有長處,要盡量用其所長,而且越是發(fā)揮他的長處,就越可以克服他的短處。當然,有人長處里有短處,短處里又有長處,這就更需要辯證地看,深入地了解,恰當?shù)厥褂谩?/p>
所謂“氣量大”,就是要不拘一格,敢于用各種類型的干部。比如,認為某個人有問題,往往說他“背景復雜”。陳云同志講,復雜有復雜的好處,這說明他各種事都經(jīng)歷過,比較有經(jīng)驗。他以自己為例說:“我的背景就非常復雜。我先是相信吳佩孚的,后來相信國家主義,后來又相信三民主義,最后才相信共產(chǎn)主義,因為經(jīng)過比較,認識到共產(chǎn)主義是最好的主義?!?《陳云文選》第1卷,第111頁。一般說,歲數(shù)大一點的人,在社會上走的地方多,社會關系就有可能復雜。不過,歲數(shù)大的人也可能很單純。這里說的“單純”,是指思想上純潔的意思。他說:到底是復雜好呢,還是簡單好呢?1932年在上海開辦過一個工人干部的訓練班,只有6個人,簡單倒是很簡單,但成不了大事業(yè)。而抗戰(zhàn)以來,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不管男女老少,都不遠千里,絡繹不絕地前來,擋也擋不住,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學生,也有教授、工程師,各種各色。雖然復雜,但可以干大事業(yè)。孫中山是一個偉大人物,武昌起義,幾天之內(nèi)就有十幾個省響應,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氣量大,什么紅槍會、哥老會、三教九流他都要。因此,“我們也必須善于用人,只要這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要用,只有這樣,才能成大事業(yè)……單槍匹馬,革命到底是干不成功的”*《陳云文選》第1卷,第113頁。。
所謂“用得好”,簡單說就是讓干部心情愉快,敢于說話,敢于做事,能夠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為了做到這一點,陳云同志提出三條:首先,領導者的態(tài)度要好,要使干部喜歡親近你,愛和你說話。其次,不要抓住干部的缺點不放,動不動就把小錯誤提到原則的高度,扣各種“大帽子”。再次,批評干部的時候要和顏悅色,指出錯誤的根源和糾正錯誤的方法,使被批評的人心服意滿。
所謂“愛護人”,是指對于干部要像父母愛護子女那樣,有了問題要幫助解決,有了錯誤要嚴肅指出,發(fā)現(xiàn)涉及政治生命的問題要十分慎重地處理。在這方面,陳云同志提出四條:首先,一個干部既然被提拔起來,就要經(jīng)常留意他的工作,不要使他輕易垮臺,“不要今天拉起來,明天又放下去,好像打樁一樣”。其次,對干部不安心的問題要想辦法解決。“做干部工作,不論大事小事,都要不怕麻煩?!?《陳云文選》第1卷,第119頁。比如,你正忙于工作,有人事先不打招呼跑進來找你,你就應當放下工作,聚精會神地聽他說話,耐心鄭重地解答各種問題。在這種事情上要設身處地為干部著想,要舍得花時間。再次,要很慎重、很細心地對待干部的政治生命。有的黨員對自己肉體生命可能不太在乎,但非常在乎自己的政治生命。本來他沒有什么問題,而由于種種原因給他扣上一個政治上有問題的結(jié)論,這個干部就會感到自己還不如在戰(zhàn)場上犧牲算了。組織部門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事情,寧可多花點工夫,多搞點調(diào)查,幫助干部把事情搞清楚。即使犯了錯誤,只要趕快覺悟,切實改正,還可以將功贖罪。他說,我們共產(chǎn)黨是最講公道的,應該允許人家革命,盡最大努力把有錯誤的人挽救回來。再次,對干部不要“抬轎子”、拍馬屁,那樣容易養(yǎng)成干部自高自大,只會害了干部。他說:只有“不客氣批評別人的人,才是好人,才夠得上是革命同志”*《陳云文選》第1卷,第121頁。。
陳云同志還提出,對干部要在生活上幫助,以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比如,那時處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一些干部被派到很遠的地方,有的做秘密工作,有的搞武裝斗爭。組織部門要關心他們的家屬、孩子,使他們能夠放心、安心地在外面工作。對待烈士子女,也要關心,使活著的同志心里得到安慰。正因為如此,那時延安的干部都很愿意到中組部去,中組部也因此得到了“干部之家”的美譽。
我們黨的干部工作早在建黨初期就有了,但在延安時代之前,由于黨基本上處于地下狀態(tài)和流動狀態(tài),沒有穩(wěn)定地、從容地開展工作的條件。陳云同志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期間,黨中央已把革命的大本營放在了陜甘寧邊區(qū),中央領導機關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工作條件比過去有了很大改善。于是,他抓住有利時機,對干部的教育培養(yǎng)、選拔分配、紀律檢查、政治審查等一系列工作,提出了較為完整的要求,有的還建立了相應制度。
陳云同志認為干部教育不僅包括文化教育、理論教育,也應包括實際工作的教育。他說:“實際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實際工作的過程,就是教育干部的過程。分配干部適當?shù)墓ぷ鳎蛊湄撠?,在工作中受到教育?!?《陳云文選》第1卷,第217頁。在干部教育中,他尤為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政治思想教育、黨性教育。在1942年延安軍事干部會議上,他強調(diào)干部要努力學習,加強自己。他說:“學習什么呢?學理論,學正確的思想方法?!彼槍σ驗榕路附虠l主義錯誤而不敢讀書的現(xiàn)象指出:“我們反對教條主義,不是不讀書?,F(xiàn)在我們的毛病,是馬列主義不夠。要反對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都需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陳云文選》第1卷,第261頁。
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地方的少數(shù)黨政軍機關和黨政干部同不法分子、不法外商相互勾結(jié),鉆改革的空子,行賄受賄、走私販私、販賣假藥假酒,形成一股歪風。對此,陳云同志在1985年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這些問題的發(fā)生,同我們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門的作用和權威有關,應引為教訓。”他強調(diào):“應當把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教育、四項基本原則的宣傳,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內(nèi)容。這種宣傳教育不能有絲毫減弱,還要大大加強?!贬槍Α肮伯a(chǎn)主義遙遙無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必要宣傳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錯誤認識,他說:“民主革命時期,我們用共產(chǎn)主義思想教育黨員和群眾中的先進分子,才使黨始終有戰(zhàn)斗力,使革命取得了勝利。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和經(jīng)濟體制改革,更加要有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獻身的精神?!?《陳云文選》第3卷,第352—353頁。
那次黨代會閉幕后,陳云同志在緊接著召開的中紀委全會上通過書面講話指出:“如果我們各級黨委,我們的黨員特別是老干部,對此(指鉆改革開放空子的不法行為和不正之風——筆者注)有清醒的認識,高度的警惕,有針對性地進行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教育,那么資本主義思想的侵入并不可怕?!?《陳云文選》第3卷,第355頁。過了一年,他又對中紀委領導同志強調(diào):“我們黨是處于全國執(zhí)政的地位,再加上目前對外開放、對內(nèi)搞活經(jīng)濟,客觀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因此,紀律檢查部門和全黨各級黨的組織,必須重視執(zhí)政黨條件下黨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黨性教育。”*《陳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547—548頁?!案骷夵h組織和黨的紀律檢查部門只是查處違法亂紀的案子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共產(chǎn)黨員的黨性教育和自覺遵守黨的紀律的教育。提高共產(chǎn)黨員的素質(zh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黨的建設上的一個根本問題。對這一點要有清楚的認識,要認真地抓緊抓好?!?《陳云文集》第3卷,第541頁。
在干部的教育培養(yǎng)工作中,陳云同志十分重視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他說:“黨內(nèi)斗爭主要是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薄拔覀儜摲磳Ω刹坷锩媾露窢幍膬A向。我們不主張亂斗,而是主張在原則問題上進行必要的斗爭。因為各個干部的思想意識不同,還有剝削階級的影響,所以對一切不好的傾向必須斗爭。斗爭是為了教育全黨,并幫助一些同志克服他們的毛病,挽救一些人,以免他們的錯誤繼續(xù)發(fā)展?!?《陳云文選》第1卷,第182頁。他還特別提醒干部部門的同志,指出:“組織部長的責任是,看到一種錯誤的現(xiàn)象,就要問,就要批評,說這是錯誤的,值得注意。這項工作應該是主動地去做。如果是被動的,人家不找來就不講,鬧得天翻地覆的時候才講,那就來不及了?!?《陳云文選》第1卷,第271—272頁。
改革開放后,一些人錯誤地總結(jié)“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教訓,由過分強調(diào)斗爭哲學、不該斗的也斗,變?yōu)榕旅堋⑴露窢?、怕得罪人。針對這種現(xiàn)象,陳云同志在審閱黨的十二大報告時指出:“目前在我們的黨風中,以至在整個社會風氣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是非不分。有些同志在是非面前不敢堅持原則,和稀泥,做老好人,而堅持原則的人受孤立。這種情況,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也有,但現(xiàn)在比那時要嚴重得多。”他說:對于這個問題,“應該把它提到全黨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的高度。要提倡堅持原則,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只有我們黨內(nèi)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風氣,黨的團結(jié)才有基礎,黨才有戰(zhàn)斗力,整個社會風氣才會跟著好轉(zhuǎn),才會使正氣上升,邪氣下降”*《陳云文選》第3卷,第274頁。。
對于黨的干部除了要加強思想理論的教育之外,陳云同志認為還必須有嚴格的紀律加以約束。他說:“維護黨的統(tǒng)一,不靠刀槍,要靠紀律?!?《陳云文選》第1卷,第196頁?!包h內(nèi)有爭論是正常狀態(tài)。必須用紀律來約束黨組織和黨員的行動?!?《陳云文選》第1卷,第196頁。“黨的紀律是統(tǒng)一的,必須無條件遵守?!薄盁o特殊人物,無特殊組織?!?《陳云文選》第1卷,第196頁。那么,黨的干部都有哪些紀律需要遵守呢?從陳云同志的論述看,他比較多地是強調(diào)以下幾條:
第一,要言行一致。在一般人看來,言行是否一致只是人的品行、作風問題,而在陳云同志看來,這卻是是否遵守黨的紀律的問題。他說:“共產(chǎn)黨員必須言行一致,這是黨規(guī)定的。違反了這一條,就是違反黨的紀律?!?《陳云文選》第1卷,第201頁。因為,“我們共產(chǎn)黨是言行一致的政黨”,共產(chǎn)黨內(nèi)“不允許有對黨言行不一致的黨員,不允許任何黨員對黨講一句假話。我們絕不能像剝削階級政黨那樣,黨員可以說假話,鬼話連篇,欺騙人民”。他指出,說假話而經(jīng)教育仍不改正,并且越說越多、越說越大的人,不管口里講得如何革命,不管過去有多大功勞,“應該立即開除出黨,沒有價錢可還”*《陳云文選》第1卷,第201頁。。
第二,要服從組織?!敖M織、多數(shù)、上級、中央的決策正確時,自然要服從;如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怎么辦?在行動上必須服從,同時應該按黨章規(guī)定的權利,提出建議,或保留自己的意見?!?《陳云文選》第1卷,第197頁?!凹词股霞壍娜吮饶闳酰阋惨欢ㄒ?。做不到這一步,我們的黨就要垮臺,因為假如誰都是覺得自己的本領強,自己的意見對,沒有一個約束,結(jié)果就誰都服從自己,不服從別人,而黨的統(tǒng)一就完全沒有可能了?!?《陳云文選》第1卷,第277頁。“紀律有強制性。不自覺遵守,必須強制執(zhí)行。明知故犯者,要給以處分;情節(jié)嚴重而不愿改正者,應開除出黨。”*《陳云文選》第1卷,第197頁?!安辉敢庾袷丶o律的黨員,害怕鐵的紀律的新黨員,盡可出黨?!?《陳云文選》第1卷,第196頁。在延安時期,有一個叫劉力功的新干部,由于堅決不服從黨組織對他的工作分配,最終被開除出黨。為此,陳云同志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發(fā)表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上,題目就叫《為什么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他寫道:“今天在黨內(nèi)尤其是新黨員中加強紀律的教育,使他們了解為什么要遵守紀律,怎樣做才是遵守紀律,什么事是違反紀律的等等一類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陳云文選》第1卷,第128頁。
第三,要嚴懲以權謀私。早在延安時代,陳云同志就提出要警惕和防止執(zhí)政黨黨員以權謀私的問題。他說:執(zhí)政黨的黨員損害群眾利益,“特別容易引起群眾的不滿。你有槍,又當權,群眾看到了也不敢講。所以,一定要嚴格要求我們的黨員和干部,并且經(jīng)常傾聽群眾的意見,有人做了違背群眾利益的事,就要給以嚴肅的批評,以至紀律處分。對于違法的人,例如貪污分子,還要發(fā)動群眾去斗爭,并繩之以法”*《陳云文選》第1卷,第183頁。。改革開放后,面對黨員干部以權謀私的問題,陳云同志進一步指出:“對于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人,如果不給以嚴厲的打擊,對這股歪風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會敗壞黨的風氣,使黨喪失民心?!?《陳云文選》第3卷,第332頁。
怎樣才算做到了陳云同志所說的“嚴厲”呢?不妨試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一件事是,他從文件中看到有些農(nóng)村黨員集訓,除伙食補貼之外還要發(fā)誤工費。對此,他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發(fā)言中指出:“我看一切集訓、開會要錢的人,不能成為共產(chǎn)黨員。”“凡屬要求誤工補貼的黨員應開除黨籍。”*《陳云文選》第3卷,第332頁。再一件事是,他從中紀委信訪簡報上看到廣東一些地區(qū)走私活動猖獗,涉及不少黨員干部。對此,他立即批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傳閱,并在批示中寫道:“對嚴重的經(jīng)濟犯罪分子,我主張要嚴辦幾個,判刑幾個,以至殺幾個罪大惡極的,并且登報,否則黨風無法整頓。”鄧小平同志看到后,又在上面加了八個字:“雷厲風行,抓住不放。”*《陳云文選》第3卷,第273頁。還有一件事發(fā)生在1986年,他看到內(nèi)部簡報上反映,有的高級干部自己有公家配備的汽車,還向下屬單位要新的高級轎車。他批示:“凡是別人(或單位)送的和個人調(diào)換的汽車(行政機關配備的不算),不論是誰,一律退回,坐原來配備的車。在這件事上,得罪點人,比不管而讓群眾在下面罵我們要好?!?《陳云文集》第3卷,第543頁。他還多次指出:“對于危害社會主義建設,敗壞黨風、社會風氣的歪風邪氣,熟視無睹,聽之任之,除了追究那些為非作歹的個人外,還要追究那個單位、那個地區(qū)的黨委的責任,包括紀委的責任?!?《陳云文選》第3卷,第356頁??戳艘陨鲜吕?,什么是陳云同志心目中的“嚴厲”,大概可以略知一二了。
干部管理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即純潔隊伍。陳云同志在延安時期講到干部隊伍建設時,曾專門講了這個問題。他說,我們的黨員和干部,絕大多數(shù)是好的,但也有少數(shù)壞人,其中一種是從外面混入的,另一種是在和平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因此,對干部必須審查。他指出:“有人以為共產(chǎn)黨內(nèi)沒有壞人,這是完全不對的。在革命運動中,特別在大發(fā)展時期,革命隊伍里會混進壞人,少數(shù)本來革命的人會變質(zhì),這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我們的任務是不斷純潔干部隊伍,純潔黨的組織,與各種壞人作斗爭?!?《陳云文選》第1卷,第185頁。新中國成立后,他還針對黨內(nèi)防止出野心家的問題指出:“我們不能保證不出野心人物,但是我們可以想方法使亂子不鬧大?!?《陳云文選》第3卷,第233頁。他說:“可靠的、永久的辦法,可傳到我們子孫后代的,就是提高高級領導人的革命覺悟和革命嗅覺。”*《陳云文選》第3卷,第232—233頁。
在延安時期,陳云同志曾經(jīng)強調(diào)干部要穩(wěn)定,不要頻繁調(diào)動,以便于他們了解情況、積累經(jīng)驗。而在改革開放時期,考慮到我們黨面臨的新形勢,以及干部隊伍的新特點,他的觀點發(fā)生了一定變化,把著重點放到了干部交流上,提出縣級以上干部都應該輪換。他在中組部一份簡報上批示:“交流制度很好。一個干部長期在一個地方工作并不好,容易形成幫派?!?《陳云文選》第3卷,第312頁。事實說明這一主張完全符合新時期的實際情況,已經(jīng)和正在成為我們黨干部管理工作中的一項制度。
在改革開放時期,為加強干部管理工作,陳云同志還提出中組部、中紀委、中央黨校三個部門要相互配合,把好用人關。他說:“中央組織部、中央黨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這三家是管干部的。”*《陳云年譜(1905—1995)》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306頁。只要這三個地方把好關,壞人就上不來,就可以為改革開放打造出政治上可靠、能力上適應需要的干部隊伍。
陳云同志一向強調(diào)讀書學習是黨的干部的責任,尤其提倡干部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常說,在到延安后,他曾對毛主席講,他過去有很多錯誤,其他一些領導同志也犯有一些錯誤,主要原因是由于缺少經(jīng)驗。毛主席說,不是這樣的,你們的經(jīng)驗并不少,主要是思想方法有問題,建議他要學一點哲學,并就這個問題跟他說了三次,還把自己一位叫何培元的秘書派去幫助他學習。于是,他在中組部里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那時,中組部也就是幾十個人,他把其中的高級干部如李富春、王鶴壽等人,作為學習小組的正式成員,把其他一些年紀較輕、資歷較淺的干部如袁寶華等人作為列席成員。學習小組按照計劃,一本一本地精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原著,平日自學,逐頁質(zhì)疑,由淺入深,由少到多,注意獨立思考,并在每個星期討論一次。每次討論,氣氛總是十分生動活潑,而且有時還有辯論。這個學習小組前后堅持了五年,在延安第一屆“五五學習節(jié)”(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日——筆者注)上被評選為模范學習小組。陳云同志由于重視學習,工作抓得有聲有色,受到毛澤東同志多次贊揚,如稱贊他善于團結(jié)大多數(shù),說“這一點,陳云同志值得我們學習的”*《陳云傳》(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282頁。;還說:“陳云同志有‘擠’的經(jīng)驗,他有法子‘擠’出時間來看書、來開會?!?《陳云傳》(上),第310頁。
對于如何才能做到實事求是的問題,陳云同志通過認真研讀毛澤東同志的著作、電文,以及深入思考、反復琢磨,總結(jié)出了15個字的心得,即“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這15個字對他一生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察和處理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對包括黨的干部工作在內(nèi)的各項工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常對人講,“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好哲學,終身受用”*《陳云文選》第3卷,第362頁。。大量事實也說明,能不能做好黨的干部工作,與學不學哲學、學沒學好哲學,關系十分密切。比如,有些地方、有些部門為什么一說干部要年輕化,就對領導班子年齡層層遞減,以致一些干部過了40歲就感到提拔無望了呢?為什么一說選人用人要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就完全依賴票數(shù)、以票取人,以至拉票成風、當“好人”吃香呢?為什么一說干部要競爭性選拔,明明有合適人選也要動輒面向全國公開選拔呢?為什么一說末位淘汰,明明干部表現(xiàn)都合格,也硬要說人家不合格呢?這些“一刀切”、“一窩蜂”、走極端的現(xiàn)象,講到底,都與沒有學好哲學,因而不懂辯證法,不能從實際出發(fā),做不到實事求有很大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糾正四風、反腐倡廉為切入點,從嚴治黨,強調(diào)對干部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jiān)督,并提出“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五條標準,使黨在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以及干部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呈現(xiàn)出新的局面。在新形勢面前,我們更有必要加強對陳云同志關于黨的干部工作思想的學習和研究,從中挖掘?qū)氋F的遺產(chǎn),為深入理解和切實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于全面從嚴治黨、建設高素質(zhì)干部隊伍的戰(zhàn)略布局提供歷史經(jīng)驗,從而使我們黨的各級組織和干部隊伍能夠更加勝任帶領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本文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原所長 北京 100009)
(責任編輯 薛 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