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仁富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危機意識下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從“文化大革命”帶來的核心價值體系危機談起
邱仁富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危機是對一個時代變遷的診斷,其最為重要的表現(xiàn)是尋常、普通、合理的狀態(tài)瓦解了,隨意、混亂和漂浮壓倒了規(guī)則和秩序?!拔幕蟾锩敝?,核心價值體系危機的發(fā)生經(jīng)過這樣幾個階段:原有的核心價值內(nèi)涵逐漸被解構(gòu),新的價值觀念體系還有待于建構(gòu);新形成的核心價值體系自身衰敗,失去了生命力;自身衰敗的核心價值體系難以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贊同,無法凝聚人心,徹底陷入了危機狀態(tài)。因此,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必須樹立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使核心價值體系的內(nèi)涵體現(xiàn)群眾利益結(jié)構(gòu)及精神需求的新變化,體現(xiàn)人民主體性價值觀念;堅持與時俱進,推動核心價值體系贏得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和支持。
危機意識;核心價值體系;社會危機
居安思危在精神領域體現(xiàn)為一種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危機是社會存在的一種基本形態(tài),鮑曼認為,“危機”(crisis)原是“為了表達決斷之時刻”,“是一個向著更好或者更壞的決定性的轉(zhuǎn)折時刻”〔1〕131。危機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社會現(xiàn)象,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總是充滿形形色色的社會危機。一定時期的危機既是社會各種沖突無法解決的后果,又是新生力量出現(xiàn)的黎明時刻。當各種沖突和對立無法消解時“必然會導向危機”〔2〕553。因此,危機的出現(xiàn)既是一個時代的消極性表征和總結(jié),又是一個新時代分娩的開始。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國核心價值體系遇到了嚴重危機。為防止重蹈覆轍,我們在加強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必須樹立危機意識,推動核心價值體系贏得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和支持。
危機是對一個時代變遷的診斷,其最為重要的表現(xiàn)是“尋常、普通、合理的狀態(tài)瓦解了,隨意、混亂和漂浮壓倒了規(guī)則和秩序”〔3〕。也有學者認為,“所謂社會危機,乃是指社會處于失序或者失衡狀態(tài),社會治理難以有效維持”〔4〕。筆者認為,危機是一個整體性概念,是原來秩序的惡化和變異,它既有自然之因,又有人為之因,“天災人禍”是危機發(fā)生的重要表現(xiàn)?!疤鞛摹敝傅氖亲匀晃C,主要是指海嘯、地震等災難引起的危機;“人禍”指的是人為危機,主要是指動亂、戰(zhàn)爭等引起的危機,或者是整個社會秩序混亂、公平正義被遮蔽、社會腐敗、人民苦不堪言、人的生存條件的消失等也會引起社會危機。一般而言,較大的危機主要是由自然危機和人為危機的結(jié)合引起,而且后者在現(xiàn)代社會變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危機是一個綜合性、整體性、復雜性的概念。大危機的出現(xiàn)是一系列危機惡化到一定程度的后果,正如馬克思所言:“個別的小危機一天天地匯合起來,逐漸形成一連串的定期重演的危機。”〔5〕個別的小危機如果無法得到化解,必定會日積月累,形成更大的危機,這些大危機的匯合和惡性沖突就容易導致整個社會墜入危機的深淵。危機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經(jīng)濟危機,也有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危機。而價值危機既是文化危機的后果,也是產(chǎn)生文化危機的動因。文化危機和價值危機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關(guān)系的。關(guān)于價值危機的內(nèi)涵,鮑曼指出:“一旦專斷的權(quán)力岌岌可危,權(quán)威數(shù)量大量增加,人類個體就要面對根據(jù)其自身的道德判斷力來進行自我選擇,無怪乎人們對此感到驚恐?!薄?〕140在鮑曼看來,價值危機是個體的選擇能力被否定、被遮蔽,社會沒有給予個體發(fā)展能力的機會,從而使得個體選擇權(quán)威價值。鮑曼所講的價值危機主要指一般性的價值危機,可以概括為個體價值危機,而個體價值危機的匯合便形成了社會價值危機。價值危機還有另外一個含義,那就是核心價值體系的危機,它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核心價值的邊緣化危機,二是核心價值被替代的危機。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不同社會形態(tài)核心價值體系出現(xiàn)危機及被新的核心價值體系替代,正體現(xiàn)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足跡。
社會危機和核心價值體系危機是相互作用的過程,社會危機會導致核心價值體系危機;同樣,核心價值體系危機也會引起社會危機,正如馬克思所言,“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6〕539。核心價值體系是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zhì)體現(xiàn),意識形態(tài)的解體,也就意味著核心價值體系的解體?;隈R克思的論述可知,核心價值體系的解體必將使時代覆滅,這就是說,核心價值體系危機必定會引起社會危機。
人們的價值總是伴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發(fā)生變化,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薄?〕199人的世界就是社會,同樣,社會的存在必定是人的存在,人的價值觀念必定受到社會的支配。在危機中,“每一個人都極易受到傷害,任何社會地位,無論它現(xiàn)在看起來多么有前景、多么強大,就長遠看,都是不穩(wěn)定的,任何特權(quán)都很脆弱,都在危險之中”〔1〕162。人的價值觀念在這個階段總是容易游離于精神家園之外,成為孤獨的流浪者。
新中國成立以后,核心價值體系危機的出現(xiàn)有著復雜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由自然危機和人為危機引起的。“天災”與“人禍”聯(lián)姻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變遷產(chǎn)生了很大的沖擊,一方面使得人們對核心價值體系的不信任和疏離感增加,從而使其逐漸被邊緣化,一種新興的價值體系逐漸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另一方面,窮則生變,變則通,在信仰危機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對價值觀念的選擇就會發(fā)生改變。因而核心價值體系容易遭到抵觸和拒斥,多元價值的惡性沖突也就難以避免。其中,“文化大革命”作為共和國歷史上危機的最典型形態(tài),給核心價值體系帶來了災難性沖擊。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會主義建設步入正軌。然而,隨著“左”傾錯誤思想的嚴重化和階級斗爭的擴大化,大躍進、人民公社化以及“四清”運動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逐漸把社會推向了危險的深淵,“一場嚴重的危機正在醞釀成熟”〔6〕9,這一危機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帶來了嚴重損害。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通知》(簡稱“五一六通知”)指出:“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里和各種文化界的資產(chǎn)階級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奪取政權(quán),由無產(chǎn)階級專政變?yōu)橘Y產(chǎn)階級專政?!薄?〕從“五七指示”到《關(guān)于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十六條”),標志著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思想、理論、路線等方面已經(jīng)成熟,“文化大革命”全面展開,形成以“紅衛(wèi)兵”、“造反派”、“四人幫”等為主要勢力的社會運動,從而把社會推向危機的深淵?!拔C會接踵而來,這是必然的”〔8〕,“文化大革命”的危機直接導致核心價值體系危機。核心價值體系危機在這個時期的主要表現(xiàn)在于:一是傳統(tǒng)優(yōu)秀的核心價值體系內(nèi)涵逐漸被消解,而階級斗爭的價值觀念變相膨脹;二是核心價值體系逐漸成為階級斗爭的精神工具;三是核心價值體系逐漸走向衰敗。核心價值體系在動亂中逐漸被解構(gòu),整個社會墜入混亂的深淵,社會價值出現(xiàn)真空,危機開始發(fā)生。
這個時期發(fā)生的社會危機使得傳統(tǒng)優(yōu)秀的核心價值體系內(nèi)涵被階級斗爭的價值觀念所吞噬。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維觀念駕馭下,大量的斗爭價值充斥核心價值體系,使得原來正確的核心價值被遮蔽、吞噬,取而代之的是癲狂的價值體系。即是說,形成了一種以“造反有理”、“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消滅“黨內(nèi)走資派”、“反黨集團勢力”、“黑五類”、“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quán)派”等運動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其后果是整個社會出現(xiàn)“群體性價值扭曲”,形成了正義和邪惡較量、正確與錯誤價值觀念較量的局面。因而,社會的價值觀念走向就脫離了社會主義的正確軌道,核心價值體系逐漸失去了原來的光澤,被斗爭價值“釜底抽薪”。這個階段的核心價值體系實際上就是以斗爭價值為核心的體系。
斗爭價值本身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但此時的斗爭價值又不同于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斗爭價值,它是在極“左”思想支配下對黨內(nèi)矛盾、人民內(nèi)部矛盾錯誤認識基礎上形成的斗爭價值。其在“文化大革命”中主要表現(xiàn)為甲通過造反打倒乙,然后丙又通過造反打倒甲,使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異化為“斗爭”關(guān)系,或你死我活的“革命”關(guān)系,搞得社會人人自危。這種斗爭價值不但沒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沒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相反把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在群眾中搞亂了。
在這種斗爭價值的支配下,作為個體的人沒有自由選擇價值遵循的權(quán)利,核心價值體系逐漸成為階級斗爭的工具,進而異化為斗爭的價值指引。從1971年開始,紅衛(wèi)兵掀起了奪權(quán)運動,文攻武斗就演變?yōu)橹挥形涠贰S匈Y料顯示:“紅衛(wèi)兵組織為了擴大影響,向省市領導機關(guān)奪權(quán),紛紛成立規(guī)模更大的跨學校的群眾組織,即使是在本校內(nèi)部,也更換名稱,擴大組織,以便在奪權(quán)斗爭中居于主導地位?!薄?〕在這個階段,紅衛(wèi)兵的性質(zhì)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也使紅衛(wèi)兵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方面紅衛(wèi)兵把他人作為工具,另一方面也把自己作為工具,導致自身價值喪失,無意之中成為斗爭價值的對象和執(zhí)行者,因而就導致了信仰的異化。
被解構(gòu)的衰敗的核心價值體系無法凝聚人心,新形成的核心價值體系得不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導致核心價值體系陷入深深的危機。具體來說,在階級斗爭思想的支配下,傳統(tǒng)的核心價值體系被解構(gòu),新的價值體系在權(quán)力的操控下上升為核心價值體系,原來的核心價值體系由此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斗爭價值的擴張及其在政治斗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工具理性,使得新形成的核心價值體系逐漸失去了其本質(zhì)力量,作為一個時代精華的原有的價值體系就逐漸蛻變?yōu)殡A級斗爭的精神工具?;谶@個層面,可以說核心價值體系自身在衰敗,而且走向崩潰的邊緣。一是核心價值體系本身的內(nèi)涵出現(xiàn)變異,具體表現(xiàn)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殘酷的斗爭價值逐漸在核心價值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直至后來成為只有斗爭價值的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體系的內(nèi)涵變異,表明傳統(tǒng)優(yōu)秀的核心價值體系的內(nèi)涵被消解。二是新形成的核心價值體系無法代表一個時代的精神特征,無法凝聚時代的精華。一般而言,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必須能夠體現(xiàn)時代的精神、站在社會思潮的前沿,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脈搏,引領時代潮流。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的摧殘下,核心價值體系已失去凝聚時代精神的光環(huán),必將曇花一現(xiàn),難以成為引領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價值體系。三是原有的核心價值體系遭到解構(gòu),無法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而新形成的核心價值體系由于自身的衰敗得不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由于社會危機的演變,各種無政府主義的價值、斗爭價值、個人仇恨觀念、報復觀念等魚龍混雜地“肢解”核心價值體系,從而使得原來具有系統(tǒng)性、科學性的核心價值體系變得支離破碎,使得核心價值體系失去魅力、感召力和引領社會思潮的能力。這樣的情形就如馬克思所說的,“社會危機和經(jīng)濟危機立即推動一切”〔10〕。對此,鄧小平深刻指出:“多少年來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fā)展生產(chǎn)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極端?!薄?1〕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文化大革命”一度使核心價值體系瀕臨崩潰,拯救社會道德價值的使命也就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后,將核心價值體系“從危機狀態(tài)中拯救出來”〔12〕就成為撥亂反正的重要使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停止執(zhí)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把國家重心轉(zhuǎn)移到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所謂的斗爭價值,使思想觀念上實現(xiàn)從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的重大轉(zhuǎn)變?!拔幕蟾锩苯o我國社會帶來的重大損失,不僅表現(xiàn)為在物質(zhì)層面上讓國家蒙受巨大損失,而且表現(xiàn)為在精神層面上使人們的心靈及社會的道德價值遭到重創(chuàng)。如果說物質(zhì)層面上的損失通過一定的發(fā)展方式,花費一定的時間和代價,雖然很艱難,但是還能夠彌補,那么精神層面上的創(chuàng)傷要想愈合卻是更加不易。
鄧小平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現(xiàn)象就產(chǎn)生了。思想一僵化,條條、框框就多起來了;思想一僵化,隨風倒的現(xiàn)象就多起來了;思想一僵化,不從實際出發(fā)的本本主義也就嚴重起來了。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xiàn)代化就沒有希望〔13〕。要使社會恢復正常不僅要發(fā)展生產(chǎn)力,還必須從精神上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治愈,使社會的道德價值得以重塑。這就要求盡快化解核心價值體系遭遇的危機,發(fā)揮核心價值體系在引領社會精神發(fā)展方面的功能。
治愈由社會危機導致的人的心靈創(chuàng)傷是使社會恢復正常的重要路徑。英國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漢迪指出:“拯救我們這個人類世界的方法,在于人類心靈之中,在于人類思維的力量,在于人類的一切卑微、一切使命和責任感之中。如果沒有全體人類良知的共同決心,世界將不會變得更好,而一步步接近的災難將不可避免。”〔14〕從心靈上、從人的思維觀念上摒棄“文化大革命”的腐朽殘余就必須使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從危機中走出來,重新使其煥發(fā)青春活力。簡言之,“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后的核心價值體系首先要從自身內(nèi)涵上摒棄斗爭價值的殘余,使核心價值體系回歸科學。要堅持與時俱進,在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路線指引下,不斷汲取具有時代生命力、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的價值內(nèi)涵,不斷充盈核心價值體系的寶庫,重塑核心價值體系在群眾中的形象,從而不斷取得群眾的認同、信任和支持,進而撫慰廣大群眾受傷的心靈。
核心價值體系要擺脫危機必須贏得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換句話說就是,摒棄斗爭價值的核心價值體系要贏得群眾的認同和支持,就必須反映群眾的需求。正如毛澤東所言:“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群眾。不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哪一個人也不行。”〔15〕核心價值體系要想不被邊緣化就必須從群眾的精神需要出發(fā),在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和社會思潮的前進方向的同時,還要體現(xiàn)廣大群眾的精神需要,在不斷治愈、滿足群眾精神需求的過程中贏得群眾支持,從而達到重塑社會道德價值之目的,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只有這樣,才能“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人”〔16〕,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在物質(zhì)不斷豐富的基礎上,開拓更加寬廣的精神世界,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1〕〔英〕齊格蒙特·鮑曼.尋找政治〔M〕.洪濤,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胡百精.中國危機管理報告:2008-2009〔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
〔4〕蔡志強.社會危機治理——價值變遷與治理成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6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張靜如.中國共產(chǎn)黨通史:第2卷(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684.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5.
〔9〕張樹軍.紅色檔案:中國共產(chǎn)黨重大事件實錄(下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539.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03.
〔1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1.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2.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2-143.
〔14〕〔英〕查爾斯·漢迪.饑餓的靈魂〔M〕.劉海明,張建新,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47.
〔15〕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4.
〔1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2.
Construction of System of Core Value under Crisis Awareness——Beginning from Core Value Crisis Brought b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QIURen-fu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Crisis is a diagnosis to the transition of age,whose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is that the ordinary,common and national condition collapses,while the random,chaos and float overwhelms rule and order.In Cultural Revolution,the core value crisis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The original connotation of core value was destructed,while new system of core value was in construction;new system of core value declined and lost its vitality;decaying core value could not get approval from majorities,could not condensate the will of people,falling into crisis thoroughly. Hence,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of core value must establish crisis awareness and awareness of unexpected,being prepared for danger in times of safety;make its connotation reflect new change of conscious structure of benefit of the masses,giving expression to values of subjectivity of people;adhere to advance with the times,promoting system of core value to get approval and support from vast majority.
crisis awareness;system of core value;social crisis
D616
A
1009-1203(2015)03-0003-04
責任編輯 周 榮
2015-04-0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CKS051),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2012EKS003)。
邱仁富(1980-),男,廣東韶關(guān)人,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價值論研究。